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沖 熊豐
“中南海內招酒”“中央軍委辦公廳內招酒”“海、陸、空軍部隊特供酒”“中央警衛局接待用酒”……成本價10元一斤的基酒,酒瓶印上“特供”之類的字樣,一瓶可以賣到上千元。近日,重慶武隆警方偵破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抓獲涉案人員53名,揭開“特供”假酒黑產內幕。公安部食品藥品犯罪偵查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相關規定,目前市場流通的“特供”“內供”“專供”酒均系非法產品。
十元一斤的酒“特供”包裝后賣價千元
2021年5月,重慶市武隆區公安局接到一條線索:武隆區某煙酒門店老板廖某,進了14件假冒某知名品牌白酒。這批酒每瓶進貨價600元左右,廖某以每瓶900元至1600元價格賣出。
武隆警方偵查發現,廖某的假酒是從外地陳某處購入。通過陳某,警方進一步深挖上游制假售假犯罪鏈條。陳某及其同伙曹某等人交代,他們銷售的假酒,來自貴州省仁懷市以陳某、黃某、許某為首的制假窩點。該窩點為其訂單式生產多種假酒。
專案組民警發現,在陳某銷售的多種假酒中,帶有“特供”“內供”“專供”等字樣的假酒銷量較好。這些“特供”假酒以普通基酒灌裝,酒的成本價一斤僅10元左右,加上酒瓶和包裝盒,成本也不過四五十元。
警方發現,涉案“特供”假酒不僅在包裝上非法印制了與知名品牌白酒相同的注冊商標,涉嫌商標侵權犯罪;更為惡劣的是,包裝上還醒目使用了黨政軍機關“特供”“內供”“專供”等標識字樣,嚴重損害中央和國家機關、人民軍隊聲譽形象。
市場流通的“特供”酒均系非法產品
該案中,陳某交代,他在一次與白酒從業人員的交流中獲悉,各類“特供”假酒“故事性”強,市場接受度較高,他的公司便轉型賣起了“特供”假酒。陳某、曹某等人先后在多地成立網銷公司和煙酒門店,并就近設立假酒庫房,派出團伙骨干分赴各地負責牽頭經營。
他們的目標客戶多為“社交需求高”的“中年”“男性”“中小企業主” ,銷售人員則多為35歲以下、具有網銷經驗的青年。銷售人員批量購買電話卡、注冊微信號,將微信頭像設置為年輕女性,時不時發送女性語音消息,在朋友圈發布生活類信息,來吸引目標客戶。
同時,他們注意把控銷售節奏,不急于頻繁點對點推介酒品廣告,而是在朋友圈多發、在私聊中間隔發。銷售人員在聊天中使用統一制定的“話術”,尤其在“七一”“八一”、中秋、國慶、元旦、春節等時間節點,對客戶宣稱某些部門與知名白酒企業合作推出“特供”酒,公司通過“特殊渠道留貨”“限量秒殺”等方式拿到這些“特供”酒。
事實上,據某知名品牌白酒企業工作人員介紹:自2012年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后,酒企已停止特供類白酒的生產。
“特供”假酒為何屢禁不絕?
警方介紹,“特供”假酒在一些圈層很受歡迎。有消費者出于收藏、送禮等目的,愿意花高價購買此類酒品。
辦案民警表示,經過近年來持續打擊整治,“特供”假酒泛濫勢頭已得到一定遏制,但仍有死灰復燃風險。受訪民警和市場監管部門執法人員等建議,進一步加強制假源頭管控。同時,督促酒類從業企業和人員強化行業自律,自覺遵章守法,引導行業良性發展。(據新華社2.2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