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創新性問題解決中的作用。通過深入分析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案例,全面評估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影響。研究發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提升學生數學解題效率和質量,以及培養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和素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信息技術也可能帶來學生數學解題的困惑和誤區。信息技術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影響是復雜的,既有積極影響,也存在潛在挑戰。因此,教師和學生需要正確認識、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以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育;創新性問題解決;數學解題能力
一、引言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教育領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信息技術不僅豐富了教育資源,也為教育改革開辟了新途徑。特別是在小學數學教育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1]。小學數學教育旨在讓學生掌握基礎數學概念,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然而,教學內容的抽象性、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性、評價考核帶來的壓力等問題,仍然制約著學生數學興趣和創新性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所謂數學創新性問題解決能力,是指在面對全新的問題時,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信息技術理論和其他學科知識,采取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未來適應社會的關鍵能力[2]。因此,如何有效培養這一能力成為小學數學教育的核心任務。信息技術提供了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數學概念,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問題解決能力。但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合理選擇、與教學的有效整合、對學生能力的科學評價等問題,亟待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3]。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應用,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和優化。本文旨在探討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創新性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作用,分析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案例,評估信息技術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影響,并提出一些建議和展望。
二、小學數學教育的挑戰
小學數學教育是培養學生數學基礎和興趣的關鍵階段,但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小學數學教育面臨著以下幾方面的挑戰:
(一)教學內容的難度和抽象性
小學數學教育覆蓋了數字、代數、幾何和統計等多個重要領域。在這些領域中,分數、小數、比例、函數、圖形的特性和變換等概念因其難度和抽象性,對小學生而言頗具挑戰。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復雜的概念,教師需要運用生動具體的例子和直觀的教學方法進行講解和示范[4]。然而,受限于教學時間和資源,教師往往難以進行充分的教學準備和有效的課堂實施,從而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部分學生甚至會對數學學習產生誤解和恐懼感。
(二)教學方法單一傳統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啟發式教學和引導,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但受教師個人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經驗所限,目前的教學方法仍主要依賴于傳統的講授和練習,缺少多樣化創新[5]。教師往往過度注重知識傳遞和規范性訓練,而忽略學生思維的發展階段和個體差異。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變成了知識的被動的接受者和學習任務的被動執行者,缺少積極參與意愿和自我表達的機會,長此以往,不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也不利于他們在數學創新性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三)教學評價的偏重和壓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評價體系應當平衡過程與結果,能夠綜合反映學生的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養結果。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和個性化問題的指導,可以促進學生的持續進步和提升[6]。然而,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的評價機制仍然傾向于以考試成績為核心,強調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應用,而忽略了對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偏向導致教師和學生面臨來自多方的考試分數壓力,使得教學和學習的目標轉向功利性和應試導向。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不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自信,也阻礙了他們解決數學創新性問題能力的發展。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案例
(一)教學案例一:“用電子表格探究數列規律”
1.教學目標
利用電子表格軟件,引導學生觀察和發現數列的規律,讓學生深入理解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概念和性質。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歸納推理能力和表達能力,提升其解決數學創新性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其信息素養。
2.教學過程
(1)導入階段:教師運用電子表格軟件展示一系列有規律的數列,例如:1, 2, 3, 4, 5…;2, 4, 6, 8, 10…;1, 3, 5, 7, 9…;1, 2, 4, 8, 16…等。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描述數列的規律,引入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基本概念。
(2)探究階段:讓學生使用電子表格軟件自行創建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并觀察其特征,如首項、公差、公比、通項公式等。學生需運用公式或函數來表達數列的規律。教師在此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提示,引導學生獨立探究和發現。
(3)應用階段: 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數學問題,要求學生運用電子表格軟件進行解答,例如:對于一個首五項為2,5,8,11,14的等差數列,求出其第20項以及前20項的總和。對于一個首五項為1,2,4,8,16的等比數列,求出其第10項以及前10項的總和。對于一個前三項分別為1,3,9的數列,判斷它是等差數列還是等比數列,若為等差數列,求出其公差;若為等比數列,求出其公比。
(4)總結階段:教師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探究結果和應用經驗,總結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的概念和性質,并討論電子表格軟件在解決數列問題時的作用和優勢。
(二)教學案例二:“用幾何畫板軟件探究圖形的性質”
1.教學目標
