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為探索穩固中國大豆進口貿易關系的可行途徑,基于1996—2022年全球大豆貿易數據,采用復雜網絡分析方法研究了全球大豆貿易網絡格局演變及中國大豆貿易網絡特征。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大豆貿易網絡變化顯著,新興大豆生產國緩慢發展,核心國相對固定,世界大豆貿易由出口國(地區)穩定主導;世界經濟形勢及中國貿易政策的波動對全球和中國大豆貿易網絡的短期影響較大;目前中國為世界第一大進口國,進口來源較為集中,主要進口來源國對中國大豆市場的依賴程度在不斷提升但相對較低。未來一方面中國可通過關注核心節點和核心中介國家的大豆貿易發展動向,健全大豆貿易風險預警與監測體系,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另一方面,中國可借助自身在大豆貿易網絡中的核心地位,合理利用大豆關稅等貿易政策,鞏固現有的大豆貿易合作伙伴關系,并積極開拓與鄰近國家及新興大豆生產國之間的大豆貿易合作,以打造更加多元高效穩定的大豆進口貿易網絡。
關鍵詞:大豆貿易;復雜網絡分析;糧食安全
中圖分類號:F746;F316.1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501
基金項目:國家服務特殊需求博士人才科研專項課題(LYYXW23002)。
Dynamics of global soybean trade network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Li Yuying
( Institute of Food and Strategic Reserve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Modern Grain Circulation and Safe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 )
Abstract: The pres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is complex and volatile, in order to explore feasible ways to stabilize China’s soybean import trade relation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lobal soybean trade data from 1996—2022, uses a complex networks analysis method to evaluate the dynamics of global soybean trade networks and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soybean trade network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lobal soybean trade networks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soybean producing countries, the core countries relatively fixed, and the world soybean trade dominated by the stability of exporting countries(regions); fluctuations in the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China’s trade policy have a large short-term impact on global and China’s soybean trade networks; at present, 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importer, the source of imports is more centralized, and China’s main source of imports of China’s soybean market dependence on China’s degree of increasing but relatively low. In the future, on the one hand, China ca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re nodes and core intermediary countries of soybean trade development trends, improve the soybean trade risk early warning and monitoring system, and establish a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can take advantage of its core position in the soybean trade networks, the rational use of tariffs and other trade policies, consolidate existing soybean trade partnerships, and actively develop soybean trade cooperation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emerging soybean producers, in order to create a more diversified, efficient and stable soybean import trade networks.
