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責任規劃師通過服務基層城鄉更新與規劃治理,在促進人民城市建設、實現空間精細化提質方面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論文對比分析當前我國不同城市和地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建設,探討責任規劃師制度在我國的發展狀況、運作特征和未來走向。研究將當前典型的責任規劃師制度歸納為面向全域、面向社區、面向鄉村和面向重點地區四種類型,并以北京、深圳、成都、蘇州、上海為例,從角色定位、權責邊界、人員架構和保障機制等方面揭示其機制異同。研究發現,存量更新時期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建設在角色定位上,強調規劃師的多元屬性和獨立立場、在權責邊界上兼顧全過程服務和促進公眾參與、在人員架構上突出專業性和多元性、在保障機制上注重多維政策支持,未來需隨社會經濟訴求的變化進一步發展完善。
關鍵詞:存量更新;責任規劃師;制度建設;規劃治理
Abstract: The Responsible Planner Policy plays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urban renewal and governan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cities and enhancing spatial precision and quality.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Responsible Planner Policy across different cities and regions in China. The study categorizes current representative models of the Responsible Planner Policy into four types: citywide, community-oriented, rural-oriented, and key area-focused. Through case studies of Beijing, Shenzhen, Chengdu, Suzhou, and Shanghai, the paper examin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mechanisms regarding role positioning, scope of responsibilities, personnel structure, and support system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renewal, the Responsible Planner Policy emphasizes the diverse roles and independent stance of planners in role positioning, balances full-process service provision with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fining responsibilities, highlights professionalism and diversity in personnel structure, and focuses on multi-dimensional policy support in the guarantee mechanisms.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cy will need to evolve alongside changing socio-economic demands.
Keywords: Inventory Renewal; Responsible Planner; Policy Construction; Planning Governance
1.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發展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更新”,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轉型升級成為城鄉建設的重中之重。為應對存量時代城市空間的精細化管控需求,推進基層現代化治理,責任規劃師制度在我國不同城市和地區逐步興起,為基層空間建設提供陪伴式規劃服務的同時,也搭建起促進政府、市場、居民多方力量參與協作的重要橋梁,使得基層規劃建設從傳統的“精英行動”日益邁向漸進式提質的“多元共治”[1]。
