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志鵑的《百合花》作為詩化小說的代表,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法展現了詩意特點。小說敘事松散、意境詩化,以詩性語言將深沉情緒融于片段敘事,呈現作者對現實人生的詩意感知與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含情,人性美盡顯,借細膩刻畫與情節展現善良、純真與堅韌。百合花、月亮等意象運用精妙,豐富內涵、強化感染力。文章將圍繞景物、人性、意象之美探究其詩化魅力與藝術價值。
詩化小說是一種將小說與詩歌元素融合的獨特文學體裁,它追求的是超越現實、充滿藝術美感的故事表達。在詩化小說中,作家往往通過精挑細選的形象、細節及場景描繪,渲染出濃厚抒情味與哲理感,不拘泥于傳統敘事,著力營造意境,凸顯詩意之美。學者張紅秋曾經說過,倘若詩化小說的創作者從認知的視角來審視周遭世界,他們或許會將苦難現實描繪得既丑陋而令人不悅,又飽含著悲憤之情,進而喚起人們的抗爭意志。然而,他們并未選擇以認識論的角度來觀察世界,而是用一種充滿詩意的視角去理解和感受周圍的一切。通過這樣的視角,他們能夠在困境中發現幸福、堅韌與寧靜,甚至洞察到生命的深層意義。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詩化小說典范,故事背景設定在解放戰爭初期1946年的中秋夜,地點是前線的一座臨時醫療站。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通過一個小而感人的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純真、無私的情感和深厚的互助精神。年輕的通訊員負責護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前往前沿醫療站,在此過程中以及到達目的地后,他們向一位剛剛結婚三天的新媳婦借用被子,最后,小通訊員為了拯救戰友而不幸犧牲在戰場上。這個故事不僅體現了人們在艱難時刻的相互支持,也展示了人物之間的細膩情感交流。作者運用了一種富有詩意與抒情色彩的手法,將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超越現實的、充滿藝術美感的故事氛圍。
景物的詩意渲染
景物描寫在小說中常常具有多重作用,包括展現故事背景、營造氛圍、映襯人物性格以及促進情節演進等。《百合花》中的景物描寫雖然不多,卻別有一番韻味,為作品增添了一抹柔和素雅的色彩,并賦予了濃厚的詩意,整體營造出一種圣潔而高雅的藝術境界。小說中的景物描寫有虛有實,隨著場景變換和時間推進而變化,更加淡化了小說的故事情節,讓這篇小說的敘事節奏變得舒緩張弛,有一絲閑淡松散的意味,也為小說的故事發展營造了一個詩意的情境。
早上下過一陣小雨,現在雖放了晴,路上還是滑得很,兩邊地里的秋莊稼,卻給雨水沖洗得青翠水綠,珠爍晶瑩。空氣里也帶有一股清鮮濕潤的香味。要不是敵人的冷炮在間歇地盲目地轟響著,我真以為我們是去趕集的呢!
這段景物描寫描繪出一幅中秋雨后清晨的詩意畫面,充滿了畫意與韻味。雖然早晨的小雨已經停歇,天空放晴,但道路依然濕滑難行,這既是對現實環境的真實寫照,也隱喻了前行道路上的困難與挑戰。兩邊地里的秋莊稼在雨水的沖洗下顯得青翠欲滴,珠爍晶瑩,仿佛每一株植物都在晨光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傳遞出一種清新、寧靜的氣息。盡管敵人的冷炮仍不時轟鳴,提醒著正處于戰爭時期,但那田園風光的恬靜仿佛具有凈化之力,極大地沖淡了戰爭的殘酷和形勢的嚴峻所帶來的陰郁沉重。在這片青翠的秋莊稼映襯下,空氣中彌漫的清新濕潤似乎洗凈了一切煩惱與恐懼,使得這片土地暫時恢復了一種和平的幻象。這一刻,戰爭的陰影似乎被自然的美好所遮蔽,人的心靈得到了片刻的慰藉與寧靜。
我朝他寬寬的兩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現了一片綠霧似的竹海,海中間,一條窄窄的石級山道,盤旋而上。一個肩膀寬寬的小伙兒,肩上墊了一塊老藍布,扛了幾枝青竹,竹梢長長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級嘩嘩作響…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鄉生活啊!