Key words: soybean trade; complex networks analysis; food security
大豆進口貿易是當前中國自然資源強約束、食物消費結構變動背景下保障國內消費需求和食物安全的重要方式。大豆作為中國開放最早、進口量最大的大宗農產品,是重要的油脂和蛋白飼料等原料,隨著中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消費結構轉變,作為飼料原料的大豆消費需求迅速上漲[1]。自2017年以來,中國大豆的年均需求量約在1.1億噸,但限于中國耕地資源稀缺和口糧絕對安全目標,中國大豆年均產量在2 100萬噸以下,供需缺口大造成中國大豆進口規模持續高位,維持在8 000萬噸以上,是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2]。近年來,地緣沖突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升溫進階,國際大豆貿易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加,在此背景下,準確把握全球和中國大豆貿易網絡發展的特征和趨勢,識別國際大豆貿易網絡的潛在風險,建立高效穩定的大豆進口供應體系是非常值得研究和討論的重要議題。
目前,已有較多研究分析了世界和中國的大豆貿易網絡格局。葉瑋怡等[3]借助社會網絡分析法識別大豆貿易的流向與強度,發現國際大豆貿易網絡以中國、巴西、美國為絕對核心,呈現明顯的極化結構。李光泗等[4]采用市場集中度、進出口數量占比、市場勢力等指標衡量了國際大豆市場貿易結構的演變,指出中國進口“大國”地位不斷增強,但國際大豆市場的定價權較弱。譚丹等[5]基于2001—2019年的全球大豆貿易數據,采用復雜網絡方法,發現全球大豆貿易網絡中的社區分布具有明顯地理特征,且“中介”國對社區規模具有顯著影響。另外,在大豆貿易網絡格局的演化中,自然、經濟、政治等因素發揮著重要作用[5-6]。比如韓冬等[7]、劉嗣明等[8]和趙小龍等[9]發現中美經貿摩擦對國際大豆貿易格局產生了較大影響,隨著中美貿易關系的變化,巴西出口“大國”地位進一步提升,美國在全球大豆貿易中的占比有所下滑,而中國自美進口大豆短期大幅減少,與大豆新興市場國家的合作增加。
不同于已有研究,可能的貢獻如下:1)在分析世界和中國的大豆貿易網絡格局時,將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的大豆貿易政策波動考慮在內,這些因素對世界和中國大豆貿易格局的演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選擇了1996、2000、2008、2018、2022年作為主要時間節點列示;2)重點分析了中國在全球大豆貿易網絡中的角色和伙伴,以及主要出口國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為應對全球經濟和貿易形勢變化、保障國內大豆穩定供給提供了重要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世界大豆貿易網絡模型構建
根據復雜網絡分析方法,將從事大豆貿易的國家(地區)定義為網絡節點,國家間的進出口關系即2個節點之間的連線抽象為邊,節點之間的貿易額作為邊的權重,以此構建有向加權的世界糧食貿易網絡,記為G = (V, A, W)。其中,V =[Vi](i=1,2,…,n)表示大豆出口國,A=[aij](i=1,2,…,n;j=1,2,…,n)表示大豆進口國;表示i國與j國之間的大豆貿易網絡關系,若i國與j國存在大豆貿易關系,則aij=1,否則aij= 0;W=[Wij](i=1,2,…,n;j=1,2,…,n)表示i國與j國之間大豆貿易關系權重的大小,用兩國之間的大豆貿易額表示。
1.2 大豆貿易網絡測度指標
接下來主要采用復雜社會網絡中以下比較重要的測度指標進行分析,具體如表1所示。
1.3 數據來源


文章數據來源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時間跨度為1996—2022年,采用了194個國家(地區)報告的大豆進口數據(本文中國為中國大陸對外貿易,臺灣地區作為單獨地區研究)。將大豆進口額的閾值設定為1 000美元,經測算,這些忽略掉的貿易關系占全球大豆貿易總額的比例不足1%,可以認為其對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的影響并不大,同時也保留了與中國具有發展潛力的大豆貿易合作伙伴網絡。
2 結果分析
2.1 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結構特征及其演化
2.1.1 全球大豆貿易網絡呈現波動擴張趨勢,各國(地區)之間聯系日益密切