責任規劃師的興起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西方涌現出的社區規劃師制度,其工作聚焦于社區環境品質改善和廣泛的公眾參與。在不同國家和地區,責任規劃師的名字稱謂、工作方式和任務重心不盡相同,并未形成統一的概念及外延。本文討論的責任規劃師制度是對“基層規劃師”制度的統稱[2],涵蓋相關實踐中涌現的社區規劃師、社區建造師、總規劃師/建筑師、鄉村規劃師等各類稱謂對象。已有研究注重對責任規劃師制度典型案例、權責機制和實踐經驗等的分析和總結,常常從頂層設計和挑戰應對等維度提出優化建議。但由于現有研究大多聚焦單個城市或個別類型的制度討論,缺少在統一框架下對不同責任規劃師制度進行比較分析,無法系統揭示我國責任規劃師制度的多類型發展趨勢及差異化應用場景。
因此,本文在梳理全國已經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的7個省份和118個城市(包括直轄市和地級市)相關做法的基礎上,將現有制度劃分為“面向社區、面向全域、面向鄉村、面向重點地區”四種類型并開展典型城市案例剖析,據此探討責任規劃師制度在我國的發展進程、現狀特征和未來趨勢等,為我國責任規劃師制度的持續完善與優化建設提供策略思考。
2.責任規劃師制度在我國的興起
隨著民權與社區建設運動的興起,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一些公益組織或專業規劃技術人員自發或由政府組織參與到社區規劃中,由此形成了為社區建設提供專業技術服務的“社區規劃師”。1990年代,社區規劃師制度在我國臺灣得以引入和確立;進入21世紀,這種專業規劃師服務基層建設的制度設計逐漸擴散至內地的廈門、深圳、上海、成都、北京等更多地方,并形成多種多樣的特色做法,如深圳和上海服務精細化空間建設的社區規劃師[3],成都為統籌鄉村治理組建的責任鄉村規劃師[4]等。
概括起來,我國各地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實踐探索主要始于2010年前后。為促進規劃政策的上傳下達,提高基層治理效率,廈門市在2009年初步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將城區劃分為若干責任片區實行分區治理。由于缺少相關參考經驗,這時期的制度探索主要服務于地方規劃的實踐需求。到2015年,深圳、成都、鎮江和遂寧等城市開始嘗試自主建設責任規劃師制度,參考前一階段制度探索并結合地方實際進行創新,出臺了特色不一的制度文件。2019年,北京首次在市域層面推行覆蓋全市的責任規劃師制度[5],成為我國責任規劃師制度“規范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此后全國多地學習北京,通過“先實踐、后發文”等方式逐步形成本地責任規劃師體系。2021年自然資源部出臺《關于推進建立責任(鄉村、社區)規劃師制度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引發更多城市和地區積極響應(圖1),形成一大批有價值的實踐和制度創新[6]。
在省級層面,到2023年下半年,全國多個省份出臺責任規劃師制度相關指導文件,包括四川、江蘇、安徽、湖南、浙江、黑龍江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等;部分省份(如河北等)雖未形成完整的官方制度文件,但已舉行了相關會議或發布過有關通知。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9月,我國337個五線及以上級別城市1中有118個城市建立了責任規劃師相關制度(圖2)。其中,四個一線城市和大部分新一線、二線城市都出臺了責任規劃師制度;三線、四線城市中也有近半數進行了責任規劃師制度的建設探索。從地理區位來看,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我國東部地區和川渝地區,中部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城市大部分還未建立相關制度。
3.我國責任規劃師制度的多元類別
縱觀我國現行責任規劃師制度,各地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方管理特色和實際需求的不同而有較大區別。無論是北京的責任規劃師,深圳、上海等地的社區規劃師,成都、重慶、江蘇等地的鄉村規劃師,還是廣州、深圳和蘇州等地的重點地區規劃師/設計師,或者是重慶和上海的多師協同,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為解決基層規劃的實際工作問題而產生的技術支持舉措,其責任范圍和工作重點、工作內容等不盡相同(表1)。
按照不同服務對象和責任范圍,可以將我國當前主要責任規劃師制度劃分為面向社區、面向全域、面向鄉村、面向重點地區四種基本類型(表2),分別對應城鄉治理中的不同場景和差異化規劃需求。
