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藝臻
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種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中,并由此催生出全新的社會樣態。在此背景下,傳播環境也受此影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毋庸置疑,新媒體時代已然到來,因此從不同角度研究當今的傳播現狀顯得尤為必要且重要。由李昌文所著的《傳播語言:演變、特征與趨勢》一書,立足當今新媒體發展現狀,以開放的視野和現代的學術思維,從傳播語言的角度切入,分析新媒體時代傳播語言的不同形態與特點,搭建起創新性十足的傳播語言學框架,不僅為研究當代傳播現狀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傳播語言學的理論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近年來,網絡重新定義了信息交往的模式,成為社會運行的重要力量。在此影響下,傳播的各個環節均產生了較大變動,其中,傳播語言也形成了新的傳播形態。本書理論扎實,內容全面且觀點新穎,分別從歷時和共時兩個邏輯出發,思考新媒體視域下傳播語言的新變化與新特點。首先,作者從基礎概念出發,解讀新媒體時代、傳播語言等內容,為本書搭建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讀者理解本書主旨搭建起清晰的理論框架。其次,作者從歷時角度出發,呈現不同時代傳播語言的變遷;同時,從共時角度出發,對新媒體時代傳播語言的不同形態進行了細致分析。最后,作者結合當下傳播語言的特點,對傳播語言的誤用進行分析與說明,為傳播語言的規范化使用作出指引。
概念解讀,闡述傳播語言的基本功用及特點。通過本書內容可知,傳播是一項社會活動,傳播行為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因此傳播學可用于分析廣泛的社會現象,它與諸多學科均有交叉。其中傳播語言學便是傳播學與語言學的交叉學科,語言為人類傳播活動提供了必要且便利的前提條件,構建起了全新的傳播活動。傳播語言相較于一般語言而言有更多的顯著特點。首先,傳播語言的交互性更為突出,它需要傳受雙方皆能理解,以達到期望的傳播效果。其次,傳播語言具有社會性,用以助力完成社會性的傳播活動。并且,傳播語言的時代性也十分突出,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里,傳播語言會呈現出不同的樣態。除此之外,傳播語言不同于語言的模糊性,傳播語言追求明確,這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傳播活動本身。
歷時分析,總結不同媒介環境下傳播語言的變遷。傳播是在一定社會關系條件下傳遞和交換信息的過程,它與許許多多的社會環節產生聯系,因此社會各方面的變動都會對傳播活動帶來影響,傳播語言也因此會發生諸多的變遷。本書作者從語言的產生開始對傳播語言的變遷進行了細致梳理,形成了清晰的傳播語言發展脈絡,歸納出傳播語言變遷的制約因素及一般規律。最早語言的產生為人類傳播活動帶來了極大便利,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往來變得更加容易;文字的誕生和印刷術的發明則使得傳播內容儲存突破了時空的局限,為傳播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電訊的發展使得傳播語言再次發生變化,跨時空的文字、聲音、圖像傳播變為現實;而今傳播介質因網絡再次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即時傳播成為現實,傳播語言甚至突破二維變得更加立體、可感。由此可見,傳播語言因時而變、應運而生、順勢而為。
規律總結,助力傳播語言的理性與規范性使用。當今新舊媒體更替、融合,人們受其影響,對圖像這樣的傳播內容有著更加豐厚的興趣,視覺語言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語言重鎮。人們在圖像信息的裹挾下,對長篇深入的文字信息愈發地失去耐心,沉迷于奪人眼球的短視頻中而無法自拔。視覺語言雖然適應了互聯網化的趨勢,是媒體轉型的表征之一,也因此贏得了受眾群體的青睞,但是傳播活動對視覺語言的濫用現狀卻不容忽視。視覺語言的濫用擠壓了其他傳播語言的發展空間,不利于良好傳播活動的形成;從傳播活動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的角度出發,不加分別地使用視覺語言也不利于傳播活動的良性發展。因此,媒體應該肩負起優秀文化傳播的責任,根據傳播內容合理使用視覺語言,不可為了迎合受眾而濫用視覺語言。
作者單位 中國傳媒大學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