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素雅,趙 雙
(成都理工大學 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紅色旅游是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增強國家認同的有效途徑(1-2)。 現實層面,伴隨著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建黨百年百條精品紅色旅游線路”, 延安等紅色旅游目的地熱度不斷攀升(3)。 理論層面,《中國紅色旅游發展報告(2021)》是近年來全面總結中國紅色旅游發展案例的標志性成果,但缺乏對紅色旅游研究進展與趨勢的必要關注(4)。
近年來,對于紅色旅游研究主題、方法、視角等方面尚未形成較為一致的認識。 研究主題既包括紅色旅游資源和紅色旅游景區的評價、管理與開發利用等應用層面,也涉及紅色旅游效應等基礎性科學問題(5-7)。 紅色旅游研究視角延伸至紅色文化遺產、外宣翻譯及創新研究等方面(8-9)。研究方法既有基于扎根理論的文獻研究和內容分析(11),也有引入文獻計量軟件的相關成果(12),但囿于數據選擇、研究方法及視角等原因,尚未達成該領域知識圖譜清晰一致的刻畫方案。 有鑒于此,以“中國知網”為檢索平臺,選取“紅色旅游”期刊文獻為研究對象,借助(CiteSpace)文獻計量分析工具,繪制關鍵詞相關的共現圖、突現圖、作者合作網絡圖及機構合作網絡圖等知識圖譜,以便全面認識紅色旅游相關領域的最新進展與趨勢。
1.數據來源。以中國知網為檢索平臺,時間跨度為2001—2021 年,檢索條件設定為“主題=紅色旅游”, 出現7829 條檢索結果。 選擇 “核心期刊”和“CSSCI”文獻,剔除新聞及主題不符文獻,最終獲得樣本699 篇。
2.研究方法。 將文獻以TXT 格式導入軟件,時間跨度設置為2001—2021 年, 單獨時間節點長度為1;標題(title)、摘要(abstract)、關鍵詞(keywords)、作者(author)和機構(institution)設定為聚類詞匯目標來源;關鍵詞(keywords)、作者(author)和機構(institution)設置為節點類型;繪制作者及機構合作圖譜、關鍵詞共現圖譜等網絡知識圖譜。
1.發文量分析。 研究文獻共計7829 篇文獻,發文量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相關文獻數量于2006年(N=401)達到第一個峰值。 與之相類似的情況是,《2011—2015 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中國共產黨建黨90 周年、 辛亥革命100 周年共同促使第二個峰值于2011 年(N=513)出現。 《2016—2020 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頒布、新中國成立70 周年、 建黨100 周年等使得紅色旅游的研究熱度持續不減,促使近年來紅色旅游發文量持續攀升(圖1)。

圖1 2001—2021 年紅色旅游文獻年度分布圖
2.重要作者。從節點連線及網絡密度分析,網絡結構松散, 研究者之間尚未建立緊密的聯系網絡,跨研究團隊的合作較少(圖2)。

圖2 2001—2021 紅色旅游作者合作網絡圖
采用普賴斯定律確定核心作者(13)。 發文量≥M的作者即為核心作者:
M 為核心作者的最低發文量;Nmax為統計年限中最高的核心作者發文量。 結果表明,Nmax=15,M 值約為3, 即發表3 篇及以上的作者為核心作者(表1)。例如,盧麗剛、許春曉、黃細嘉及焦世泰等9 位作者。 他們對紅色旅游的關注點差異明顯,涉及紅色文化傳播與紅色旅游資源的開發及保護(14-15)、紅色旅游共生發展以及紅色文化與擁護關系(16-17)、紅色旅游區域構建以及合作(18-19)、紅色旅游感知體驗(20)、紅色旅游景區游客滿意度(21-22)、紅色旅游核心競爭力等方面(23-24)。

表1 核心作者發文量及所在機構
3.主要機構。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含427 個網絡節 點(N),107 條 連 線(E),網 絡 密 度(Density)僅 為0.0012。 節點連線不多,網絡密度較低,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不緊密。 從網絡節點來看,合作網絡以湖南師范大學、湘潭大學和南昌大學等為中心。 基于中國知網數據統計, 發文量最多的是湘潭大學(234篇),其次是南昌大學(137 篇)、湖南師范大學(132 篇)等紅色旅游研究機構。 紅色旅游研究機構高度集中于江西、湖南、陜西及貴州等紅色旅游景觀集中地,跨區域合作較少(圖3、圖4)。