“面向社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在我國發展歷史相對較長,2010年到現在已有超過30個城市頒布了相關制度文件。責任規劃師主要以社區或者街道作為基層服務單元來推動規劃落地,注重將規劃師的專業技能與社區基層的自治力量相結合,讓規劃更好地服務城市居民生活。
北京于2019年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正式推出面向全市域的責任規劃師制度,此后大連、泉州、煙臺、晉城等城市陸續跟進,紛紛探索“面向全域”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創新。實際上,面向全域的責任規劃師制度是面向社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在全市范圍的一種“全覆蓋式”推廣,是促進規劃政策落實、滿足基層規劃需求的重要舉措。
“面向鄉村”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實踐在當前也已經相對普遍,從2010年成都首次在我國建立責任鄉村規劃師制度以來,目前已有超過100個城市探索建立了相關制度。面向鄉村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充分考慮鄉村地區的規劃實踐特征,讓規劃師作為鄉村規劃建設的把控者和協調者,使之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鄉村治理的有力助手。
“面向重點地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主要致力于解決城市特殊片區的獨特問題和規劃需求,是一種形式特殊且具有高度統籌賦權的基層規劃師制度,實踐開展仍在興起階段,如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姑蘇區)的總顧問規劃師、廣州越秀區的社區設計師和嘉興的城市總規劃師等。
4.我國責任規劃師制度的頂層設計
美國、新加坡、英國、日本、韓國等地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發展表明,這類制度的存在能顯著增強社區居民對于公共事務的參與度及其對社區的認同感[7~9],同時在推進民主政治進程上也有著深刻影響[10~12]。我國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各地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和進展,但不足和挑戰也不容忽視。朱雷洲等以新制度主義視角,分析了責任規劃師制度在擴散過程中的合法性困境,以及在落實過程中的嵌入性困境[13],提出需要從頂層設計、多方參與、職責明確、考核體系建設等方面探索優化路徑;唐燕等剖析了北京責任規劃師制度的運作機制以及在城市更新中的介入方法,發現責任規劃師主要通過公眾參與和開放式決策等吸引居民參與和促進多方訴求的有效溝通,但不同責任規劃師受能力等因素限制,在項目實踐中實際發揮作用大小不同,認為需要推動將責任規劃師的工作延伸到方案設計、項目施工、維護運作等更多維度[14];熊雄和張佳分別就成都和重慶的責任鄉村規劃師制度進行剖析,發現其在基層規劃管理、治理模式創新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其實施效果高度依賴于基層政府意愿[15, 16]。
由此可見,責任規劃師制度是落實城市精細化治理、推動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促進城市更新行動全面開展的重要力量。梳理現有責任規劃師相關政策文件可以發現,盡管各地責任規劃師制度呈現出不同的地方特色,但其核心邏輯卻具有一致性,關鍵的制度內容設計主要涵蓋“角色定位-權責邊界-人員架構-保障機制”四個方面(圖3)。其中,“角色定位”是制度設計的核心,通過明確責任規劃師的服務范圍和服務對象來確定其地位屬性,并為權責邊界的劃定提供依據;“責權邊界”涉及責任規劃師的權利、責任和主要職責界定;“人員架構”重在明確隊伍建設要求,具體包括人員的準入和任聘制度、組織方式,以及與之對應的規劃師團隊架構;“保障機制”主要包括資金保障、考核獎懲、組織管理和其他相關機制等,為責任規劃師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各地實踐存在保障機制不完善、責任規劃師工作內容界定不清晰、過分依賴政府行政力量等問題,則需要在未來發展中持續強化和完善制度建設。
4.1 "面向社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深圳