這段文字通過虛寫手法,勾勒出作者記憶中故鄉那溫馨而生動的場景:青山層疊,翠竹環繞,一條蜿蜒的石階小徑盤旋而上。畫面栩栩如生,既有自然景色的靜態美,又有人物活動帶來的動態感,靜中有動,相得益彰。既顯現了自然風光之美,又寄寓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文字充滿詩意,引人遐想。
此外,小說中另有三處對月亮的描繪,穿插于故事的中間及結尾部分,這些描寫在文中隱約形成了相互呼應的關聯。
(1)天黑了,天邊涌起一輪滿月。我們的總攻還沒發起。……我連那一輪皎潔的月亮,也憎惡起來了。
(2)外邊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懸得高。前面又下來一個重傷員……
(3)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
1946年的中秋夜,一輪明亮的滿月高懸天際,預示著總攻的迫近。然而月光令“我”憂慮行動可能因此暴露,增加戰士們的風險。這輪明月不僅讓“我”感到不安,也為通訊員的犧牲埋下了伏筆。在這樣一個本應是團圓和溫馨的中秋夜晚,通訊員卻在這明亮的月光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那朦朧的月光下,女性的柔情與戰士的剛毅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至美而動人的意境。這種以美景襯托悲情的手法,使情感表達更為深刻動人。
人性美的詩意綻放
小說《百合花》中,作者聚焦小人物,塑造出非典型的英雄形象,通過描寫在戰爭背景下軍與民互幫互助的小事,展現了人性中的美好與堅韌。其中小通訊員與新媳婦,兩者雖身份不同,也無顯赫身份與高貴地位,卻用生命和善良呵護著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美。他們的舉動平凡而蘊含著巨大力量,心靈質樸而閃耀著人性的璀璨光輝。
小通訊員是一個年輕、質樸、憨厚且勇于犧牲的革命戰士,在小說的前半段,作者將小通訊員塑造成一個有些羞澀、靦腆的年輕人。在與“我”和新媳婦的交往中,他表現得有些拘謹和不自在。小通訊員負責護送“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途中,總與“我”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去借被子時,與新媳婦有了一點小沖突,甚至在她面前顯得有些笨拙和慌亂。這種羞澀和靦腆的性格,使得他在處理人際關系時顯得有些生硬和不自然。
然而,這并不影響小通訊員骨子里的善良和細心,不影響他作為一名戰士的英勇和果敢。小通訊員在得知被子是新媳婦的嫁妝,且理解了百合花被子對新媳婦的重要意義后,想把被子還回去,在“我”的勸說下,又決定用了要“好好地洗洗”。回到部隊之前,小通訊員突然一改之前的內向變得活潑起來,臨走時還把自己懷里的饅頭給了“我”。在戰場上,一向內向不敢大聲講話的小通訊員在遇到危險時卻第一個大聲喊“大家趴下”,而自己卻奮不顧身地撲向了敵人扔來的手榴彈。小通訊員的英勇與獻身,并非出于一時的激情,而是根植于他對生活的深切熱愛和對民眾的堅定忠誠。他深知自己的職責所在,甘愿為民眾的福祉與和平獻出寶貴生命。這種精神,恰如百合花所寓意的那樣,代表著無畏與堅韌。他年輕、靦腆,對革命事業有著堅定的信仰和熱情,他的犧牲更是增添了一種悲壯的詩意。
新媳婦也是一個善良、細心且無私的好姑娘。新媳婦才剛剛過門三天,便把自己嶄新的、唯一的嫁妝“百合花被”借給了部隊使用,為此還與小通訊員有了一點點小矛盾。當小通訊員的衣服被掛破時,她卻熱心地想要給小通訊員縫補,奈何羞澀的小通訊員拒絕了她的好意。后來看到受傷的小通訊員被送來,得知小通訊員已英勇犧牲時,在震驚與傷心之余,她一改傳統女性在包扎所的扭捏,自顧自地為小通訊員縫補起先前被掛破的衣服,想讓小通訊員走得更體面些,并無私地把自己的新百合被鋪在了小通訊員的棺材里。這些看似平常的行為,透露出了新媳婦的善良與無私,生動詮釋了愛與奉獻的真諦。她對子弟兵懷抱著一份純凈無瑕、毫無保留的愛,而她的付出,更是毫無條件、不求回報的。這種精神境界,恰如百合花所寓意的那般,純潔而美好,令人動容。