1996—2022年,參與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的國家(地區)數目不斷上升,國家(地區)之間的大豆貿易網絡連接愈發復雜,各國(地區)的大豆進口來源國數量和平均貿易額呈現波動上升趨勢。1996—2022年,全球大豆貿易主要的網絡結構指標結果如下(表2):1)參與全球大豆貿易的國家(地區)數量由95個增加至164個,貿易聯系由493條增加至1 191條,均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 2)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的平均度在5.189~7.262,平均強度在42.24~311.94,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3)網絡密度從0.055波動下降至0.045,網絡結構始終相對分散;4)網絡平均聚類系數在0.266~0.373,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網絡集聚程度逐漸加深,表明參與世界大豆貿易的國家(地區)之間的貿易伙伴重合度上升;5)平均路徑長度從3.137波動下滑至2.665,說明網絡可達性逐步增強,網絡傳輸效率不斷提升;6)模塊度在0.146~0.362,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網絡的組團結構越來越清晰,但穩定性較低。
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的大豆貿易政策波動對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的短期影響較為顯著。1996年,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臨時機構,共有95個國家(地區)參與世界大豆貿易,形成了493條貿易聯系,總貿易額為88.91億美元,貿易網絡整體活躍度相對較低。1996—2000年期間,隨著WTO成員國的擴大,世界大豆貿易網絡規模隨之迅速擴大,參與的國家數量、貿易聯系和貿易額分別增長了29.47%、34.28%、16.88%。2000—2008年,受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大豆價格攀升,世界大豆貿易額大幅度波動上升,參與的國家數量、貿易聯系和貿易額分別增長了7.32%、22.96%、299.34%,其中,中國于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對進口大豆實施1%的暫定關稅,進口額大幅增加。2008—2018年,世界大豆貿易網絡的貿易聯系和貿易量持續上升,組團結構愈發明顯和緊密。2018—2022年,參與世界大豆貿易網絡的國家(地區)趨于穩定,規模持續擴大,組團內部的聚集程度不斷加深。值得注意的是,可能受中美貿易戰影響,2020年,世界大豆貿易網絡的平均聚集系數和模塊度較2018年分別下降5.21%、17.42%。
2.1.2 全球大豆貿易網絡核心國相對固定,出入強度核心國呈現錯位分布
全球大豆貿易網絡核心國相對固定,同時存在一定波動。表3給出了部分年份全球大豆貿易節點強度排名前8位經濟體的演變情況。從入強度來看,主要有中國、日本、荷蘭、德國、西班牙、墨西哥等核心大豆進口國,主要集中在亞歐地區,中國自2000年以后,大豆進口額一直位列首位,日本、德國、荷蘭和西班牙的排名有所下降,墨西哥有所上升。從出強度來看,主要有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荷蘭、巴拉圭、烏拉圭等國家,主要集中在美洲地區。其中,烏拉圭的出強度逐漸上升,美國、巴西、阿根廷這三個國家的大豆出強度排名中基本處于前3位置。自2008年以來,出入強度核心國基本錯位分布,只有阿根廷、荷蘭既是重要的大豆進口國,也是重要的大豆出口國。

中介地位和特征向量中心度的大豆核心貿易國均比較穩定,且二者的核心國家常常重合(表4),這意味著對貿易網絡控制能力強的國家,往往也具備重要強勢的影響力,但排名靠前的國家以大豆出口貿易國為主,說明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結構主要由大豆貿易出口國主導。從中介地位來看,主要核心大豆貿易國有美國、加拿大、荷蘭、法國、中國等,其中,2008年以來,美國的中介中心度分值位列第一,且遠超其他國家,反映出美國在世界大豆貿易網絡中強大的控制力。從特征向量中心度來看,主要的核心大豆貿易國有中國、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其中,2008年以來,加拿大、美國和中國一直處于前3位,反映出這些國家在世界大豆貿易網絡穩定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整體的特征向量中心度在不斷上升,國家之間的中心度差距在不斷縮小,其中,大豆出口國占比較高,意味著核心大豆貿易國,尤其是大豆貿易出口國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國際大豆市場在朝著穩定、均衡的方向發展,這可能為中國等大豆進口國家發展多元化進口、提升在世界大豆貿易中的掌控力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1.3 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社團分割重組,貿易集團成團具備地理鄰近性