深圳是我國內地最早探索面向社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的城市之一。為解決傳統規劃工作和基層社區建設脫節等問題,深圳龍崗區從2001年開始試行“顧問規劃師制度”,并通過不斷完善社區規劃機制來明確社區規劃師的角色定位,使之成為規劃編制、管理和建設環節中的“設計者”“協調者”和“管理者”。2008年到2010年間,深圳大鵬半島、懷德社區試圖將社區規劃師制度與法定圖則編制、城市更新開展等相關工作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社區規劃的可實施性,為正式推廣面向社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奠定了基礎。2012年初,深圳正式出臺《社區規劃師制度實施方案(試行)》,提出由政府處級干部擔任社區規劃師,并兼具專業技術服務人員、領導干部雙重身份。此后,深圳自2014年開始擴大社區規劃師選任范圍,改進社區服務方式,由處級干部擴大到科級干部及新入職公務員,并將過去的“一對一”改為“組團”方式。除市級層面的制度建構,深圳一些區也根據實際需求出臺了一批區級工作指南和管理辦法,如龍華區2018年制定的《龍華街道社區規劃師管理辦法(試行)》等。
深圳的《社區規劃師制度實施方案(試行)》規定(圖4):在角色定位上,強調規劃師應在社區不同場景中發揮不同作用,扮演好社區活動的“技術咨詢師”、社區交流的“社會工作者”和社區建設的“更新實踐者”等多元角色;在權責邊界上,政策文件對責任規劃師的權利探討較少,但圍繞規劃工作相關的上傳下達和基層實施,明確了五大基本職能/責任——宣傳解釋規劃國土政策、聽取社區的意見和建議、收集和整理社區反映的問題、為社區提供規劃技術咨詢服務,推動市重大項目和規劃國土重點工作在基層落實;在人員架構上,注重責任規劃師團隊的職級多元性,采用“處級干部掛點+管理局科級干部+新入職公務員組團”等方式選定社區規劃師,并保障“規劃類+土地類+其他類”的技術人員隊伍混合,以此提升責任規劃師團隊的專業性;針對保障機制,深圳建立了較完善的組織管理和考核獎懲制度,明確由市委社區規劃師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實施社區規劃師的選派、管理、監督、考核工作,同時各管理局設立相應辦公室配合管理和提供支持。此外,深圳還提出了社區評價與內部考核相結合的規劃師考評方式,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規劃師個人職務晉升的重要依據,由此調動規劃師履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2 "面向全域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北京
北京探索建立面向全域的責任規劃師制度,并將其作為推進城市更新和完善基層治理的重要工具。北京在2004年左右首次形成了有關責任規劃師的構想,圍繞老城保護、總規落實、控規維護等方面,陸續推出以推進社區公共參與、規劃落地等為目標的基層規劃師服務。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第66條正式明確:“建立責任規劃師和責任建筑師制度,完善建筑設計評估決策機制,提高規劃及建筑設計水平”,貫徹落實城市規劃工作向基層下沉。隨著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現實需求的日益增加,北京在2019年正式成為全國第一個在全市層面推行基層規劃師制度并全面開展實踐行動的城市。此后北京市不斷完善制度設計,于2024年3月正式印發《北京市責任規劃師制度實施辦法》,推動責任規劃師制度建設進入新階段(圖5)。北京各區基于本轄區的實際發展需求和資源情況,在市級要求基礎上紛紛出臺各具特色的區級責任規劃師工作方案,細化了責任規劃師的團隊構成要求、主要職責與工作內容等,形成區級領導小組和涵蓋多專業力量的工作統籌平臺。近些年來,北京已有301個責任規劃師團隊服務于全市333個街鄉地區,成為深入基層、銜接規劃實施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橋梁,在首都規劃與治理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角色定位上,北京強調責任規劃師的獨立屬性,明確其是為責任單元內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陪伴式專業咨詢和技術服務的第三方,并要求公平、公正、獨立履職。在權責邊界上,北京規定了責任規劃師享有的七項權利和五條義務,明確其兩個主要職責:一是指導規劃實施,包括強化調查研究、提供專業意見和實施監督反饋等;二是推進公眾參與,包括廣泛聯系群眾、開展宣教培訓和促進多方共治等工作。為適應北京的首都功能核心區、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多點地區和生態涵養區等地區的差異化發展需求,北京提出了不同圈層和區域的責任規劃師工作重點,分類制定責任規劃師工作指引。在人員構成上,北京重視不同人才來源,提出責任規劃師既可以來自高校、設計單位或基層政府,也可以是機構或個人志愿者,并且可以通過定向委托、公開招聘或社會招募等多渠道任聘。北京還鼓勵“雙師”和“多師”團隊建設,鼓勵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領域的學術團體、社會組織和高等院校等通過開展各類交流、培訓活動支持責任規劃師工作,以此豐富責任規劃師團隊的專業性和多元性。在保障機制上,北京提出責任規劃師工作由市區兩級財政提供資金保障,并明確各級政府及規劃部門、規劃自然資源委以及街道和鄉鎮在責任規劃師工作體系中應該具備的職能和作用。北京建立了市區兩級責任規劃師工作專班,統籌、協調和管理全市與各區責任規劃師工作,不斷推進責任規劃師制度化、規范化和職業化發展。