圖3 2001—2021 紅色旅游研究機構合作圖

圖4 2001—2021 機構發文量統計圖
通過關鍵詞共現,得到515 個網絡節點(N)、933條連線(E)及網絡密度(Density)0.007(圖5、表2)。 關鍵詞共現圖譜和關鍵詞突顯圖譜共同刻畫了紅色旅游研究特征,呈現出以紅色旅游研究以紅色文化為中心和以井岡山等革命圣地、紅色旅游景區等為主要研究載體的特點(25-27)。 研究熱點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主要聚焦于紅色文化傳承、思政教育、鄉村振興等紅色旅游多元效應方面(28-32)。

表2 紅色旅游關鍵詞共現詞頻表

圖5 2001—2021 年紅色旅游關鍵詞共現網絡圖
結合國家政策、關鍵詞突顯圖譜及紅色旅游發文量變化將紅色旅游研究歷程劃分為起步階段、發展階段和深化階段(圖6)。

圖6 2001—2021 年紅色旅游關鍵詞突現圖
1.起步階段(2001—2004):紅色旅游發文量較少,紅色旅游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在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方面, 以描述性案例分析為主(33-34)。 例如,方世敏等在分析韶山旅游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 就如何利用資源優勢構建紅色旅游產品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對策(35)。
2.發展階段(2005—2015):發文量呈波動增長態勢。 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在2004 年12 月頒布《2004—2010 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 首次界定紅色旅游概念。 2011 年發布《2011—2015 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 明確紅色旅游是政治工程和文化工程,強調轉變發展方式。 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紅色旅游可持續發展是這一階段的關注點(36-39)。
3.深化階段(2016—2021):這一階段發文量持續攀升。 《2016—2020 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突出強調了紅色旅游的多元效應,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鄉村振興功能。 這一時期注重紅色文化傳承、思政教育、鄉村振興等紅色旅游綜合效應的研究(28-32)。研究視角上,注重從滿意度、服務質量感知等游客感受視角對紅色旅游展開研究(40-41)。
紅色旅游是中國精神類旅游的主導產品,對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定“四個自信”具有重要意義(42)。 在此背景下,全面回顧、理性審視中國紅色旅游研究進展尤為重要。 通過對紅色旅游相關文獻的研究歷程、熱點及前沿等方面進行內容分析,取得如下主要認識:
首先,紅色旅游研究可劃分為起步、發展和深化3 個階段。 這與朱志強等將紅色旅游研究劃分為起步、快速發展、繁榮和深化4 個階段存在差異,原因在于兩者數據選取的時間范圍不同。 其次,紅色旅游研究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 例如,《2016—2020 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突出強調了紅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鄉村振興等多元效應。 在此背景下,關鍵詞突顯圖譜呈現出紅色旅游研究熱點 集 中 于 思 政 教 育(30)、鄉 村 振 興(31)、文 旅 融 合(43)等方面。 這與張秋實認為中國紅色旅游研究隨時事熱點和政策導向階段性波動結論一致(5)。
關鍵詞突現強度指數、突現圖譜共同刻畫了紅色旅游知識圖譜,揭示了突現詞在不同時期的演化特征與發展趨勢。 紅色旅游研究整體歷經3 個階段,始于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33-35),歷經紅色旅游可持續發展(38-39)、紅色文化內涵挖掘(28-29),轉向思想政治教育、鄉村振興等紅色旅游綜合效應研究(30-31)。由關鍵詞共現圖分析,紅色旅游研究呈現出以紅色文化為中心,以井岡山等革命圣地、革命紀念地、紅色旅游景區為載體的特征(25-27)。
最后,作者和機構合作網絡圖譜表明,紅色旅游研究形成了以盧麗剛、許春曉、黃細嘉等為核心的作者群,但之間合作密度不高。 研究機構上,形成了以湘潭大學、南昌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等為代表紅色旅游研究基地,高度集中于中國紅色旅游目的地。 合作多存于同一高校或者區域內,跨區域合作相對不足(6,12)。
通過上述研究,本文揭示紅色旅游研究的研究歷程、熱點及前沿,形成可資借鑒的對比性結論。 后續可利用Web of Science 等多個英文文獻數據庫對國外的紅色旅游研究進行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