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育質量。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實現學生減負增效的目標。“雙減”政策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是一個復雜而深入的課題,需要綜合考慮理論、實踐和創新等方面。基于此,本文探討了“雙減”政策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融合
一、引言
近年來,教育領域迎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其中“雙減”政策的出臺無疑是最為引人注目的舉措之一。該政策的核心目標在于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讓教育回歸其本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非僅僅追求分數和排名。在這一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面對“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們需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探索更加高效、科學的教學方法。其中,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便成為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它不僅能夠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還能夠創造出更加靈活、互動的學習環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因此,積極探求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策略,不僅是對“雙減”政策的積極響應,更是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旨在探討這一融合策略的具體實施方法,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二、“雙減”政策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意義
“雙減”政策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是指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如多媒體、網絡、數學軟件等,與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相結合,以達到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目的[1]。這種融合不僅涉及教學方法的變革,還涵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以及教學評價等創新。“雙減”政策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有助于實現教育現代化和人才培養的目標,其能夠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生動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果。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和資源,能夠減少學生的重復練習和機械記憶,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和負擔。同時,信息技術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實踐分析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逐漸受到廣泛關注,這一融合不僅響應了政策要求,也符合現代教育發展趨勢[2]。從最初的簡單多媒體教學到當今的智能化、個性化教學,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形式在不斷豐富,發展勢頭強勁。在推進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如何平衡傳統教學方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其次,如何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學習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實施效果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首先,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其次,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3]。通過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資源的利用,學生可以在更加廣闊的視野下學習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果。此外,通過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支持。在實踐層面,許多學校和教師都積極嘗試將信息技術引入小學數學教學中。例如,利用網絡平臺實施遠程授課,運用教學軟件制作生動的課件,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施個性化輔導等,這些實踐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同時,信息技術還有助于實現個性化教學,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教學質量。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有限,無法充分發揮其在教學中的優勢。另一方面,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設備陳舊、更新緩慢,無法滿足教學需求[4]。此外,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誤區,如過度依賴技術而忽視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等。只有通過研究和持續努力,才能推動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貢獻力量。
造成這些不足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首先,部分教師缺乏信息技術培訓,對新技術掌握不夠熟練,難以將其應用于教學中[5]。其次,部分學校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投入不足,導致設備更新緩慢、教學資源匱乏。最后,部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理念理解不夠深入,無法準確把握其在教學中的定位和作用。
四、“雙減”政策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策略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創設數字化學習環境、整合教學資源、應用多媒體技術、實施在線教學與互動以及數據分析與個性化教學等。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遵循明確目標、科學內容、多樣方法、及時反饋和個性化教學等原則,明確教學目標、共享教學資源、在線教學與面授教學結合、建立實時互動反饋機制、分析學習數據,以及實現個性化教學。通過這些途徑,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措施
1.創設數字化學習環境
為了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首先需要創設一個數字化學習環境。學校應加大對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投入,確保教室配備多媒體設備、網絡連接等,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穩定、高效的技術支持。同時,學校還可以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方便教師獲取和分享教學資源。教師作為數字化學習環境的主要使用者,應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可以通過參加培訓課程、自學等方式,掌握多媒體教學軟件、網絡學習平臺等使用方法,以便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實施教學。此外,教師還應具備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能力,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目標,制作適合數字化學習環境的教學課件,包括運用軟件制作PPT、微課、互動測試等,以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
2.整合教學資源
整合教學資源是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關鍵。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質教學資源,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篩選適合學生的教學素材。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智慧云平臺,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共建,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在整合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資源的多樣性和趣味性。可以收集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圖片、視頻、動畫等素材,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整合教學資源是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促進其深度學習。
3.應用多媒體技術
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小學數學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利用PPT制作精美的課件,通過圖片、圖表、動畫等方式展示數學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視頻教學資源,讓學生觀看數學實驗、數學故事等,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總之,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4.實施在線教學與互動
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實施在線授課、在線答疑、在線作業布置等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在家中或其他地方通過網絡參與學習,實現學習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在線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溝通,可以結合在線討論區、實時聊天工具,與學生交流和互動,解答學生的疑問和困惑。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在線作業和測試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監督和評估,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靈活、自主的學習體驗,促進其學習和發展,并定期對在線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融合設計
以小學數學中的“認識圖形”單元為例,探討如何在教學設計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
1.知識目標
準確識別和區分基本圖形。利用多媒體課件(如PPT、Flash動畫)展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圖形的動態圖像。通過顏色、線條、動畫等視覺元素,增強圖形的辨識度,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特征。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和空間想象力。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如電子顯微鏡、圖像處理軟件等,引導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圖形實例,如建筑物、交通工具、動植物等,從中提取出基本圖形的元素,培養他們的觀察力。使用圖形創作軟件(如畫圖軟件、幾何畫板等),鼓勵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基本圖形,并嘗試組合和變換圖形,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力和創造力。情感目標: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2.多媒體教學課件
通過動畫、圖片等形式,直觀展示圖形的特點和變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圖形卡片和實物模型:提供圖形卡片供學生觀察和分類,通過比較不同圖形的邊和角,理解圖形的特征。使用實物模型(如積木塊)搭建各種圖形,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圖形的三維形態和空間關系。利用平板電腦或手機拍攝學生搭建的圖形模型,然后上傳到智慧云平臺進行分享和討論。智慧云平臺:用于收集學生的學習數據、發布作業、進行測試,以及提供即時反饋和評分。
3.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展示圖形的圖片和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你們在生活中見過這些圖形嗎?能叫出它們的名字嗎?”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新知探究:(1)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展示圖形的特點,如邊的數量、角的大小等,讓學生觀察并總結規律。(2)教師分發圖形卡片和實物模型,讓學生動手操作,感受圖形的形狀和特點。學生可以分組活動,進行交流和討論。(3)教師利用智慧云平臺發布在線測試題目,檢驗學生對圖形的認識程度。學生通過平板電腦完成測試,系統會即時反饋評分。鞏固練習:(1)教師設計圖形拼圖或圖形匹配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所學知識。(2)教師提供生活實例,讓學生尋找并指出其中的圖形元素,培養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
4.總結提升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總結圖形的特點和識別方法。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特別是關于圖形的特點和識別方法。通過回顧,學生可以加深對所學圖形的理解和記憶,明確每種圖形的獨特特征和識別要點。教師通過提問、討論或展示圖形等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回顧和總結。在回顧完本節課的內容后,教師鼓勵學生提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或困惑。通過課堂交流和討論,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共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疑問和討論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解答,確保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5.教學評價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參與度,評價學生對圖形的認識程度和興趣;利用智慧云平臺收集學生的測試成績和作業完成情況,進行量化評價;通過課后調查和反饋,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的滿意度和學習收獲,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以期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正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實現個性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數學素養和綜合能力。
作者單位:李夫梅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邳莊鎮旗桿小學
參考文獻
[1]王秀滿.“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2.0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融合策略[J].家長,2024,(03):105-107.
[2]劉宏洋.“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N].江蘇教育報,2023-12-20(004).
[3]黎芷姍.雙減政策下可視化教學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A]廣東教育學會2023年度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三)[C].廣東教育學會,廣東教育學會,2023:6.
[4]張成強.基于“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有效融合的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03):176-178.
[5]王長春.“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2.0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融合策略[J].新教師,2022,(09):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