意象的詩意蘊藉
小說以百合花為題,這一意象的選擇蘊含了豐富的詩意與深刻的象征意義,為作品增添了獨特的韻味和深遠的意境。百合花作為一種花卉,寓意著純潔、高雅、清新的特質。
小說以此為題,無疑是在向讀者傳達一種對美好情感的追求和贊美,同時也為整個故事奠定了一種清新脫俗的基調,所以文學家茅盾曾用“清新俊逸”來評價這篇小說的抒情詩風味。文中的百合花出現在新媳婦的嫁妝被上,被子這一意象,本是生活中的常見保暖用品,在小說中卻是村民貧苦的象征,它在戰爭年代下被視為最珍貴的東西,是拿來保命的東西。但是在這樣困苦的時代背景下,村民們仍然愿意將被子借給子弟兵們,這也是被子的隱喻所在,即“軍民一心”。最后,小通訊員去世,新媳婦用百合花被送別小通訊員,并為他縫補了衣服上的破洞,彌補了“我”和新媳婦未能為通訊員補上衣服的遺憾,也體現出了新媳婦對于生命的敬重和悼念。至此,百合花作為小說中的核心意象,其意義已經超越了花卉本身,得到了更為深刻和升華的詮釋。棗紅色被子上繡著的百合花,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或圖案,而是新媳婦與小通訊員即軍民之間純潔感情的象征。
小通訊員衣服上的破洞,不僅是一個物理上的瑕疵,更深刻地隱喻了他人生的不完美與缺憾。這個破洞原本是新媳婦在不經意間造成的,分別前,“我”與新媳婦都希望能為他縫補好這個破洞,但羞澀的小通訊員拒絕了。最終,小通訊員只能帶著這個未修補的破洞,踏上了前往戰場的征途,它仿佛成了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也是“我”和新媳婦的遺憾。這個破洞不僅象征著小通訊員個人生活的遺憾,更反映了戰爭年代人們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無奈和悲哀。小通訊員年輕善良,還沒有娶媳婦,擁有無限美好的未來,但戰爭與貧困剝奪了他的一切,甚至是生命。這不僅是個體的悲劇,也是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他衣服上的破洞,象征著那個時代社會的“創口”,深刻地展現了悲劇的內涵。
此外,小說在開頭特意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正值中秋時節,這一設定不僅為后文中出現的滿月意象作了巧妙的鋪墊,還深刻地關聯了我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的深厚內涵。月亮在中國文化中不僅是自然界中的一個美麗存在,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意蘊和情感寄托的象征。中秋時節,滿月高懸,象征著家人團圓和幸福美滿。而在小說中,滿月反而為其增添了悲涼的氛圍,在戰爭中,年輕的生命在月光下逝去,新婚的媳婦在滿月下獨守空房,滿月的光有多么的明亮,月光下的人們就有多么的惶恐和不安,天上的月亮皎潔美好,地上的人們卻面臨著悲歡離合,整體形成了一種錯位之美。
《百合花》作為詩化小說的典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現了戰爭背景下的人性光輝與詩意情懷。通過細膩的景物描繪、深刻的人物刻畫以及豐富的意象運用,作品不僅營造出一種超越現實的審美境界,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良、純真與堅韌。小通訊員與新媳婦的形象,成為愛與奉獻的化身,而百合花與月亮等意象,則賦予了作品更為深遠的象征意義。在品味這段詩意盎然的故事時,我們不禁為那份至真至純的情感所打動,也為那份對生命與和平的執著追求而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