王云鶴
摘要:短視頻在快速推動傳播業態、帶動經濟社會生活發生巨大改變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侵權法律問題。盡管我國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來規制短視頻生產和傳播中的侵權行為,但因其侵權手段隱蔽、侵權行為主體分散,在實踐中呈現出侵權認定困難、取證艱難、政府監管缺位、缺乏全方位的立法保障等法律難點。本文從生產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動可供性三個角度出發,提出在司法中降低侵權認定標準、提升取證技術、健全監管體系、完善法律法規等四種應對策略,以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
關鍵詞:媒介可供性 侵權認定 監管缺位 短視頻侵權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79億,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6.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26億人,用戶使用率高達95.2%。抖音短視頻作為主打拍攝和分享的短視頻代表,借助今日頭條積累的用戶基礎和算法優勢,自上線以來,五年時間實現用戶突破14億、日活用戶突破6億的成績。筆者以抖音平臺上短視頻的常見侵權行為為例,從媒介可供性視角分析短視頻侵權原因,提出解決策略。
與傳統媒體相比,抖音短視頻呈現出生產創作發表門檻低、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等特征,因為短視頻具有侵權行為成本低廉、侵權量級大、侵權影響范圍廣的特點,所以容易引發侵權問題,具體表現行為為侵犯著作權、名譽權、隱私權及肖像權四種。
(一)侵犯著作權
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的方式向公眾提供,使公眾可以在其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抖音為用戶提供了制作短視頻作品的平臺,并允許用戶觀賞、下載和轉發;如果用戶未經許可或授權,直接將他人的作品置于抖音平臺上并以“公開可見”的方式供他人欣賞或下載,則構成侵犯信息網絡著作權。如《云南蟲谷》在騰訊視頻獨播后,抖音上即存在大量該劇剪輯片段。侵權人常以其進行了“改編”和“匯編”為由進行抗辯,規避責任。改編是在保留原作品基本表達的前提下,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匯編是以體系化的方式呈現的信息集合,其獨創性體現在匯編者對被匯編信息的選擇和編排方式上。侵權人在未經許可使用他人的作品并進行刪減或者簡單素材替換的前提下加以上傳,不能認為其產生了新作品,應認定為侵犯了原作者的改編權與匯編權。
(二)侵犯名譽權
名譽權是民法典規定的具體人格權中的一種,侮辱、誹謗是典型的侵犯名譽權的違法行為。名譽是對民事主體的品德、聲望、才能、信用等的社會評價。抖音APP上對名譽權的侵犯常利用互聯網流行語、比喻、調侃等語言風格進行誹謗捏造,以小道消息或是揭發維權的形式展開,并以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為由進行抗辯,有時侵權人所發布的作品也并不直接涉及被侵權人。如某網紅在抖音平臺發布某新能源汽車公司股東、工作人員、該公司某型號汽車、車主相關的言論視頻,內容包括侮辱性言語及捏造事實的負面信息,雖然其作品并未直接指向該公司,但其發布的內容使該公司社會信用評價降低,構成了對該公司名譽權的侵犯。
(三)侵犯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個人信息權益是自然人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嚴而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隨著互聯網信息科技的發展,人們由“經濟社會”邁向“信息社會”,個人在技術的“賦能”“賦權”下被激活。抖音平臺可以便利地獲得海量的用戶信息,并憑借平臺強大的信息聚合能力深度挖掘用戶數據,獲取用戶的活動軌跡、個人偏好、背景信息,易引發隱私泄露風險,侵犯個人信息權。如重慶某高校一法學博士生,在其并沒有授權的情況下,抖音向其精準推薦了多位“好友”,而抖音在其《隱私政策》中明確提到:“我們不會向第三方共享、提供、轉讓或者從第三方獲取你的個人信息,除非經過你的同意。”抖音在未經該博士生的同意下在其手機通訊錄中獲取好友信息,侵犯了該博士生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
