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近日以“技術原因”為由,暫停了與中國圍繞所謂“立陶宛受經濟脅迫”一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爭端,為歐盟自2022年1月起單方面發起的訴訟程序按下“暫停鍵”。按WTO的規定,暫停中止期不得超過12個月。如果歐盟在最后期限后選擇不恢復訴訟程序,相關爭端將就此結束。立陶宛維爾紐斯工商業協會會長貝薩吉爾斯卡斯向媒體表示,歐盟叫停這一爭端訴訟,是因為“獲勝的機會接近于零”。
? 有分析稱,歐盟叫停對華爭端訴訟,可被視為雙方緊張關系趨緩,有望尋求協商解決分歧的積極信號。這在世貿組織框架下是有先例可循的。
“我認為到任以來,中歐關系呈現向上態勢。”2022年12月履職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的傅聰大使今年1月25日在接受美國彭博社專訪時坦承,當前中歐關系也面臨一些挑戰。“‘去風險’戰略已經對中歐關系產生了阻礙。我們完全理解歐方加強經濟安全的愿望,但問題是邊界在哪里?如何平衡經濟與安全?歐洲過去一直是全球化和自由經濟的堅定倡導者,但坦率地講,如今歐方展現出的更多是內顧傾向和保護主義。這對歐盟并無好處。”
? 傅聰認為,經濟問題只是表象,當前中歐關系面臨的最大挑戰來自相互認知。歐洲有很多關于地緣沖突的討論,一旦涉及中國,往往都基于誤解。
今年歐洲議會和美國都將舉行換屆選舉,如何與中國相處,考驗著歐洲領導人的政治智慧。如傅聰大使所言,中方愿與歐方就供應鏈穩定開展對話,以消除彼此疑慮。相信只要歐洲堅持戰略自主,世界就不會重蹈冷戰和集團對抗覆轍。
(摘自《中國青年報》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