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現性評價是按照一定標準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中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表現進行評價,其有助于教師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素養發展,是實現《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評價目標的有效方式。如何將表現性評價運用到體育品德素養評價中?筆者結合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實踐展開探討。
一、表現性評價任務的內容取向
1.體育精神的評價
體育精神主要體現在積極進取、勇敢頑強、不怕困難、堅持到底、團隊精神等方面。小學生正處于基礎技能與核心素養養成的初步階段,體育品德的達成需要循序漸進。在進行表現性評價時,體育教師應著重從小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合作意識以及自律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2.體育道德的評價
體育道德用來制約人們在體育活動中的相互關系,從而保證體育活動的正常秩序,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主要體現在遵守規則、尊重裁判、尊重對手、誠信自律、公平競爭等方面。遵循《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小學體育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應關注培育學生的合作精神、公平競爭意識以及責任感等關鍵素養,以利于全面評估學生在體育品德方面的學習成效。
3.體育品格的評價
體育品格主要體現在自尊自信、文明禮貌、責任意識、正確的勝負觀等。《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學業質量標準”部分,特別強調學生在參與各類體育運動時,應展現出正視勝負的心態、對他人的尊重等素養。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注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培養學生的這些關鍵素養。
二、表現性評價路徑選擇與實施
核心素養導向下,表現性評價主要用于檢測沒有標準答案的目標達成情況,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鏈引導、任務驅動、真實情境中的角色分工等讓學生完成表現性任務,最終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
1.問題鏈中融入與實施評價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學生在體育與健康活動和情境中體驗、探索、感悟和解決問題的結果。
問題鏈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評價作為考核學生綜合素養的手段之一,旨在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并評估他們的素養水平。鑒于小學生的思維直觀性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在評價過程中,體育教師可通過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和解決,并通過分析學生的問題解決過程和結果來評估其體育品德等方面的素養。
在評價體育品德養成情況時,體育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發展特點,選擇與其學習積極性、規則遵守和自律性等相關的評價內容,并將這些體育品德素養的具體知識點及其核心價值轉化為具體的問題鏈。這種方法引導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現其體育品德,教師則通過觀察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及分析其成果來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展。如,水平三(五年級)《體操技巧:肩肘倒立及組合練習》一課,教師設計問題鏈“如何判斷‘支架’是否撐得穩”“如何幫助同伴立得直”“肩肘倒立接哪些動作更優美”等,要求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解決。這類問題不僅直接關聯到教學內容,而且能夠有效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展現團隊合作、遵守紀律和自我管理等體育品德素養。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能夠有效地評估學生體育品德的發展情況(表1)。
這些問題設計得較為直觀,小學生能夠迅速掌握并按照要求完成。體育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進行定性評價,具體通過觀察學生在練習中是否展現出積極參與、遵守規則和自律等優秀品質,體育教師給予學生全面而客觀的評價。基于這些評價結果,體育教師可以對后續的教學計劃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優化,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2.驅動性任務中實施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使用具有真實性、價值性、可行性的驅動性任務作為評價載體和工具,可以有效驅動學生深入探究和解決問題,并通過任務自身的內在邏輯性,有效評估學生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深度。小學階段學生體育品德的培養,應關注合作意識、公平競爭意識、責任感等品質,在驅動性任務實施過程中評價體育品德時,體育教師可以基于這些評價要點,圍繞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驅動性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升合作意識、公平競爭意識等,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積極思考,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展現其體育品德的不同方面,為教師提供全面、動態的發展評估“數據”。如,水平二(四年級)《體能:協調性與靈敏性練習》一課中,教師設計“穿越火線”的游戲,具體設置高度為0.5米高的繩子作為“封鎖線”,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運送彈藥”的任務。各小組根據任務展開活動,共同探討如何巧妙地通過“封鎖線”,并提出匍匐的方式是將“彈藥”安全運送過“封鎖線”的最佳方案。在練習中,為了確保“運送彈藥”的高效與有序,各小組成員還精心安排了出發的順序,以期達到最佳的協同效果。再如,在水平二(三年級)《足球:運傳接射門組合練習》一課中,教師設計“以小組為單位制訂足球5VS5比賽方案”“圍繞傳接球技術制訂3VS3比賽規則”等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進行表現性評價(表2)。
驅動性任務中實施評價,可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展現和提升體育品德發展情況。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比賽實踐,展現他們的合作能力和競技水平,在比賽中體現出公平競爭和責任感等。通過觀察學生的討論過程和比賽表現,體育教師能夠全面了解學生在體育品德方面的進步和不足,進而調整教學策略,更有效地促進學生體育品德的發展。
3.角色扮演中實施評價
在真實情境中,通過角色分工及任務完成情況可以有效實施表現性評價。體育教師創設真實情境時,可以將評價要素融入情境中,引導學生承擔特定角色,并從角色的視角出發,解決情境中呈現的問題。真實情境及角色分工以其趣味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能夠有效考查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并在此過程中,通過角色扮演的評價,有效檢測學生在合作精神、勝負態度和對他人尊重等方面的素養發展情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評價依據。
從小學體育品德培養角度來講,在體育品德學習表現性評價過程中可將學生合作精神、勝負心態、尊重他人等元素納入評價內容之中,并通過創設復雜的情境及觀察學生在情境中完成角色任務的表現展開評價。以水平三(六年級)《籃球:傳切配合》一課為例,學生完成學練任務后,教師通過教學比賽進行體育品德表現性評價(表3)。實踐中,教師將學生分組并引導學生自行分工,要求各小組各成員都要承擔一定的角色分工、扮演特定的角色,有的學生作為教練員,有的學生作為運動員等,其中運動員又包括防守隊員、進攻隊員等。作為教練員的成員,他們需要展現出領導力和戰術安排能力,指導團隊成員更有效地運用傳切配合技術;而角色分工為運動員的成員,則需要展現出傳切技術在比賽中的運用,同時也要展現出團隊合作的精神等。
真實情境中角色的表現性評價設計,為學生提供了趣味性與較為充足的自主發揮空間,有利于借助隨機問題切實評估學生的合作精神、勝負心態、尊重他人等品質,有利于體育教師通過過程性觀察與結果性分析了解小學生合作精神、勝負心態、尊重他人等體育品德養成與發展情況。
表現性評價任務,能為學生的學業表現提供高質量的反饋,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核心問題、驅動任務、情境任務等表現性評價方式幫助學生達成體育品德素養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為積極、有目標地參與體育學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