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減負增效”是時代對教師的更高要求。教師不但需要有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更需要使用準確、豐富、生動的教學語言。那么,地理教師應該怎樣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語言藝術呢?
所謂“導入語”,指的是教師要用簡潔精確的語言將新知識引入課堂。“鳳頭”指“導入語”要新穎、別致、漂亮,讓學生形成一種輕松、愉悅、充滿信心、躍躍欲試的心態,為師生共同突破重難點奠定好感情基礎。一堂新課一定有新的任務,課堂的開始需要學生信心百倍且不能消極怠慢對待學習,因此導入語能否引人入勝顯得非常關鍵。
“鳳頭”藝術要求教師的引導語新穎、別致,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并使思維活躍,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南亞》概述這一節中,要求學生了解南亞的位置、國家、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及地形特征等知識點。其中,在講授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識時,可以引用同學們熟悉的《西游記》作為導入語:“同學們,還記得《西游記》中唐僧歷盡艱辛是去哪里取經?取什么經?為什么要取經嗎?”通過同學們的回答和教師的補充,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南亞的學習中。這樣導入新課,既生動有趣,又新穎簡潔,同時還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興趣。
所謂教學語言的“龍身”藝術,是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語言表述要準確、生動,語速和語調、感情要把握到位,提問要循序漸進、結合實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地理知識。
地理教師在講課時,要旁征博引,上下串通,并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1.語速與語調富于變換

地理教學中有許多專述語、名稱和抽象的概念,為了易于學生理解,地理教師需要放慢語速、適當停頓、點明要點,便于學生思考并記下重點。在實際教學中,因中學地理教學內容較多較細,而課時較短,如果教師為急于趕進度而加快語速,沒有了節奏和層次之間的停頓,會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教師在授課時應語速適當放緩,達到從容不迫、有板有眼、恰到好處。但是,有時也需要根據學生的聽課反饋情況而定,如《世界自然資源》一章,難度較低,語速可以適當加快。總之,教師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情緒變化,隨時調整語速,做到句句入耳、點點入地。
地理教師授課時,如果只用一種語調、一個頻率、一個節奏,課堂會變得單調、乏味,令人昏昏欲睡;如果地理教師語調高而尖細,會讓人煩躁不安,產生疲勞感。漢語普通話具有聲音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美、聲調抑揚頓挫的特點,所以教師教學語言的語音和語調應隨著教學內容的轉換而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變化。例如:描述地理景觀時,教師的語調可輕柔些,語速平緩,用一種娓娓道來的姿態讓學生有時間去遐想;講到教學內容的重點時,可以適當把聲音放大、語氣放重,以引起學生注意;講到情感激越處,節奏應急促一點,語調應高亢一點,以便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設想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自然景觀差異,了解壯闊的尼羅河,令人驚嘆的東非大裂谷……

2.教學語言富于感情色彩
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全身心地“進入角色”,將自己融于地理教學之中,以聲傳情,以情傳聲,啟人心智,激人思維。例如:在講到黃河和長江時,語氣應是莊重、神圣的,因為它們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談到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時,語氣是沉痛的。只有這樣對學生動之以情,才能更好地對學生“曉之以理”。
3.課堂提問語言有效
課堂提問藝術的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關系到一堂課的成敗。想要在課堂上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就要使用巧妙的提問。這就要求:首先,提問不要過于簡單和順口化,這樣沒有思考價值,如“什么叫做……”“什么是……”之類的無效提問。在地理課上同樣可以引經據典,例如:講降水類型時,可以聯系氣象諺語——“賀蘭山上云戴帽,必有大雨到”“東邊日出西邊淋”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產生聯想,回憶地形雨、鋒面雨、對流雨的特點,再做出正確回答。其次,提問要切中要害,啟迪思維。教學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用設計巧妙的提問拋磚引玉,使學生有序掌握課本中的知識。
一堂使人印象深刻的地理課,它的結束語應該有力度、深度和回味感,具有給這堂課錦上添花的作用,這正是所謂的“豹尾”藝術。以《非洲》這一章“亟待解決的經濟”為例,結束語應當力度到位地點出“非洲”“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模式”及“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幾大要點,讓學生對本堂課的重難點印象加深。同時,要概括性、理論性地總結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和經濟的主要特點及人口增加過快給環境帶來的影響。同時,還要聯系前后知識體系,適當提到新知識,引發學生課后學習。教師可以這樣說:“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亞、歐、非三大洲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基本人文特征,下一節課我們將去西半球領略一下美洲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边@樣的結束語有助于引導學生鞏固舊知識,思索新知識,達到言未盡、意無窮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