基于1996、2000、2008、2018、2022年的全球大豆貿易數據,對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的社團結構及其演化進行分析。
1996年,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社團呈現“一極”特征,以社團2為核心。社團2是以美國、巴西、阿根廷為核心的大豆出口貿易集團,涵蓋位于美洲、歐洲、東南亞等78個國家(地區),是貿易規模最大、涉及貿易關系最多的社團,該社團內大豆出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94.49%,大豆進口額占比達到76.99%,總貿易額占到全球大豆貿易總額的85.74%。其中,在大豆出口市場中,美國穩居首位,并遠遠超過其他國家,其占全球大豆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70.00%。社團4是以中國、日本為核心的大豆進口貿易集團,該社團內大豆進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22.26%。其中,大豆進口額位居首位的是日本,日本占全球的比重為18.60%。

2000年,隨著WTO成員國的擴大,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社團極化特征減弱,主要包括社團2、社團3和社團4。社團2是以美國、墨西哥等為核心,涵蓋位于美洲、歐洲、東南亞等42個國家(地區),該社團內大豆出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56.98%,大豆進口額占比達到25.68%。其中,位居首位的美國大豆出口額占全球大豆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6.32%。社團3是以加拿大、巴西、日本、荷蘭等為核心的貿易集團,涵蓋位于美洲、亞歐等46個國家(地區),該社團內大豆出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33.23%,大豆進口額占比達到49.36%。其中,巴西是大豆出口最多的國家,其占全球大豆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22.74%,日本是大豆進口最多的國家,其占全球大豆進口總額的比重達到11.78%。社團4是以中國、阿根廷等為核心,涵蓋位于亞洲、南美、非洲等29個國家(地區),該社團內大豆進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24.95%,大豆出口額占比達到9.78%。其中,阿根廷是大豆出口最多的國家,其占全球大豆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8.64%,中國是大豆進口最多的國家,其占全球大豆進口總額的比重達到21.85%。
2008年,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經歷了社團的分割重組,主要包括社團2、社團4和社團6。社團2以美國、日本等為核心,涵蓋位于北美、歐洲、大洋洲等70個國家(地區),該社團內大豆出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42.53%,大豆進口額占比達到27.56%,總貿易額占到全球大豆貿易總額的35.04%。其中,該社團內美國位居大豆出口首位,占全球大豆出口的比重為38.30%,日本位居大豆進口首位,占比為5.72%。社團4以中國、巴西、阿根廷等為核心,涵蓋位于亞洲、南美洲、北歐等35個國家(地區),該社團內大豆出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56.81%,大豆進口額占比達到71.21%。其中,該社團內大豆出口最多的是巴西,占全球出口總額的33.49%,大豆進口最多的是中國,占全球進口總額的52.57%。社團6以烏克蘭、瑞士、希臘等為核心,涵蓋亞歐、非洲等17個國家(地區),該社團的大豆貿易聯系占全球大豆貿易聯系的比例為12.88%,但大豆貿易總額占全球比重很低,僅為0.76%。
2018年,全球大豆貿易網絡朝著“多核心散射”發展,以社團2和社團4為主,可能受中美貿易戰和中國大豆貿易政策調整的影響,社團2和社團4的大豆出口額表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社團2以美國、墨西哥等為核心,涵蓋位于美洲、亞歐、非洲等102個國家(地區),該社團內大豆出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37.79%,大豆進口額占比達到26.15%,總貿易額占到全球大豆貿易總額的31.97%。其中,該社團內美國占全球大豆出口的比重為32.14%,墨西哥占全球大豆進口額的3.05%。社團3以阿根廷、烏克蘭、巴拉圭、土耳其等為核心,涵蓋位于亞歐、非洲、南美等29個國家(地區),該社團的大豆貿易聯系占全球大豆貿易聯系的比例為17.90%,大豆貿易總額占全球比重較低,為7.82%。社團4以中國、巴西、烏拉圭等為核心,涵蓋位于亞洲、南美洲、西歐等27個國家(地區),該社團內大豆出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54.38%,大豆進口額占比達到66.03%。其中,該社團內巴西占全球大豆出口總額的53.01%,中國占全球大豆進口總額的58.01%,該社團的大豆貿易聯系占全球大豆貿易聯系的比例為16.67%。
