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知識的教育引導會讓初中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獨立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修養,幫助學生平穩度過青春期。在初中德育工作中,教師要重視德育工作的開展,同時要滲透情感教育,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通過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和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首先,既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學生易產生情感共鳴,并能夠加深對其所學習德育知識的印象。隨后在情感意識的烘托下進一步完成探索,以加深學生對于德育知識的理解,進而形成正確的心理意識和個人道德素養,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其次,有助于迎合課程改革的思想,即全面培育學生素質。先進的教學改革思想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文化課成績,同時還要強化學生的道德素養,讓其整體學習成效得到提升和強化。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滲透情感教育,適應社會發展方向,與新課程改革思想中所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這種融合性教育能夠在思維意識和個人價值觀念上對學生實施引導,有助于在迎合課程改革思想的前提下促進學生競爭能力的提升。
1.生活德育引導,滲透情感教育
德育知識源于實際生活,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滲透情感教育要基于生活。教師應以生活為中心開展德育教育引導,讓學生在緊密關聯生活實際和自己熟悉的環境氛圍中完成德育知識學習。與此同時,教師將情感教育滲透其中,不僅能讓各項教學目標加速實現,還能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會感恩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設置問題。如:“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與家人之間發生過矛盾嗎?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怎樣的?”“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與父母友好溝通嗎?溝通時的狀態是怎樣的?”通過現實生活引導學生熟悉感恩教育。緊接著,教師以“親情”為主題引發學生思考,講述關于親情的故事,如臥冰求鯉、孔融讓梨等,進而讓學生體會家人之間的相互關心和愛,引導學生理解感恩。通過滲透情感教育,能夠讓學生形成感恩思想,體會親情,品味親情,學會愛他人。德育滲透情感教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引導,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親情、理解愛。
2.創設德育情境,滲透情感教育
在初中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利用情境烘托出充滿關愛、理解、尊重、樂觀等的環境氛圍,讓學生在情境中接受知識,并了解和深層次感知德育,體驗情感,進而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
例如:在教育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友愛重要性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展開。教學情境的第一幕——“回憶”,引導學生回憶在參與以班級為單位的課間操比賽、拔河比賽或接力賽的過程中,同學們相互團結、共同努力取得勝利的經歷;同時,引導學生回憶班級內學生產生矛盾、不夠團結一致導致失敗的經驗,以此讓他們理解團結的價值和重要性。第二幕——“思考”,讓學生思考在中國的發展歷史進程上,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取得了抗日戰爭勝利,國家的強大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改變——生活富足、社會和諧,以此讓他們體會“大我”和“小我”之間的關系,明白團結一致的重要性,增強集體主義精神。此外,還可以將這兩個教學情境通過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繹出來,并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團結的重要性,產生情感共鳴,形成愛國愛黨的思想意識、團結一致的價值觀。

3.組織德育實踐,滲透情感教育
教師組織德育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加深理解并促進他們積極思考。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情感教育的滲透需要通過實踐探究,讓學生受到德育知識的感染和影響,從而加深理解并產生情感共鳴與感悟。因此,如何引導開展德育實踐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實際上,德育實踐為情感教育的滲透搭建了橋梁。
例如:教師可以在國慶節期間讓學生參觀升國旗儀式,在清明節時讓學生參與烈士陵園掃墓活動。通過不同的實踐活動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體會無數革命先烈英勇奉獻的精神,以及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紅色文化思想理念。另外,可以結合傳統文化節日讓學生探索、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探索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新年的由來和內涵,以及相關歷史文化故事和特色慶祝活動、特色慶祝方法等,通過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和熱愛之情,讓學生在探索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以此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立德樹人是目前教育教學中的根本思想。在初中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堅持以立德為核心,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在此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引導學生認知情感,學會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提升學生的情感素養,讓學生在了解德育知識解的同時還能與德育內容產生情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個人素養,從而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