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高速公路建設及改擴建項目的大量展開,工程項目的管理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高速公路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可以為項目建設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能夠及時發現、解決工程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可為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開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提升工程建設效益,推動我國交通行業的快速發展。該文針對當前高速公路工程項目安全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應用的現狀及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構建高速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平臺的解決方案,以期更好地推進我國交通工程項目管理的現代化發展與完善,可為高速公路項目建設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高速公路;智慧工地;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 U41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24-0030-04
0 引言
信息時代下計算機技術全面普及,并逐步應用在各個領域。為了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高速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也結合了信息技術,并不斷地進行優化,為高速公路的工程項目管理提供重要的參考及支撐[1]。同時,信息技術在管理成本、施工進度、施工效益等方面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以提升綜合管理效果。現階段,高速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建設中,依舊存在一定問題,比較常見的有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系統不足、缺少完善的資源配置、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落實有待加強等。基于此,需要進一步強化新時代下高速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1 項目概況
和縣至襄陽高速公路,簡稱“和襄高速”,是我國境內連接安徽省馬鞍山市和湖北省襄陽市的高速公路,為國家高速公路網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42)的并行線之一。該項目是《國家公路網規劃》中的一條國家高速公路,規劃起點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規劃終點位于湖北省襄陽市,途經和縣、含山、巢湖、舒城、霍山、金寨、商城、新縣、信陽、隨縣、棗陽等地。
和縣至襄陽高速公路分為多個路段進行建設,包括和縣至含山段、肥西(豐樂)至舒城(千人橋)段、舒城(千人橋)至金寨(皖豫界)段等。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的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為120 km/h,路基寬度為34.5 m,瀝青混凝土路面。項目總長約222 km,其中六安段全長170 km,建設總工期為36個月,項目總投資金額約240億元。
和縣至襄陽高速公路的建設,對于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將加強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武漢都市圈的交通聯系,強化與關中平原城市群的互聯互通,推動長三角和中西部地區的交流與合作。項目投入使用后,將為區域交通和經濟發展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通條件。
2 高速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的應用
現狀
2.1 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發展歷程
智慧工地作為智慧地球在工程領域的體現,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精確設計和施工模擬,建立互聯協同、智能生產、科學管理的信息化生態圈。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動綠色和生態建造。
我國實施高速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建設起步比較晚,在實踐方面缺少一定經驗。在開始進行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建設時,工作人員的信息素質偏低,只能操作自己專業技術領域的軟件,例如專門為工程造價設計出來的管理系統;在應用過程中工作人員漸漸了解高速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的內涵及本質,并深入探索某一項業務的信息化管理,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全管理信息化[2]。
總之,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發展是不斷演進、深化的過程,將在工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推動工程管理高效、智能發展。
2.2 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系統的不足