4.3 "面向鄉村的責任規劃師制度:成都
2003年,成都在建設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背景下,為解決鄉村發展的現實問題,在國內率先提出鄉村規劃師概念。201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印發《成都市鄉村規劃師制度實施方案》,率先形成面向鄉村的責任規劃師機制,建立了針對鄉村的責任規劃師招募、履職、聯審、培訓、考核、監督、交流和培養八項基本制度。到2012年底,成都全市除納入各級城市規劃區的27個鄉鎮外,共計196個鄉鎮實現了責任鄉村規劃師的全覆蓋。為鞏固責任規劃師制度建設成果,成都市于2017年2月修訂《成都市城鄉規劃條例》,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將成都責任鄉村規劃師制度加以法定化,具體明確駐村/駐鎮規劃師制度要求。成都根據實踐中產生的問題和需求不斷優化完善相關制度,并于2020年6月發布《成都市鄉村規劃師管理辦法》,標志其面向鄉村的責任規劃師制度日趨成熟(圖6)。
成都面向鄉村的責任規劃師制度被概括為“1573”模式[16]。其中“1”明確了規劃師的角色定位,即責任鄉村規劃師是參照政府雇員的方式,由區(市)縣政府聘任并派駐各鎮的規劃和自然資源技術負責人;“5”在人員架構上確立了責任鄉村規劃師的五個聘任渠道2,包括社會招聘、選調任職、選派掛職、機構志愿者和個人志愿者,同時明確社會招聘的責任規劃師實行“一鎮一師”全覆蓋,其他類型的責任規劃師數量根據實際情況確定;“7”在權責邊界上規定了責任鄉村規劃師的七大職責,包括鄉村規劃決策、組織規劃編制、把關規劃初審、指導實施過程、提出規劃建議、協調基層矛盾和研究鄉村規劃,并界定了責任規劃師的三大權利,包括工作報酬、社會福利和保持行政待遇不變;“3”從運行、管理和資金三個方面提供相應保障,具體包括資金保障機制、管理機制以及考核和獎懲機制等。2010-2020年間,成都市責任鄉村規劃師參與的規劃審查項目共計約1800項,提出建議2000多份,代表鄉鎮政府組織編制規劃1565項,完成災后重建、異地扶貧搬遷、土地整理等聚居點建設項目783個,參與鄉村振興產業項目建設217個,協調解決基層矛盾922項、協助編制規劃管理文件13項,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村鎮規劃成果。
4.4 "面向重點地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蘇州
蘇州為進一步促進歷史文化保護利用,自2018年開始起草并制定面向重點地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2018年7月發布的《姑蘇區、保護區關于貫徹落實lt;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gt;的情況匯報》首次提出“應盡快落實片區規劃師制度”并完成實施方案的起草工作。2018年11月,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推進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片區規劃師制度的組織建立,并于次年在平江、虎丘、滄浪等三個街道啟動試點。2022年10月,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姑蘇)分局聯合開展社區規劃師制度的起草與責任范圍劃定工作,擬定了《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社區規劃師制度實施辦法(試行)》。文件發布后,蘇州積極推動制度實施,聘請國內近50位古城保護、城市規劃領域的專家擔任面向重點地區的責任規劃師。2023年4月,《姑蘇區加強基層服務能力建設“六支隊伍”矩陣的實施方案》發布,責任規劃師成為“六支隊伍”之一,是老百姓家門口的貼心人和守護者。
