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波
編者按
目標感是指一種以達成目標為導向的思維意識,也是人們成長的重要內驅力。當人們遇到困難時,能為了實現目標而付出努力,就是目標感作用的結果。學生缺乏目標感,做事就沒有動力、沒有計劃、拖拉、不自律等。有目標感的孩子,能夠以自己的方式表達需要,可以建立自己的活動規律,對目標的實現有信心,即使暫時失敗也不會自我否定。讓學生成為有目標感的人,是班主任的一項重大課題。
我曾在繪本《青蛙和蟾蜍》中看到過一個小故事。蟾蜍拿著一張紙,在上面寫:今天要做的事。然后它寫上:起床。寫完了,它說:“這件事我已經做了。”他就畫掉了“起床”。然后它寫上“用早餐,穿好衣服,去青蛙家,和青蛙去散步,用午餐,午睡,和青蛙玩,用晚餐,睡覺”。每做一件事就畫掉一件事……這是一個多么有趣又能教孩子們有目標、有規劃的故事啊!
我的頭腦中閃現了很多孩子的身影:那些各方面很突出的孩子往往做事興致勃勃,對結果很有期待;有些孩子對什么都無所謂,腦子里不想事,眼睛里沒有活,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經常是為了避免懲罰而勉強完成任務。對比這兩類學生,他們做事的結果一定大不相同。原因在哪里呢?主要是后一種孩子缺少目標感,由于不知道方向導致內驅力不足或者根本沒有動力。怎樣讓學生樹立目標意識、做事有動力呢?我引導學生從每一天做起,從最近的目標做起,一點一點把目光投向遠方。
每天的“工作表”
我總是提前一周設計好“我的工作表”,張貼在班級的黑板上。工作表上列出這一天我們要做的事情,比如:語文課講什么,數學課做哪些題,課間批改哪些作業……每完成一項,我就用黑筆畫掉一項。
兩天過去,有孩子發現了規律。每當我們完成一項任務的時候,就會有孩子來提醒我:“老師,咱們的工作表要畫掉一項了。”下午放學,也會有一群孩子湊到黑板前,看看我們一天都做了哪些事。如果任務都完成了,或者超額完成任務,大家就會歡呼起來;如果有沒完成的任務,第二天一早就有同學來提醒我。
第三天早上,我在黑板上貼了一張白紙,現場做起了“工作表”:用彩筆寫上大標題“我的工作表”,接著畫表格,表格四周畫上花邊做裝飾,這是我一直提倡的“把每一項任務做成作品”。然后根據課程表,我從第一節課開始列出今天要完成的任務。我在上面畫,孩子們在下面給我提供信息,因為他們已經找到了規律。
接下來,我就開始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做“周末工作表”,看看自己在周末可以做哪些事情。有了前面我做的范例,同學們做起“工作表”來得心應手,竟然有同學做出了圓形“工作表”,還給每一件事配上小圖標,比如:學鋼琴畫幾個琴鍵,練舞蹈畫上小裙子,做題寫上運算符號,睡覺時間畫上星星和月亮……不要小看了孩子們的這些“小心思”,這背后藏著濃濃的興趣。當一件事情變得有趣的時候,孩子的動力會更足。
再后來,我和學生一起設計每天的“工作表”。以課程表為基礎,標注每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哪些任務已完成,哪些沒有完成。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都要求當日事當日畢。一段時間后,一些“小磨蹭”“小迷糊”都能記住自己有哪些沒完成的任務,而且做事速度越來越快。
每周、每月的“評價表”
當每天制作“工作表”的習慣養成后,我開始以一周為周期,評比班級“種子選手”。具體操作方法是每天根據孩子們各方面表現獎勵“笑臉”,評比的項目包括“紀律”“衛生”“學習”等方面。其中“紀律”可以細化為課堂紀律、課間紀律、兩操紀律、用餐紀律、站隊紀律;“衛生”可以細化為個人衛生、小組衛生、主動撿拾垃圾(有專人記錄);“學習”可以細化為課堂表現與學科作業,并邀請各學科教師一起參與評價。一周匯總一次,“笑臉”數量前15名的同學獲得“優秀種子”稱號;一個月一次大匯總,前15名同學就是“金牌種子”。
評比表就掛在教室里,每名同學的“笑臉”清晰地展示在表格里,讓孩子們學習有目標,努力有方向。學生獲得“金牌種子”稱號后,不僅有我給其父母發的喜報,還可以獲得一次滿足小心愿的機會。這樣的評價涉及面廣,并不是精英式的篩選,學生只要努力都有獲得“優秀種子”稱號的可能。各科教師的參與也讓孩子們在科任教師的課堂上更加愿意積極表現。
每學年的“年終慶典”
每一年,我們有一個“大目標”,那就是年終慶典!每升上新的年級,我都要策劃用一學年時間準備的活動“為自己頒獎”!每個孩子都要找到自己與眾不同或者最優秀的某個方面,確定一個獎項頒發給自己。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只要能找到自己的優點或特長,學生就可以為自己申請獎項。
在這一年里,孩子們紛紛刻意練習自己申報的獎項,不斷進步。練習的過程同時是發現自我的過程。有的同學特長很明顯,寫字、畫畫、下棋……哪一項精通就練習哪一項。有的同學特長并不明顯,找不到自己的優勢或長處,這時候我就會幫助他們尋找。記得有一個各方面都很普通的孩子,開學很久后也找不到自己可以申請的獎項,很是苦惱。我非常希望她登上領獎臺的時候能夠自信地介紹自己。
一天早晨值日的時候,我看到她澆花用的礦泉水瓶子像小噴壺一樣,瓶蓋上有幾個圓圓的小孔。我覺得這個水壺做得挺好,便好奇地問:“誰幫你做的?”她說:“我自己做的。”我很驚訝。她興致勃勃地告訴我,她先用蠟燭把錐子燒熱,然后在瓶蓋上燙出一個個小孔。她還告訴我,她會折紙。我的眼前突然一亮:這不就是她的特長!我鼓勵她參加美術老師組織的“廢棄物利用”培訓班的學習。一段時間后,她掌握了很多手工制作技巧,教師節的時候還做了一束花送給我。隨之而來的收獲是,她的自信心增強了,班級的很多事情都能主動去做了。
還有一個孩子因為智力發育遲緩,上學年齡大了兩歲,成績也不好,更沒有什么特長。但是,他在學生中個子最高,最有力氣,每天主動給班級換純凈水,扛一大桶水對于他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班級發書的時候,他總是跑在最前面,拎起一大包書。我鼓勵他給自己頒發“熱愛勞動獎”。他很高興,特意讓我給他拍勞動時的照片。
學年結束前夕,我們班的年度大戲“為自己頒獎”活動隆重開幕。同學們有的亮出自己的獲獎證書,展示自己的作品,曬出照片;有的制作了課件,提供豐富的“證明材料”;有的現場表演,征服觀眾……他們申請的獎項五花八門:“讀書能手”“小小鋼琴家”“手工制作明星”“家務小達人”……每名同學的表現都令我驚訝,讓我看到了他們最優秀最與眾不同的一面,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沒有哪個孩子是差的,所謂的“差”是因為我們拿了一把并不適合他的尺子去衡量他。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從成績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每一年都在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從“一天”到“一年”,是每個孩子必經的歷程。學生定下一個又一個目標,向著最近的目標努力,眼前始終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