現階段,高速公路工程管理已經全面應用管理信息化,不過因起步比較晚,因此還存在不足之處,阻礙了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的發展進程[3],需要不斷進行完善。例如,高速公路項目的管理信息化并沒有運用相同的系統,也沒有制定一個全國統一的信息規劃標準,都是以報表的形式傳遞至各公司各個部門供相關人員查看的分散式信息管理系統,無法將公司可以對外公開查詢的信息共享。此外,還缺乏信息共享平臺,導致數據散亂,降低數據的精準性。與此同時,國內高速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的信息化系統運用也存在很大不足。例如,企業在進行軟件開發時,主要以業務內容為主,項目管理方面的模塊少,將對管理層決策的實施造成直接影響。
2.3 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落實有待加強
當前,國內的一些設計院、施工單位,在計劃建設高速公路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時信心十足,但是在實際開展項目中又無法適應信息化[4],這是因為高速公路工程項目信息化會對企業原本的管理模式及企業文化帶來一定沖擊。基于此,一些部門只是做表面功夫,實際上還是采用傳統的管理方式工作,不能將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充分有效地發揮出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的問題,已從以往的軟硬件轉變為企業文化及管理。
3 和襄高速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應用
為了滿足和襄高速項目管理的工作要求,保證項目施工安全,確保工程質量,高效完成項目投資目標,和襄高速項目采取了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平臺,運用綜合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通過對項目現場人、機、料、法、環等生產要素的全面感知并實時分析,能夠全方位提高工程建設的生產效率、施工安全和項目管理能力,實現了施工現場人員與設備的信息化管理,進一步推動項目管理的專業化、標準化、數字化和精細化。
促進交通建設行業智慧化管理的進程如下:該項目信息化建設以交通工程建設服務為基本,針對線性工程管理問題,將互聯網大數據信息處理技術與交通建設服務無縫對接,為公路建設全生命周期提供專業、智能的解決方案,促進公路項目向現代化發展,對于基建產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信息化建設,建立項目大數據庫,方便決策層監管和調度項目建設過程,有力提升項目管理效率和能力。
項目現場以已建智慧感知數據為基礎,結合技術中臺服務能力,進行用戶角色權限管理,滿足項目監管需求。整個平臺分BI看板端、Web端、APP端三個應用端,通過多種圖表形式展示項目上所應用智慧化系統的關鍵數據和關鍵指標。和襄高速智慧工地管理平臺的價值亮點如下:
3.1 平臺系統架構
安徽六安和襄高速智慧工地平臺具備卓越的多元化功能,涵蓋了計量管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安全巡檢、梁場養護、人員考勤、拌和監測、梁場監測、視頻監控、隧道監測、塔吊監控、架橋監測、攤鋪壓實,以及勞務管理等各個方面。
通過六安和襄高速建設項目及智慧工地管理云平臺,項目實現了全方位的監控系統,包括實現動態的人員管理、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規范管理流程,有效形成了建筑項目的標準化管理模式,大幅降低了事故發生率。
系統平臺采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多種融合技術,將原本分散的單體集成為一個可以實現遠程質量檢測、數據分析、調度指揮的信息化監管平臺,形成監管單位、項目部、監理部、實施項目四級監控管理。同時,構建的智能監控和防范體系能有效彌補傳統方法和技術在監管中的缺陷,實現對人、機、料、法、環的全方位實時監控,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控”。此外,也將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引入新理念,真正體現“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通過分級遠程監控體系,形成項目建設多元信息與全方位的質量控制系統,為整個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系統作為管理信息化的主要載體,應提供實時、統一、簡單、基于容器框架組件、易于擴充的基礎軟件,構建應用、整合應用、擴展應用,不僅滿足公司層級對現場工地的管理需求,也方便整體接入項目管理的業務體系,并能提供高效的改造升級、整合優化、協作共享、監控預警、統計分析的技術支持。所有功能模塊均基于B/S架構,貫穿項目管理的各級單位、部門與用戶,提供統一的管理平臺。
3.2 工程項目的全貌精細化管理
(1)數據透明化管理
從下至上逐層匯總數據,確保項目數據的清晰、詳細、精準和實時推送。各部門可隨時掌握項目的業務進展和數據情況,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2)智能報告報表生成
根據各部門業務管理要求,自動、快速生成報告和報表,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省時省力,避免數據的重復錄入和多頭報送。
大數據統計分析平臺在對通過底層智慧工地采集數據的抽取、分類、分析、計算后,通過BI智能展示工具進行多維度的可視化分析,對各底層采集的數據形成匯總,為施工項目部提供數據決策依據,并可在操作中從宏觀分析到微觀數據進行逐層剝離、逐層展示。
(3)數據真實記錄與預警
施工全過程的數據自動采集、智能分析及智能預警,集成了工程項目建設的所有數據,通過人機交互、感知、決策、執行和反饋,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工程施工技術進行深度融合與集成,實現工地的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管理。
記錄時應確保人、機、料等數據的真實性,實時預警機械設備信息,通過在線治安巡檢和遠程應急指揮,項目能夠迅速響應,及時整改并解決問題。
(4)實時分析與整改管理
在線匯總分析和控制數據,精準分析問題并在線發起整改流程,為項目現場的指導管理提供了高效的解決方案。
采用遠程監控系統可以適當減少現場安全管理的人員數量,或使管理人員制訂針對性管理措施,及時發現違規現象,使整改信息傳達落實,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掌握現場情況的效率和準確性。同時,通過宏觀監控不斷優化施工場地布局,合理規劃,綜合調配人力物力。隨著無線寬帶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可使高層管理者在出差途中隨時了解工地進展情況,提高采取對策的實效性。
(5)數據可視化與實時監控
