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Z,男,19歲,大一,在軍訓期間無法忍受教官軍事化管理,產生煩躁情緒、幻聽、抽搐和睡眠問題。小Z生于四口之家,父親是企業采購員,經常在外奔波,母親是技術員,妹妹小學在讀。父親的教養模式是專制型,母親的教養模式是民主型。小Z在幼兒園、初中遭受過校園霸凌,有兩次自殺史。小Z大一時在網上交友,發展了不穩定的親密關系,無人訴說。在學生會組織內,因部門分工問題與部長發生人際沖突。自述人際關系差,疲于應付學習。經班主任多次溝通,家長陪同小Z前往省級精神專科醫院就診,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確診后按時服藥,每月定期復診。經班主任建議后,小Z自愿在心理老師處做心理咨詢,共7次。
本案例可以用應激—素質模型來分析,應激因素包括負性生活事件或學業、情感、人際危機等,素質因素涉及遺傳、人格特征、心理特點等。
1.應激因素
校園霸凌:幼兒園時,兩名同學當眾扒下小Z的褲子,用筆戳小Z腿部。初中時,因書本問題,小Z遭到同桌男生辱罵、毆打。人際交往時的創傷事件導致小Z不信任同伴,害怕創傷事件重演。
學習環境:大學的學習環境與高中不同,如集體宿舍、軍訓、上課方式等。進入大學校園后,理想中輕松自由的大學校園與現實中嚴格管理的軍訓生活大相徑庭,容易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專業課學習內容比較枯燥、要求高,對小Z來說難以同時完成多項課程作業。
2.素質因素
人格特質:小Z父親常年以專制嚴厲的態度教育小Z,對待小Z高標準、嚴要求。小Z的表現很難獲得父親的認可和贊賞,因此小Z長大后性格內向孤僻,心思細膩敏感。
認知偏差:根據認知行為療法的觀點,小Z與學生會部長產生誤會時,產生“無價值的”“無能的”自動化思維,認為自己無法與部長建立平等關系,因此產生憤怒、焦慮的情緒,產生回避社交情境的行為。初中時,小Z面對同桌辱罵毆打,產生“自己講話太直接、片面評價他人”等負性自動思維,因此激發消極情緒,產生自殺行為。
社會支持薄弱:小Z自述人際關系差,在大學校園內沒有關系親密的好友。與舍友結伴同行時,出現錯覺聽到有聲音在說“舍友今天要被車撞死”,在學生會面試時同樣聽到有聲音說“這里有人會排擠你”。
1.無條件積極關注,構建師生信任關系
班主任發現小Z的異常表現后,在談心談話過程中積極與他共情交流,尋找共同話題,建立師生深層信任關系,慢慢引導小Z敞開心扉,表達內心真實情感,并對困惑給予正向引導和幫助。同時,班主任針對學生及家長在心理健康知識認知方面存在的誤區開展科普教育,以真誠用心的工作態度打動學生和家長,形成相互信任的家校關系。經過對心理健康知識深入的了解,學生和家長開始正視心理問題。此外,班主任主動向學生和家長介紹精神疾病的相關醫保政策,及時跟進學生就醫情況。
在放假期間,班主任與家長就在日常照護中要關注小Z的心理問題進行溝通,并建議家長與小Z溝通時要語氣溫和、方式恰當,避免小Z靠近湖河和高樓,監督小Z按時吃藥,留意小Z的言行異常情況等。
2.持續性心理幫扶,增強心理干預實效
小Z大一上學期進行了4次心理咨詢,下學期進行了3次心理咨詢,目前仍在持續。小Z簽訂了心理咨詢的知情同意書、保密協議、輔助性心理支持承諾書,醫生在病歷上寫明“建議在校長期開展心理輔導”。心理老師與小Z在信任、尊重、平等的咨訪關系下,共同設立咨詢目標,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和焦點解決療法進行心理咨詢。在咨詢中,心理老師幫助小Z識別非理性的負性思維,分析消極的行為模式,逐步建立起關于“自我”“他人”“世界”積極的核心信念。

經過長期服藥和心理咨詢,小Z的抑郁癥狀不再出現,躁狂狀態穩定在可控范圍,未出現消極言行,飲食、睡眠正常,不再出現幻聽癥狀。后期問卷結果從重度抑郁變成無抑郁,重度焦慮變為中度焦慮。
小Z自述經過心理咨詢,自己順利度過考試掛科等重大負性生活事件,現在面對將來可能會被學生會清退的情況,內心比較坦然。由于雙相情感障礙病程長、治愈時間久,小Z的病情整體上得到有效緩解并趨于穩定。
1.深入學生,精準掌握學生思想動態
班主任秉持“真誠用心,大愛育人”的精神,持續深入學生群體,才能洞察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到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可以通過進宿舍、課堂聽課、參加班會等方式掌握學生情況,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等方式關注學生網上動態,全方位關心關愛學生。
2.家校合作,形成危機應對合力
部分學生的家長觀念守舊,不愿承認自己的孩子患有心理類疾病,因此影響了患病學生的就診、服藥和治愈。班主任多次利用中午和晚自習時間陪伴安撫學生,推心置腹地與學生家長開展線上線下交流,多措并舉做好家校合作工作。持續開展關心關愛和心理教育是心理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
3.用心關懷,持續賦能學生成長
平等而真誠的傾聽、充分而全面的共情并給予尊重、理解、積極關注等,都是與心理重點關注學生有效溝通的策略。心理老師持續科學地關注學生心理動態,積極鼓勵學生從“環境支持”轉為“自我支持”,能夠幫助心理重點關注學生穩步走向身心健康。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2022SJSZ0424)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素質與工匠精神培育專項一般項目(KJXJ2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