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部分西方媒體和機構熱衷于炮制反華假新聞,從2022年北京冬奧會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在舉辦一些重大活動時,西方輿論場上總會出現妖魔化中國的聲音,甚至還臆造出所謂的“債務危機”,試圖通過語言陷阱營造中國的負面形象。種種證據,將這條黑產業鏈的幕后黑手都指向同一方向——華盛頓。
為對付中國設立專款
美國國會參議院外委會曾在2021年4月通過一份《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報告中第132條赫然寫著設立和運作“對抗中國影響力基金”。具體內容為:“授權在2022年至2026年的每個財政年度,為‘對抗中國影響力基金’撥款3億美元,以對抗中國共產黨在全球的惡意影響。”該文件的第132條還包含“核準撥款”,內容為“授權在2022至2026財年的每個財政年度,為美國全球媒體署撥款1億美元,用于支持地方媒體、建立獨立媒體,以打擊中國境內外的虛假信息、投資顛覆審查制度的技術,以及監督和評估正在進行的項目和新的項目。”
也就是說,美國國會設立了抹黑中國的“專款”,金額巨大,針對性極強,其用心一目了然。
對外輸出造假流程
根據法案中的具體分工,主要負責“抹黑中國”具體工作的美國國際媒體署,其前身是1994年設立的美國廣播事業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美國對外宣傳的國際廣播活動。
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臺等充當反華“排頭兵”的美國媒體,都屬于這一機構。
除此之外,美國還通過自身在全球的霸權和金錢利誘,把造假流程輸出到世界其他地區,培植當地部分媒體參與到反華宣傳產業鏈中。在法案的第136條,美國還專門制定了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抹黑策略,主要就是培訓一大批反華記者,為記者提供必要的調查技術支持和培訓,以確保公眾對‘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監控和數字技術出口以及由中共或中國政府直接或間接支持的其他海外影響行動的問責。
長期制造莫須有“危機”
除了美國政府旗下媒體的直接輸出,不少反華文章還披著“學術”和“客觀”的外衣。2023年11月,總部設在美國威廉瑪麗學院的“援助數據”項目(AidData)發布了一份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報告,文中直接將中國稱為“全球最大的官方收債國”,并指出“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海外貸款組合中,目前有80%已流入財政困難國家”。
而這個名為AidData的研究機構,其背后金主正是美國政府。根據其官網介紹,該機構成立于2012年,成立之初即獲得了美國國際開發署最初5年總額2500萬美元的資助。而美國國際開發署在五年內,已向AidData的所謂“伙伴”提供了1.37億美元資金,觸角延伸到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界、民間社會,以及政府中100多個合作機構。
而在整個抹黑產業鏈中,“債務危機”這張牌似乎被打得格外順手。有媒體報道,瑞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院長侯賽因·阿斯卡里追溯了“債務陷阱”一詞的來源,發現從2018年5月開始,這個詞才進入大眾視野。當時,美國國務院向各媒體分發了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一份題為《債務外交》的文件,而文件作者之一正是美國國土安全部官員。
抹黑造謠映射自身焦慮
盡管美國通過各種套路不遺余力地抹黑,但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發布的《美國對華認知中的謬誤和事實真相》一文,世界銀行發布的研究報告已明確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全面實施可使3200萬人擺脫日均生活費低于3.2美元的中度貧困狀態,表明共建“一帶一路”將有力提升更多國家的人權保障水平。
“南亞國家在發展進程中需要中國,因為中國就是‘發展’的代名詞。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給幾乎所有的南亞國家帶來好處。”2022年1月17日,斯里蘭卡《每日新聞》發表的文章《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尼泊爾的發展需要中國》提到。
截至2023年10月的數據,“一帶一路”倡議拉動近萬億美元規模投資,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使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超過19萬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
美國拉攏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發起無所不用其極的抹黑和攻擊,本質上映射了其自身對國際地位、影響力下降的焦慮。在實打實的數據和國際社會民眾的心聲面前,謠言不攻自破,只能凸顯造謠者自身的蒼白虛弱。
(綜合中新網、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