通過面向重點地區的責任規劃師制度設計,蘇州期望擇優選任一批有能力、有素養、有情懷的專業規劃師,以專業力量引導重點地區規劃中的民主參與(圖7)。在角色定位上,蘇州提出責任規劃師是古城保護的“引路者”、規劃設計的“參與者”、項目實施的“監督者”、社情民意的“傾聽者”和相關政策的“宣傳者”。在權責邊界上,蘇州圍繞古城保護這一核心工作,明確了責任規劃師的五個主要職能并對應五個角色定位,即為責任范圍內重大事項、重大工程和重要決策等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引路者);參與技術導則和重要單體項目方案的設計把控相關工作(參與者);跟蹤年度行動計劃實施,推動規劃設計意圖最大程度落地落實(監督者);主動深入一線調查,收集社情民意,引導公眾參與,反饋問題(傾聽者);參與古城保護更新政策解讀宣傳等工作,提高居民認知度和參與度(宣傳者)。在人員架構上,蘇州注重多層級的責任規劃師體系搭建,設置了總顧問規劃師、片區規劃師兩大類別,并以街坊為單元劃分工作片區,匯聚公眾力量促進存量資源活化利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在保障機制上,蘇州提出責任規劃師制度運行的相關經費,在歷史城區內由蘇州名城保護集團落實保障,歷史城區外由區財政落實保障,創新構建了國企和政府共同提供責任規劃師工作資金模式,為責任規劃師制度的優化完善提供了新思路。
4.5“責任多師”的延伸探索:上海
上海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規劃創新模式,通過建立責任規劃師、責任建筑師、責任評估師的聯創工作機制(下文簡稱“三師聯創工作機制”),帶動城市更新區域的品質提升、品牌塑造和價值彰顯,助力實現城市更新的綜合成本平衡、區域發展平衡和近遠銜接平衡,推進城市更新可持續、高質量發展。2023年11月,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印發《關于建立“三師”聯創工作機制,推進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是我國“責任多師”機制建設的又一次延伸探索。
在角色定位上,“三師”主要圍繞城市更新單元范圍內的更新改造項目,合力開展整體性謀劃、專業性策劃、合理性評估和陪伴式服務。在人員架構上,上海在責任規劃師、責任建筑師基礎上,創新性納入責任評估師(“三師”包括領銜規劃師/建筑師/評估師及其技術團隊)。上海城市更新“三師”聯創工作機制在權責邊界上劃定較為細致(圖8):責任規劃師的主要職責涉及年度更新單元規劃實施方案編制等相關工作,并與責任建筑師協同開展更新項目的建筑方案設計,并負責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成果優化。責任建筑師在配合、參與城市更新單元規劃實施方案研究的前提下,負責制定城市更新項目建筑設計方案,并與責任規劃師協同完善控制性詳細規劃;此外,其還負責開展規劃技術文件審查以及參與項目施工管理、竣工驗收等。責任評估師通過與責任規劃師、責任建筑師的會商,負責城市更新項目經濟可行性與多目標的綜合評估工作,開展空間資源綜合績效評估、參與制定低效用地分類處置方案等。可見,責任“三師”在工作職責上實現了多方面聯動,但又各自具有明確的專項職能。
責任“三師”均應有嚴格遵守聘任合同和相關法律、法規的義務,責任建筑師同時還要遵守“告知承諾制”等相關規定。具體來說,責任規劃師要做好技術支撐保障,開展全流程跟進、指導服務;責任建筑師就技術審查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負責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過程的技術性應答,核查工程施工質量及歷史建筑保護情況,確保更新實施品質;責任評估師要廣泛聽取利益相關方、專家、公眾意見,實現和維護相關更新產權主體的資源資產合法權益。“三師”制度沒有形成有關權利的詳盡表述,但推斷可知三師具有相關規劃/設計/評估的決策權、技術把關、審核與建議權、信息訪問與獲取權等。此外,上海構建了培訓考核、經費保障、職業保險三位一體的“三師”保障機制,落實職業化發展和推進城市更新實踐的同時,加強“三師”尤其是責任建筑師的抗風險能力建設。
5. 結論
綜上所述,責任規劃師制度是促進城鄉基層治理、提升規劃政策在基層執行效率的重要舉措。責任規劃師制度建設對助力上層規劃落地基層、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創新以及促進公眾參與等具有重要意義。分析各地責任規劃師制度的“角色定位-人員架構-權責邊界-保障機制”,可以發現各地做法具有以下共性:①在角色定位上“強調多元屬性和獨立立場”,從地方需求出發賦予責任規劃師多種角色定位,并要求其以獨立第三方身份開展工作;②在人員構成上“突出專業性和多元性”,強調責任規劃師團隊要具有應對不同場景和基層需求的專業能力,同時也鼓勵責任規劃師團隊囊括多專業人才和跨領域參與主體;③在權責邊界上“兼顧全過程服務和促進公眾參與”,責任規劃是的職責一般圍繞規劃政策的上傳下達這一核心進行拓展,涉及專業咨詢、設計把控、實施協調、社情民意、規劃宣貫、公共參與等內容,但現有政策對責任規劃師的權利維度關注不足;④在保障機制上“注重多維保障與動態完善”,探索了“省級-市級-區縣級-街道/鄉鎮級”的傳導和聯動機制,明確了責任規劃師的組織、準入、任聘、資金保障、考核培訓、獎懲和退出等機制。