平臺的數據指揮中心通過“大屏管理”功能,能夠清晰直觀地展現項目的總體進度和質量檢測數據情況,還可通過數百個可視化指標,使項目施工進度一覽無余。通過大屏,可以對項目的工作流程、標準操作等進行監督指導,確保項目按照公司要求進行管理和執行,提高項目的整體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對項目進行數據匯總和實時概況顯示,以圖表形式展示項目宏觀統計分析,并能實現下鉆查詢相關詳細數據,做到預警信息的及時提醒,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撐,以便管理者更好地評估各項目的運營狀態和業績表現,并幫助發現潛在的問題,為項目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6)統一的系統平臺
基于以上模板內容,采取數字化的數據統計、分析和控制技術;按照管理單位的應用需求對前端采集的數據進行專項分析,并形成分析成果供領導決策;同時,建立數據查詢和信息共享機制。各種基礎數據同統計分析成果,支持智能查詢及數據導入導出功能,同時數據的共享具有嚴格的權限管理,各單位各賬號只能獲取權限范圍內的相關數據。
3.3 更大程度保障項目的施工安全
(1)智能生成報告與高效管理
摒棄了傳統紙質報告的煩瑣與易錯,平臺自動匯總并生成各類報告,用戶可按日期查詢每個項目的綜合情況、人員狀況、IoT配置進度及視頻監控情況。對于施工現場的各種物聯網設備,如智慧拌和站、智慧梁場、智慧隧道和路基路面等,平臺都能生成相應的報表和匯總數據,使每一步操作都有章可循。
融合數字化信息技術:通過布設各類監控設備及儀器,自動化監測項目現場人、機、環的運行情況,并將其融于項目管理云平臺上,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大數據監管和移動辦公,縮短監督管理路徑,降低能源消耗,創建綠色、節能、集約的工作模式。
(2)智能安全防護與預警
借助智慧工地技術,平臺實現了工程現場的互聯協同、危險預警和智能生產、AIot融合,確保了人、機、料、法、環的主動防御、自動提醒及規范整改。
建立云平臺預警機制。平臺預警以系統的數據分析結果為依據,以系統提示和短信通知相關人員的方式,對處理過程和結果進行記錄。在信息化系統的運行過程中,需要建立預警的發生、通知、處理、記錄等工作流程的機制。
(3)用戶可查詢安全巡檢報告
通過項目、合同、名稱、編號或記錄人,可獲取所有的巡檢臺賬信息。此外,平臺還能自動生成安全巡檢報告,內容包括項目概況和巡檢詳情。
整個體系從設計上支持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種設備的接入,系統可根據不同的訪問介質自動推送相適應的視圖界面。
另外,系統統一建設底層數據庫與服務組件,統一進行用戶認證模型、業務模型、消息模型、預警模型、組織模型、權限模型、流程模型和數據交換的組建。
(4)強化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
平臺自動發起整改流程,使每項操作更加安全和科學。它建立了安全信息化監管的專用模塊,對隱患排查治理、特種設備、危大工程等主要風險點實施動態監管。通過視頻監控智能抓拍和數據預警,平臺可實時掌握現場安全動態,及時糾正或消除不安全行為。
4 應用項目效果分析
該平臺不僅實現了目標可視、可管、可控、可測,還為項目的施工安全和多角度分析提供了強大的數據支持。無論是單個工程進度還是整體質量監測,都能得到及時準確的反映,助力項目順利進行。
該平臺全面貼合項目的具體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無論是大規模的復雜項目還是小型工程,都能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靈活部署,確保系統的適用性和高效性。
平臺不僅聚焦于單一業務領域,還全面覆蓋了智慧工地的各個方面。從施工項目的安全管理、質量管理到人員管理、綠色施工等,都能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
通過前端數據支撐,該平臺構建了統一的安全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實現應用集成和信息共享,助力項目高效推進。
智慧工地在安徽六安和襄高速公路項目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樹立了高速公路信息化的標桿。
促進交通建設行業智慧化管理的進程如下:該項目信息化建設以交通工程建設服務為基本,針對線性工程管理問題,將互聯網大數據信息處理技術與交通建設服務進行無縫對接,為公路建設全生命周期提供專業、智能的解決方案,促進公路項目向現代化發展,對于基建產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5 結語
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時代的產物,也是項目管理的新模式,國外應用比較成熟,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系統貫穿了工程項目建設的全生命周期,并實現動態管理[5]。由于我國起步較晚,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存在一定不足,因此需要對其不斷完善。在實施高速公路智慧工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現代的項目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與傳統的工程建設管理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也將是國內發展工程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中面臨的最大難題,需要企業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陳魁.高速公路建設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應用探討[J].運輸經理世界, 2020(10):7-8.
[2]賈光濤.高速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的應用探討[J].建材與裝飾, 2018(27):280.
[3]王承志,張戰波.高速公路工程智慧工地管理信息化解決方案[J].中國交通信息產業, 2004(6):97-99.
[4]陳波,蘇熾斌.智慧高速公路物聯網技術應用與發展探討[J].中國交通信息化, 2018(11):39-40.
[5]龍云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現場管理信息化探討[J].綠色環保建材, 2017(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