2022年,全球大豆貿易網絡社團的貿易聯系逐漸增加,社團2的貿易額出現回升,社團4的貿易權重不斷上升。社團1主要以亞洲、非洲國家為主,可能是經濟的發展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推動了其社團化的發展,貿易額占比僅為0.53%,但該社團的大豆貿易聯系占全球大豆貿易聯系的比例為12.80%。社團2以美國、日本等為核心,涵蓋位于美洲、歐洲、非洲等116個國家(地區),該社團內大豆出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44.52%,大豆進口額占比達到27.56%,總貿易額占到全球大豆貿易總額的36.04%。其中,該社團內美國占全球大豆出口額的比重為34.33%,日本占全球大豆進口額的2.52%。社團4以中國、巴西、烏拉圭等為核心,涵蓋位于亞洲、南美洲、西歐等19個國家(地區),該社團內大豆出口額占全球的比例為54.87%,大豆進口額占比達到71.92%。其中,巴西占全球出口總額的52.05%,中國占全球進口總額的59.85%,該社團的大豆貿易聯系占全球大豆貿易聯系的比例為11.59%。
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大豆貿易網絡變化明顯,參與大豆國家貿易的國家數量逐漸增加。從社團發展趨勢可以發現,基于地理位置鄰近性的全球大豆貿易網絡愈發穩定,以非洲地區為主的大豆貿易社團呈現緩慢發展趨勢。從社團的進出口份額可以發現,社團2內部主要由大豆出口國美國主導,社團4內部目前主要由中國和巴西為核心。從中美社團中的地位變化來看,社團2中的美國的大豆貿易聯系不斷擴大,輻射范圍廣,發展穩定,但貿易權重呈現下降趨勢,社團4中的中國呈現貿易權重逐漸上升的趨勢,且社團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社團的貿易聯系稀少,表明了該社團對特定市場的依賴性較高,國際大豆貿易聯系相對較為脆弱。
2.2 中國在全球大豆貿易網絡中的角色和伙伴
2.2.1 中國大豆進口規模不斷擴大,大豆出口貿易呈現波動下滑趨勢
1996—2022年,中國的大豆貿易伙伴數量和貿易額總體逐漸增加(表5)。2022年,中國大豆貿易伙伴數量有83個,其中,大豆進口貿易伙伴有13個,排名第26,貿易進口額位列首位,大豆出口貿易伙伴有70個,位列第2,出口強度排名第13,有所下滑。中國大豆進口來源較為集中,進口數量龐大,出口貿易伙伴較為分散,出口額與進口額相差大。總體來說,中國在全球大豆貿易網絡中的影響程度較深。
全球經濟形勢以及中國大豆貿易政策的波動對中國大豆貿易網絡的短期影響程度較大。1999年4月,《中美農業合作協議》簽訂,中國對進口大豆實施3%的單一關稅。隨著中國加入WTO,在2000—2008年,中國的大豆貿易伙伴和貿易額不斷增加,大豆進口額更是持續位列首位。之后,受次貸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大豆價格攀升,中國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對進口大豆實施1%的暫定關稅,2008年中國大豆進口額、進口量較2006年分別增加191.29%、32.42%,反映出中國對國際大豆市場的高依賴性。2010—2018年期間,中國大豆貿易伙伴不斷增加,貿易額呈現波動上升趨勢。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中國為反制防范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于2018年7月6日,開始正式對美國黃大豆加征25%關稅,對原產于印度、韓國、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老撾的大豆進口關稅稅率從3%降到零,經過多次經貿磋商,于2019年12月正式宣布豁免美國大豆的加征關稅。2018—2022年,中國大豆進口額和大豆進口伙伴數量呈現增加的趨勢,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對國際大豆市場和美國大豆的剛性依賴,另一方面表明了中國正在加快大豆進口多元化發展的步伐。

2.2.2 中國大豆進口來源較為集中,主要大豆進口國對中國市場依賴性不斷提升
中國大豆出口主要為非轉基因大豆,主要用途為食用,占世界大豆出口量比例不足1‰。在全球大豆貿易網絡中,中國大豆進口規模最大,在世界大豆貿易格局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接下來將重點分析中國的大豆進口貿易。
如表6所示,中國大豆進口來源主要呈現“三足鼎立”的格局,主要來自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其中,對美國大豆的依賴程度呈現波動下降的趨勢,但份額最低仍在19%以上,對巴西大豆的依賴程度在不斷加深。俄羅斯、烏拉圭、加拿大等其他國家大豆占中國大豆進口份額不超過5%,說明中國大豆進口來源過于集中,且存在剛性依賴,大豆進口貿易風險較大。

HMj表示大豆貿易出口國i對于j國市場的依賴程度,Siout和Sjin分別表示i國出強度和j國入強度,Wij表示i國與j國之間的貿易額,HM指數取值范圍為[0, 1],越接近1表明i出口國對j國依賴性越強。