我國責任規劃師制度在解決基層問題和應對基層需求的過程中持續完善,未來還需繼續推進分級分類細化管理,以更好地應對城鄉可持續發展和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新要求,具體措施包括:持續健全責任規劃師制度的頂層設計,完善配套保障機制,特別是責任規劃師的考評和培訓機制;細化多級聯動的責任規劃師工作路徑,強化多師協同服務,在明確各方工作責權范疇的同時加強規范化管理,切實提升基層專業技術力量的協調聯動作用;完善聘用和標準化合同管理機制,落實責任規劃師激勵政策,深度推進責任規劃師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
注釋:
1 "此處采用《第一財經周刊》在2023年5月發布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對城市級別的劃分。
2 "2020年發布的《成都市鄉村規劃師管理辦法》中將面向鄉村的責任規劃師的任聘渠道改為四個,包括社會招聘、選派掛職、機構志愿者和個人志愿者。
參考文獻:
[1]唐燕, 張璐. 從精英行動走向多元共治——北京責任規劃師的制度建設與實踐進展[J]. 國際城市規劃, 2023, 38(2): 133-142.
[2]祝賀, 唐燕. 北京責任規劃師制度的“責—權—利”關系研究[J]. 規劃師, 2022, 38(12): 27-34.
[3]司馬曉, 王佳, 汪蓮, 等. 面向精細化治理的制度建構與行動探索:深圳責任規劃師的認知與思考[J]. 規劃師, 2022, 38(12): 35-41.
[4]張佳, 楊振興. 成都:責任鄉村規劃師“1573”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北京規劃建設, 2021(S1): 52-55.
[5]唐燕. 北京責任規劃師制度:基層規劃治理變革中的權力重構[J]. 規劃師, 2021, 37(6): 38-44.
[6]王寶強, 劉昭, 史書沛, 等. 我國責任規劃師制度的建設成效、挑戰與體系構建思考[J]. 規劃師, 2022, 38(12): 5-12.
[7]ONO H, IKEDA T, CHANG T P, etc. 7030 A study on the Community Planner System in Taipei[J]. Rheumatology, 2007, 46(12): 1792-1795(4).
[8]TSAI C H C, SONG L Y, PENG K H.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Planners on Building Resilient Communities Taking “Changji Corner” as an example[J].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1, 9(1): 47-63.
[9]王承慧. 社區規劃制度化的路徑探討——基于美國紐約、韓國首爾和新加坡的比較[J]. 規劃師, 2020, 36(20): 84-89.
[10]BOYTE H C. Reframing Democracy: Governance, Civic Agency, and Politic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5, 65(5): 536-546.
[11]SIRIANNI C. Neighborhood Planning as Collaborative Democratic Design: The Case of Seattl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7, 73(4): 373-387.
[12]SOH E Y, YUEN B. Government-aided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Singapore[J]. Cities, 2006, 23(1): 30-43.
[13]朱雷洲, 黃亞平, 謝來榮, 等. 困境與路徑:新制度主義視角下的責任規劃師制度研究[J]. 規劃師, 2023, 39(3): 51-56.
[14]唐燕, 劉思璐, 李婧, 等. 責任規劃師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路徑與方法[J]. 北京規劃建設, 2021(S1): 62-69.
[15]熊雄. 重慶鄉村規劃師制度實踐探索[C]//活力城鄉 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8鄉村規劃).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 2019: 389-397.
[16]張佳. 成都鄉村規劃師制度的實踐與展望[J]. 上海城市規劃, 2020(2): 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