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不僅是提升其運動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筆者結合實踐提出以下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一、明確責任標準:奠定責任意識培養的基礎
課前,教師提供學校體育課堂責任清單(表1),讓學生明確在各個環節中的責任要求。具體做法如下:
1.分組與設責
教師提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設立一名責任組長,負責監督組內成員的責任行為。
2.提示與張貼
在課開始前,教師在教室內張貼“體育課堂責任清單”,并通過簡練的語言,提醒學生做好準備。
3.監督與反饋
責任組長和教師在課堂中監督學生的課堂行為,及時糾正不當行為,并給予正面反饋。
4.檢查與總結
課結束后,責任組長和教師檢查學生的整理工作,確保器材歸位、場地整潔,并依據評價標準記錄學生的得分,以及進行匯總和點評。
二、創設責任情境:激發學生責任感的內生動力
體育課堂教學中,創設真實或模擬的責任情境,通過角色扮演和實戰體驗,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體驗責任的重要性。
1.角色扮演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可以設置多樣化的角色,除了隊長、隊員等角色外,還可以設置器材管理員、安全監督員、裁判等角色,讓學生在不同的職責中體驗責任。這些角色應具有明確的職責和權力,以便學生在扮演過程中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所在。為了讓學生有機會體驗不同的角色和職責,教師可建立角色輪換制度,在每次課堂或活動中,讓學生輪流擔任不同的角色,從而全面了解和體驗各種角色所承擔的責任。
2.實戰體驗
模擬比賽場景,讓學生在比賽中體驗責任的重要性。教師在分組對抗賽中加入“合作積分累計制度”,教師根據各團隊的合作表現進行評分,累積積分第一的小組可獎勵“最佳合作小組”稱號,這種機制能夠鼓勵學生自覺承擔課堂中的責任。為確保競爭與合作機制的落實,每周更新合作積分,并在課堂上進行公布和點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以及如何為團隊的勝利貢獻力量。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突發情況(如,球員受傷、器材損壞等),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會如何迅速應對和處理,增強其責任感和應變能力。
三、構建評價機制:強化責任行為的正向激勵
體育課堂教學中,科學的評價機制能夠有效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為此,可從責任檢查和榮譽激勵入手,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重視并履行課堂責任。
1.責任達標檢查:鞏固責任意識的課堂實踐
設置“責任達標檢查”環節,每堂課結束時,教師通過問答或回顧的形式檢查課堂責任完成情況。如,教師引導學生反思:“今天你是否完成了自己擔任的角色責任(或是責任清單的內容)?哪些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并通過責任組長評分與教師復查相結合的方式,確保學生的責任行為得到真實、客觀的評價。
2.榮譽激勵:營造責任為榮的課堂文化
為增強學生的責任行為,可引入多樣化的激勵措施:“責任之星”輪值制,即每周評選一名責任表現突出的學生,將其名字或獎勵卡片展示在教室的顯眼位置,營造榮譽氛圍;責任積分榜,即設立小白板記錄學生的責任積分(根據“學校體育課堂責任清單”累積分數),積分達到一定標準后,可兌換小獎勵(如,優先使用運動器材或獲得榮譽徽章),每周更新積分榜,展示學生的進步情況,激勵其持續保持良好的責任行為;即時表彰,即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教師可現場授予“今日責任標兵”“最佳合作團隊”等榮譽稱號,并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給予評語。這種即時獎勵能夠增強學生對責任行為的歸屬感,推動班級形成責任為榮的文化氛圍。
四、組織主題活動:深化責任教育的實踐效果
利用體育室內課或體育比賽活動,開展融入體育特色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責任的理解,從而進一步鞏固其責任意識。
1.責任實踐活動:體育志愿服務行動
學期中,教師可組織一次結合體育教育教學的志愿服務活動。如,讓學生參與學校運動會的籌備工作,讓學生擔任器材管理員或秩序維護員。活動前,教師需明確各角色的具體職責,并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崗前培訓。活動中,學生通過實踐體會到責任感對團隊成功的重要性。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反思交流,討論完成職責的經驗與不足,并對表現優異的學生授予“責任標兵”等稱號。通過志愿服務增強學生對責任的認知。
2.責任總結大會:我的體育責任之旅
學期末,組織“責任總結與展示會”。會議可分3個層次,一是個人分享,邀請學生講述個人在體育活動中的責任實踐經歷,如,志愿者工作、團隊協作的感悟;二是團隊展示,各小組通過圖片、視頻或情景劇等方式展示團隊責任教育的成果,如,合作過程中的挑戰與解決方案;三是集體總結,教師回顧學期責任教育的實施成果,表彰“責任之星”“最佳合作小組”等優秀個人和團隊,并制訂下學期的責任目標。
——景元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