利用幾何畫板軟件,引導學生動態觀察和深入探究圖形性質,深化學生對平行線、垂直線、角平分線、中位線等基本幾何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幾何邏輯思維,提升其數學創新性問題的解決能力。加強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實踐,提升其整體信息素養。
2.教學過程
(1)導入階段:教師運用幾何畫板軟件展示各種圖形,如正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引導他們描述圖形特征,并引出相關幾何概念。
(2)探究階段:讓學生自行使用幾何畫板軟件繪制圖形,如三角形、四邊形、圓等,并通過軟件工具如平移、旋轉、對稱、測量等,探索圖形性質。
(3)應用階段:教師提出幾何問題,讓學生運用幾何畫板軟件進行解答。例如:在正方形中連接對角線,探討形成的四個三角形的面積比。在圓中取三點形成三角形,研究內心、外心、垂心、重心的位置關系。在平行四邊形中任取一點與頂點連線,求形成的四個三角形面積和與原四邊形的面積比。
(4)總結階段:學生分享探究和應用經驗,總結圖形性質和定理,討論幾何畫板軟件在解決幾何問題中的作用和優勢。
(三)教學案例三:“用數據分析軟件探究概率問題”
1.教學目標
利用數據分析軟件,引導學生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探究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深入理解概率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和概率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創新性問題解決能力。加強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提高其信息素養。
2.教學過程
(1)導入階段:教師運用數據分析軟件展示一些與概率相關的現象,如擲骰子、拋硬幣、抽獎等。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討論這些現象的規律和特點,引入概率的基本概念,如隨機事件、樣本空間、概率等。
(2)探究階段:讓學生使用數據分析軟件進行概率實驗,收集和處理實驗數據,探究概率的計算方法和規律。
(3)應用階段:教師向學生提出一些概率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數據分析軟件進行解答。
(4)總結階段:學生分享探究成果和應用經驗,總結概率的概念和計算方法,討論數據分析軟件在解決概率問題中的作用和優勢。
四、信息技術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影響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育教學資源和工具,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7]。具體來說,信息技術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學生數學解題的效率和質量
信息技術在學生數學解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提供了便捷的計算、繪圖、演示和模擬功能,幫助學生快速且準確地完成數學運算和表達,還大大節省了時間和精力,降低了出錯概率和重復的可能性。同時,信息技術通過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從而增強了學生解題思路的多樣性和解題方法的創新性。更為重要的是,信息技術能夠提供即時反饋和評估,這對于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檢測和修正錯誤至關重要,有效提升了解題的準確率和完整性。例如,數據分析軟件能夠輔助學生開展概率實驗,幫助學生有效地收集和處理數據,準確計算和比較概率值,進而揭示和驗證概率的內在規律,顯著提高解決概率問題的效率和質量。
(二)培養學生數學解題的能力和素養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和綜合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的直觀感受和形象思維,增強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幾何邏輯思維;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的抽象概念和符號化表達,提高學生的代數思維能力和函數思想,為學生解決代數問題奠定基礎;在數學證明問題的學習上,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的規律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和證明能力,幫助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依據。例如,幾何畫板軟件可以幫助學生動態觀察和探究圖形的性質,深化學生對平行線、垂直線、角平分線、中位線等基本幾何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幾何邏輯思維。
(三)帶來學生數學解題的困惑和誤區
信息技術的應用雖然為學生數學解題帶來了許多便利和優勢,但也可能帶來一些困惑和誤區,影響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比如可能使學生過分依賴技術的功能和結果,忽視數學的思想和原理,導致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薄弱和數學技能的退化;再比如可能導致學生缺乏對技術的選擇和判斷,盲目地接受和使用技術,導致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降低,缺乏對技術的批判和反思,導致學生判斷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下降。例如,使用電子表格軟件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發現數列規律并進行數列計算,但也可能使學生忽視數列的概念和性質,缺乏對數列的理解和分析,導致學生數學歸納推理能力的缺失。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影響是復雜的,既有利也有弊,需要教師和學生正確地認識和把握,合理地運用和控制,揚長避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達到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有效提升。
五、結束語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豐富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性問題的解決能力。信息技術通過直觀的方式呈現復雜知識和抽象概念,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空間感知力、幾何邏輯思維、代數能力和歸納推理技巧。然而,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可能會使學生忽略對數學基礎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影響其數學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和學生必須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以實現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整合,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師應精心挑選適宜的工具和資源,設計高效的教學方案;學生應根據自身需求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工具,主動投入到學習中;教育機構和學校則需加大研究力度,進行嚴格評估,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
作者單位:劉媛君 桓臺縣侯莊小學
參考文獻
[1] 仇曉露.再談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應用——以蘇教版一年級第二冊\"我們認識的數\"的教學為例[J]. 數學教學通訊,2023,(16):64-66.
[2] 季春苗.基于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小學數學智慧教育教學模式[J]. 新課程,2021,(30):141.
[3] 李文財.淺析教育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J]. 讀與寫,2021,18(14):177.
[4] 金曉燕.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下小學數學智慧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J]. 新課程,2021(20):108.
[5] 王蓮.漫談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課程整合[J]. 新課程,2021,(05):115.
[6] 趙紅梅.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J]. 讀與寫,2021,18(11):204.
[7] 周順喜.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