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學習共同體的理念,推進校本研修機制的建設,是提升校本研修成效的重要路徑之一。多年來,筆者所在學校開展了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師校本研修機制探索,下面分享一些可行的經驗,以饗讀者。
一、立足學習共同體,營造共生關系
讓研修活動在學習共同體的場域中進行是研修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因此,學校應組建各種職能不同的研修共同體,讓每位教師都能參與其中,促使他們在共同體的環境中鞭策自己不斷學習。如學校組建了指向學科專業能力和教學質量提升的課題組、師徒結對子小組,組建了閩南文化進校園、孔廟文化進校園、朱熹文化進校園等校本課程研發項目組,組建了指向人文素養提升的讀書俱樂部,各種各樣的研修共同體讓每位教師都能得到專業上的成長。
在校本研修中,還要通過共同體的形式讓教師的協同學習、合作研究、共同探索、同伴互助成為最基本的活動形態。如一起備課與研課,一起設計并嘗試大單元教學,一起制訂育人活動的策略,以實現互相間的“知識補位”。如學校實施教師“推門課”,構建學科組內教師“互聽—互議—改進”的聽評課機制;鼓勵教師相互開放教室,鼓勵結對子的教師互邀聽課,相互反饋學生的學習信息。通過這樣的校本研修,教師們認識到研修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團隊協作,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多向的交流互動,不是針對某個人的成長,而是群體成員的共生共成長。
二、立足學習共同體,建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團隊的共同目標,是團隊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教師團隊同樣需要建構共同愿景,用共同愿景引領校本研修的目標和方向,不斷激發教師研修的活力。學校的具體做法是讓每一個研修共同體確立自己的共同愿景(每個研修共同體團隊的共同愿景要趨向學校的全校教師成長愿景),每一場校本研修要有研修主題,而且每一場校本研修的主題要與研修共同體的共同愿景一脈相承,讓每一場研修成為實現共同愿景的系列性進程。如學校教師成長的共同愿景是“成長為有文化、有情懷、有擔當、有格局、有智慧的‘五有’尚品教師”,而語文教研組的共同愿景是“看見,看見同伴努力、看見同伴進步、看見同伴優點”,數學教研組的共同愿景是“讓我們更專業”,體育組的共同愿景是“讓自己不僅有活力,而且文雅”。可見,各教研組的共同愿景與學校層面的教師成長愿景相承接,二者都將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內生動力。
三、立足學習共同體,鼓勵成長超越
學習共同體的建設要重視團隊成員心智模式的改善,要重視團隊成員的自我超越。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和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學習和進修日益重要起來,擔當著培育下一代使命的教師,學習和進修更為重要。學習和進修意味著要不斷地反思、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在組織教師開展校本研修中,應鼓勵教師和研修共同體樹立并踐行自我超越的意識。學校的具體做法包括建立激勵個人自我超越的機制,引導教師學年初制訂個人成長目標與規劃,學年末對自己的成長情況與目標進行對照,以確立下一學年的目標;實行骨干教師成長的進階管理,建立“學習型、研究型、引領型”的“三型”教師培養與目標機制,設立獎勵措施,鼓勵教師對照標準不斷地進階成長;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專業研修、優質課評比、教學技能比賽、職務晉級、名師評選等活動,讓他們既得到鍛煉,又不斷超越自己;建立激勵研修團隊自我超越的機制,要求教研組、備課組設定學年工作目標、預期成果和教師隊伍成長目標,以此鞭策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力爭不斷超越前一年的成績。
四、立足學習共同體,重塑參與方式
學習共同體理論強調保障每一個學生平等的學習權,強調合作的、體驗的和反思性的學習方式,注重引導學生與客觀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和與自己對話。這一理論也適用于教師的研修成長。每位教師成長的權利是平等的,校本研修中每一位教師扮演的角色都是重要的,都值得關注。教師個體參與校本研修,實質上是學習新知識、研究新問題,同樣要采取合作、體驗和反思性的方式。
學習共同體強調傾聽、串聯的重要性,這是保證學生高品質學習的前提。教師在參與校本研修的過程中,同樣要注重傾聽,要將同伴的想法、看法與自身知識進行有機串聯,從而將他人優秀觀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學校要求教師參與每一次校本研修,都必須認真傾聽、反芻、串聯,做好詳細的研修記錄,對話互動時必須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最后形成反思性文字。
學校要求研修共同體內的每一位教師輪流擔當主持人,圍繞研修主題做好組織和串聯工作,做好研修小結,提出下一次研修要解決的問題。學校還制訂了研修成員的參與和互動機制:人人組內發言;輪流代表小組發言;注意傾聽和思考,形成自己的創見。
通過以上重塑教師參與校本研修方式的實施,教師改變了以往參與研修時不積極、不主動,甚至漠然處之、回避的現象,實現了從研修旁觀者到主動參與者,再到引領者的轉變,增強了參與校本研修的角色和身份認同。
五、立足學習共同體,完善考核評價
考核、評價具有導向作用,要提高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成效,需要通過一定的考核評價機制來推動。從學習共同體的視角來建構校本研修的評價機制,更多的要從團隊層面來對其進行考核,這能從根本上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中個體與個體間的共生關系,有利于教師個體與研修共同體整體素養的提高。
在對教師校本研修進行考核評價時,學校采取“個體即團隊,團隊即個體”的方式,強調“個體的成長是團隊的成長,團隊的榮耀是個體的榮耀”的理念。如語文教師,學校設置如下的校本研修考核指標:每學期至少讀一本教育專著,完成一本校本培訓筆記,聽滿30節課,至少參與12次的集中教研活動和18次的集體備課活動,參與一項課題研究項目,撰寫一篇教學論文,在教研組或備課組內至少作兩次主題分享,45周歲以下的教師每學期至少要開一節研討課(研討課的考核實行“初評—調整—復評”的機制,即執教者第一次執教后,教研組開展評議,執教者可根據教研組提出的建議進行調整與完善,然后開展第二次執教,教研組再組織評議,最后進行綜合評定)。完成上述所有指標的視為合格,超額完成或完成得較為突出的評為優秀,列入教師學年度業務考核范疇。學校還將每一位教師的校本研修完成情況作為學科組考核的子項指標,評選優秀學科組要考察組內每一位成員參與研修的情況。學校還重視研修團隊的整體建設和目標考評,要求各學科教研組在學期初確立自己的學期教研目標,提出預期成果(包括形成高品質的教學設計、學生獲獎、教學質量等),形成教師成長目標(包括執教優質課、論文發表、確立名師等)。學校在學期末組織評議小組對各學科教研組進行考核,向教研組及組內每一位教師反饋考核情況,對其提出改進的建議。以上考核評價方式有力地促進了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提升了團隊的活力。
總之,校本研修重在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重在機制的建設。校本研修機制的不斷改進,不僅可以提升校本研修的成效,更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成就一批專家型教師、骨干教師,從而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質量。自兩年前創設并實施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師校本研修機制以來,學校20多位教師被確認為市、區級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10人被確立為學習共同體研究領航教師,16項區級以上課題獲批,發表論文92篇,形成優秀課例84節,全校教師的教科研能力獲得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