(四)侵犯肖像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實施后,判定肖像權侵權時不再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營利目的;所有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制作、使用、公開他人肖像的行為,除基于個人學習、公共利益等目的在必要范圍內使用他人肖像之外,都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權。抖音給人們提供了傳播交流的工具,人們已習慣隨手拍攝照片、視頻并上傳發布,以抒發情感、展示才藝,但如果未經他人同意,以發布作品的方式在載體上反映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易引發侵犯他人肖像權的風險。如孟女士與袁女士因裝修噪聲問題產生糾紛,孟女士便將雙方吵架的視頻發布在抖音平臺,該視頻在錄制發布過程中并未捏造、歪曲事實,也未用侮辱性言辭貶損袁女士的名譽,雖不構成侵犯名譽權,但卻侵犯了袁女士的肖像權。
媒介可供性包括生產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動可供性。近年來,該理論進入國內傳播學界的視野,逐漸成為探究媒介技術影響力和受眾行為的熱門理論視角之一。筆者從媒介可供性角度來分析抖音短視頻侵權的法律難點。
(一)生產可供性:侵權認定困難、取證艱難
生產可供性的可編輯、可復制、可審閱、可伸縮、可關聯等特點,會被一些抖音用戶利用。這部分用戶在進行短視頻內容生產時,對他人作品模仿、抄襲、加工,甚至深度偽造。但此種侵權行為手段隱蔽,司法認定難度較大。
1.著作權、名譽權侵權認定困難。在著作權認定中,“合理使用”是認定難點,雖然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十二種合理使用的具體情形,但抖音允許用戶利用可編輯功能,使其身份從受者轉換為傳者,用戶進一步利用可復制可伸縮的特點,將他人作品復制剪輯壓縮后進行內容上傳,因而實踐中使用的主要是第二條“適當引用”的情形,適當引用在立法之時的內涵和外延都相對比較模糊,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未對其進行細化。在生產可供性視角下,抖音平臺用戶對于商品質量和服務進行評價的正常監督行為,易與借機誹謗、侮辱行為造成混淆,從而難以判定行為人是否在進行真實意思表達,成為名譽權侵權司法認定的難點。
2.隱私權、肖像權侵權取證艱難。抖音用戶利用可關聯的特點,通過大數據和算法技術進行內容搜索與深度偽造,其侵權主體具有不特定性,侵權行為具有隱蔽性,加大了取證難度。在侵犯隱私權和肖像權的案件中,侵權行為現場主要是信息現場,表現為通過網絡獲取他人信息或者篡改他人信息,因信息收集的過程繁瑣,信息處理的手段隱蔽,而無法準確對信息進行溯源,難以確定具體的侵權人或者侵權環節,使得被侵權人提出的訴訟請求因缺乏證據而導致敗訴。
(二)社交可供性:政府監管缺位
抖音短視頻具有“發布”“轉發”“反饋”“審閱”四個屬性功能,并通過社交可供性的“可連接”“可協調”“可致意”“可傳情”四個特點為各類社交關系提供鏈接并進行情感表達。短視頻拍攝者利用社交可供性的特點,故意夸大或者虛構感人事件以博取大眾眼球,進而博得大眾的同情心,實現其流量變現的商業目的。一些用戶由于缺乏媒介素養,尚不具備對各種信息進行解讀和批判的能力,導致侵權現象頻發。從社交可供性角度觀之,主要在于政府部門的監管缺位。政府對短視頻的監管常常是從宏觀方面入手,通過制定大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對短視頻平臺進行監管,從而促使平臺加大對短視頻用戶的監管力度。短視頻平臺是連接政府和用戶的橋梁,如果僅在宏觀上對短視頻平臺進行監管,就會容易引發短視頻用戶在個人微觀層面上的侵權行為,而短視頻平臺出于“避風港原則”常常對平臺用戶的侵權行為監管不力甚至放任不管,導致侵權事件頻頻發生。因此,政府亟需針對短視頻平臺及其用戶建立一套直接且全面的監督機制。
(三)移動可供性:缺乏全方位立法保障
移動可供性的“隨時性”“隨地性”“隨意性”“隨需性”使抖音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上傳并觀看短視頻內容,同時采用定位功能進行場景化傳播,這意味著短視頻更多地在傳播碎片化信息,催生低質量內容,存在侵犯公民隱私權、肖像權等法律風險。在立法層面,短視頻侵權通常以數據收集、儲存、加工等手段進行,侵權方式不一,但目前的法律條文對公民網絡權利的保護仍局限于傳統形式,存在著法律滯后化、法律真空化、法律和道德界限模糊等問題。如關于隱私權保護,我國現行憲法未對其做出明確規定,《民法典》僅規定了隱私權,未針對新媒介平臺明確網絡隱私權的內涵,而刑事立法中則直接缺乏對隱私權的刑法保護,缺乏全方位的立法保障。由于立法的滯后性,法律條文不能被及時更新,且存在規定模糊、籠統、不夠全面的問題,導致難以準確界定短視頻的具體侵權行為并明晰其法律責任。
針對上述法律難點,筆者從生產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動可供性三個角度提出短視頻侵權現象的應對策略,以保障公民網絡權利,促進短視頻網絡環境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生產可供性層面:降低侵權認定標準、提升取證技術
從生產可供性角度來看,短視頻內容的生產和傳播中存在利用算法技術漏洞規避法律責任的問題,因此,在司法中對短視頻侵權行為進行審理時,需要考慮到行為人主觀過錯及網絡空間的開放性,降低侵權認定標準,確定不同的舉證責任規則。
