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竹節人》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引入針對性和整體性更強的策略,在單篇課文的教學任務設計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 優化 單篇課文 教學任務
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對如何更好地設計和實施教學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將單篇課文置于學習任務群的角度下,能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不斷提升思維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優化單篇課文教學任務策略
(一)精準設定整體目標
在單篇課文教學中,設定整體目標蘊含了深刻且充實的內涵。設定整體目標的目的在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對自我發展和社會認知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
《竹節人》是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以不同的目的去閱讀同一篇文章,所關注的內容和所采取的閱讀方法也會有所區別。因此,本課設定了以有目的地閱讀為主的整體目標。同時,我們鼓勵學生理解童年時的玩具制作對作者回憶和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以此加深學生對童年回憶的理解。另外,教學目標還強調了引導學生學會通過文本表達情感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作者對竹節人的情感表達,反思自己對童年回憶的態度和感受。最終,我們期望通過有目的地閱讀,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使他們能夠深刻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為今后的閱讀和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細化推進學習任務
將任務細化與逐步推進作為一項策略性的步驟十分關鍵。這不僅僅是將整體任務簡單地切割成幾個小步驟,而是致力于為學生打造一個逐漸深入的學習過程。其目的不僅在于簡化學習,更在于引導學生在每個小步驟中探索更多可能性。在學習《竹節人》時,通過仔細剖析課文,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目的,將整體任務分解成一系列有機聯系的關鍵點,引導學生有條不紊地深入學習。
1.學習任務一:寫竹節人玩具制作指南。
為完成學習任務一,首先,需要深入閱讀《竹節人》一課,提煉其中關于竹節人制作的關鍵步驟。然后,將這些步驟整理成清晰的語言,編寫一份詳盡的制作指南。這個指南不僅要涵蓋所需的材料和工具,還要對每個步驟進行詳細說明,以確保讀者能夠輕松理解和操作。接著,設計圖文材料,包括清晰的示范步驟,以便讀者能更好地理解。
2.學習任務二: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在這一任務中,需要深入閱讀《竹節人》一課,關注其中對制作、玩耍竹節人的描寫。這種傳統玩具是作者童年情感的延伸,課文中生動描繪了在童年時代,孩子們通過制作和玩耍竹節人所獲得的愉悅和歡笑。傳統玩具的樂趣源于手工制作的過程,每一個動作都充滿著耐心和創造力。通過親手打磨、組裝竹節人,孩子們在每一個細節中感受到制作的樂趣,從中培養了動手能力和專注力。
3.學習任務三:講講老師和竹節人的故事。
讓學生分享《竹節人》中有關老師和竹節人的故事,這是本課的第三個學習任務。這不僅是讓學生通過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來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促進學生間情感共鳴和溝通的途徑。在這個分享的過程中,學生有機會展現自己的獨特視角和感悟,同時也能夠傾聽其他同學的見解,促進彼此之間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透過這種任務分解與逐步推進的方式,學生可以更系統地實現對不同閱讀目的的深度理解和應用。每個任務都以逐步推進的方式展開,確保學生在不同層面上都能夠更全面地體驗和應用課文中的內容。
(三)多元設計個性任務
1.引入相關知識。
引入相關知識并非是為了“填鴨式”地傳授知識,而是為了引導學生在文學與藝術的交匯點上更為主動地思考、創造、體驗。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有望更好地點燃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具備跨學科思維的能力,使課文教學更具啟發性和深度。《竹節人》的作者范錫林以夸張詼諧的語言,將一個個竹節人刻畫得栩栩如生,這為引入相關知識的學習提供了契機。如學習文中的描寫手法,深入了解如何通過言語營造生動的藝術形象,等等。同時,課文中提到的竹節人手臂、腳部等的制作細節,也為引入美術知識的學習創造了條件。如學習如何通過線條和形狀塑造一個有趣的竹節人等。
通過引入這些相關知識,學生在制作竹節人的同時,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中所蘊含的文學和美術元素,從而使學習內容更為全面豐富。這樣的任務設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讓教學更有深度、更有廣度。
2.設計獨特任務。
別出心裁的任務設計,對于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都是非常有幫助的。通過鼓勵學生在任務中發揮創意,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
根據《竹節人》一課的閱讀任務,指導學生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充分結合起來,鼓勵學生自制竹節人。通過竹節人制作、玩法指南、課間比拼等形式,將閱讀任務多元化。學完課文后,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課文中所描述的制作竹節人的方法,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一些舊物件,如塑料管、跳繩節、彩筆桿等為竹節人“披盔戴甲”配置“武器”;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竹節人可能存在的情感狀態,如喜悅、驚訝等,指導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為竹節人賦予個性化的特征。課文中作者描繪竹節人在對戰時威風凜凜、手舞足蹈,這為設計個性化的任務提供了范例。學生可以發揮創意,讓竹節人表達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特色。
除此之外,獨特任務還可以包括為竹節人定制特殊裝飾或配飾。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可以發現作者提到了孫悟空、虎頭雙鉤……這為設計任務提供了創作靈感。學生可以為竹節人設計各種飾物,如頭上的發髻、手中的道具,以展示每個竹節人獨特的個性。通過這些獨特任務的設計,學生在制作竹節人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培養創造力,還能夠將自己的獨特想法融入手工藝作品中。這樣的任務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思考,也讓學習過程充滿了趣味性和個性化特色。
二、優化策略的實施與效果評估
在優化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執行和評價尤為重要。對于《竹節人》一課的教學優化策略,教師需要巧妙設計實施步驟,同時巧妙運用多種評價手段,確保全面提升教學效果。在實施方面,教師可以將任務拆解成一系列有機聯系的子任務,使學生逐步掌握制作竹節人的技能。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檢查也應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可在傳統的測試和作業外,從學生的作品制作、小組合作表現以及課堂參與度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狀況,并為之后的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
總之,通過對《竹節人》一課教學任務的優化研究,教師可以從學習任務群的角度提出并實施一系列策略,其中包括設定整體目標、分階段引導學生、設計個性化任務、引入相關知識等,從而使單篇課文的教學任務能夠更加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侯加慧. 單篇課文大任務教學設計策略探究[J]. 教學與管理,2022(14):41-43.
[2]王宏芳. 基于單篇課文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教學探微[J]. 小學教學設計,2023(28):9-12.
[3]徐良英. 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小學語文單篇課文教學策略[J].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3(25):46-48.
信息
本文系福建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學習任務群理念下的單篇課文教學任務的設計策略探究”(課題編號:FJJKZX23-38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