HM指數測算結果如表7所示,從大豆貿易網絡鄰點國(地區)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排名可以看出,各國(地區)整體對中國大豆市場的依賴程度在不斷增加。2022年各國(地區)整體的HM指數相對較高。其中,美國和巴西作為重要的大豆貿易出口國,占中國大豆進口市場90%以上份額,HM指數分別達到0.374、0.274,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不斷提升,表明在與這些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國的貿易往來中,中國作為買方的影響力和地位逐漸上升,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俄羅斯、阿根廷和烏拉圭一直以來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較高,HM指數分別為0.841、0.822、0.582。另外,新加入中國進口大豆貿易的伙伴,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也較高,比如貝寧、埃塞俄比亞和坦桑尼亞,對中國大豆市場的依賴程度指數分別為0.514、0.311和0.299,未來可進一步加強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大豆貿易合作,這對于降低中國大豆進口來源集中的風險大有裨益。

3 結 論
基于1996—2022年的全球大豆貿易網絡數據,采用復雜網絡方法,分析了世界大豆貿易網絡結構及其演化特征,并探討了中國在其中的地位和角色變化。結論如下:1)全球大豆貿易規模逐漸擴大,參與的貿易主體日益增多,雖然大豆貿易核心國相對固定,但大豆貿易出口國之間的競爭強度不斷上升,有利于中國等大豆進口國家發展多元化進口、提升話語權;2)全球經濟形勢和中國貿易政策的波動對全球和中國大豆貿易網絡的短期影響較為顯著,因此更應針對短期的輸入性風險制定相關對策;3)中國在大豆進口貿易網絡中的權重不斷上升,進口來源地集中,目前來源于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占中國大豆進口額的比重超過95%,但他們對中國大豆市場的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在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大豆貿易穩定是中國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結合研究,提出以下建議:1)把握世界大豆貿易變化的新趨勢,尤其加強對大豆貿易核心節點和核心中介節點的關注,健全大豆貿易風險預警與監測體系,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提升中國大豆貿易的風險抵御能力;2)長期發展可充分借助中國龐大的大豆市場需求和地緣政治優勢,合理運用大豆關稅等貿易政策,穩定大豆貿易伙伴關系,加強中國與其他具有大豆出口市場潛力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特別是地理鄰近國家,擴大社團規模,加強社團之間的緊密聯系,努力構建多元、穩定以及高效的大豆貿易網絡。
參 考 文 獻
[1] 柴利,費翔. 中國大豆進口貿易現狀與應對策略[J]. 糧食科技與經濟,2020,45(9):21-23.
[2] 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4.
[3] 葉瑋怡,馬恩樸,廖柳文,等.遠程耦合視角下國際大豆貿易網絡的時空演化及影響因素[J].自然資源學報,2023,38(6): 1632-1650.
[4] 李光泗,韓冬.競爭結構、市場勢力與國際糧食市場定價權:基于國際大豆市場的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20(9):33-49.
[5] 譚丹,馬順甜.大豆國際貿易格局演化與中國對策[J].經濟地理,2022,42(9):110-119.
[6] 史靜,烏蘭.糧食安全視角下地緣政治風險對中國糧食貿易的影響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48(4):12-17.
[7] 韓冬,李光泗.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國際大豆貿易格局演變與中國議價能力變化[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83-96.
[8] 劉嗣明,胡偉博,涂瑋.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大豆進口貿易格局演變的影響[J].寧夏社會科學,2021(2):73-81.
[9] 趙小龍,王溶花,姚金成.基于CMS模型分析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大豆進口貿易[J].糧食科技與經濟,2021,46(4):22-25.
[10] 李天祥,劉星宇,王容博,等.2000—2019年全球豬肉貿易格局演變及其對中國的啟示:基于復雜貿易網絡分析視角[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6):1557-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