1.降低侵權認定標準。在短視頻著作權侵權案件中,其“合理使用”所對應的主要是第二條“適當引用”,適當引用認定關鍵在于比例原則。短視頻由于其時長短,在判定比例原則中要考慮其使用理由。如果某一作品在新作品當中的使用目的或者功能價值發生了轉換,但這種轉換仍然是原作品的再現,那么就可認定為非合理使用,侵犯了原作品的著作權。又如名譽權侵權案件中,虛擬空間的網絡言論具有較高的參與性和開放性,對于言論真實程度的要求要適當低于傳統媒體侵權的認定標準,當行為方式明顯超出正當性或合法性時,即可認定為對他人名譽權的侵犯。
2.提升取證技術。針對網絡電子取證,尤其是隱私權和肖像權的侵犯行為取證,要將傳統的取證技術與入侵檢測技術、防火墻、數據恢復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結合,對計算機系統中的數據進行分析、甄別,篩選出關聯性和關鍵性信息,并對其進行動態監控和智能分析,從而對侵權行為和侵權者“追根溯源”;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加強對短視頻創作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通過創建重要數據的安全儲存中心,將用戶發布短視頻的重要數據以及原創用戶、發布時間等細節進行儲存,確保短視頻創作源頭和版權有記錄的依據。并且,該做法也可促使短視頻內容生產的原創性得以保障、原創用戶的知識產權受到保護。
(二)社交可供性層面:健全監管體系
抖音作為國內用戶體量較大的短視頻平臺之一,是社會輿論發酵的重要陣地,也是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有效傳播的陣地。對抖音應加強法律規范和監管,使其發揮積極正向引導,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的重要作用。首先,抖音要加強自我規制,依法合理挖掘、合規利用用戶數據,強化自我管理,細化隱私政策條例。其次,政府要強化對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內容監管,加大對不實信息和謠言等內容的監管力度,暢通投訴舉報等監督通道;同時,執法部門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引導抖音短視頻等自媒體平臺更加規范地傳導信息,引導平臺加強對用戶及其作品的監管力度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最后,社會公眾要發揮主動監督作用,對侵權行為進行全過程監督,使短視頻平臺把侵權行為扼殺在內容發布前,或者進行有效的事后救濟。
(三)移動可供性層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對短視頻這一新興媒介的相關法律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由于沒有成熟的立法經驗,針對短視頻具體侵權行為的管理辦法還不夠具體,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首先,要明確界定侵權行為的法律內涵,如解釋“適當引用”“個人信息權益”“網絡隱私權”等具體內涵時,應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明確短視頻侵權的具體行為,如侵犯著作權中的拆分作品、非法獲取、二次剪輯、錄播盜播等,做到執法必嚴;最后,要明確短視頻平臺責任,絕不能以“避風港原則”為由減免其應盡義務,同時應加大對短視頻侵權行為的懲處和追責力度,使侵權人的侵權成本遠大于收益,做到違法必究。
筆者歸納了短視頻易發常見的四種侵權表現行為,進而從媒介可供性視角分析了判定短視頻侵權行為的法律難點,并提出了法律應對策略。但抖音短視頻侵權行為的出現,并非由單一因素導致,部分也歸因于平臺大數據監管和算法技術對信息內容甄別的漏洞,僅僅依靠敏感詞攔截等算法技術,顯然無法攔截住所有違法侵權信息。因此,營造健康向上的自媒體環境,還需要不斷加大對科技的投入支持力度,升級算法技術,同時也不可忽視人工審核的作用,通過“算法+人工”的雙重保障來促進自媒體平臺的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系中原工學院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畢記滿,孫海英.區塊鏈技術賦能高校核心價值觀傳播平臺建設[J].傳媒,2023(03).
[2]張鑫怡.區塊鏈技術對新媒體版權保護的應用價值與完善路徑[J].傳媒,2023(03).
[3]黃雋.智媒時代短視頻新聞的發展邏輯與提升路徑[J].傳媒,2023(02).
[4]楊立新.《民法典》對媒體行為及責任的規范[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1(02).
[5]王曉萌.自媒體環境下名譽權侵權行為的判定標準——評《新聞媒體侵權的判定、抗辯與救濟》[J].新聞愛好者,2017(10).
[6]晉瑾.媒體侵權法律問題淺論[J].傳媒,2016(14).
【編輯:曲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