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鄉村旅游發展中,花卉作為一種特色的旅游產品,因其獨特性受到了廣大游客的喜愛。對此,基于AVC理論,從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載力三方面,構建了鄉村花卉旅游產品評價模型,并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該縣的鄉村花卉旅游產品開發類型單一,景觀設計趨同化明顯,農文旅融合發展浮于表面,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突出,需要豐富花卉景觀塑造、加強花卉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加強規劃設計空間等。
關鍵詞:鄉村;花卉旅游產品;AVC理論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1–00-03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及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研究逐漸成為熱門課題。以“賞花”為主題的鄉村旅游產品憑借其高觀賞價值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在鄉村旅游市場上展現出獨特的吸引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1]。新疆南疆地區土地遼闊,人文、生物景觀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村鎮旅游業的發展,雖然推出了各類賞花旅游產品,但是其花卉資源利用方式較為落后,存在規劃設計不足、無法帶動村鎮經濟等問題。對此,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為例,基于AVC理論,對鄉村花卉旅游產品評價進行研究。
1 鄉村花卉旅游產品綜合評價體系構建
AVC理論是從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alidity)、
承載力(Capacity)角度將相關的旅游景觀要素系統地串聯起來,并指導規劃者構建較為全面的旅游景觀評價體系[2-4]。在鄉村花卉旅游產品綜合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1 指標選取原則
基于AVC理論的鄉村花卉旅游產品評價體系構建,需要遵循以下指標選取原則:第一,系統性。評價指標體系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如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價值。從宏觀到微觀層層分解,確保體系完善且系統性強。第二,代表性。指標體系應全面、客觀地反映花卉旅游產品的特色。選擇能準確描述其獨特性的指標,確保評估結果能夠反映其整體品質和價值。第三,可持續性。在選取評價指標時,需要考慮花卉旅游產品的長期發展。關注資源恢復、再生能力及對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制定可持續的管理和規劃方案。第四,準確性。評價體系應全面、精確地揭示花卉旅游產品的品質與價值。確保評估結果客觀、可信,避免主觀臆斷和片面評價。選擇清晰、可衡量的指標,并確保數據來源可靠[5-6]。
1.2 評價指標的選取及權重的確定
根據層次分析法將影響鄉村花卉旅游產品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載力的相關因素以目標層、因素層、指標層三個層級進行梳理。
基于此,進一步征詢相關領域專家關于鄉村花卉旅游產品評價指標的看法,以優化承載力評價指標的選擇。剔除了與鄉村花卉旅游產品不相關并且難以獲取的多個指標,將鄉村花卉旅游產品承載力的評價指標總結為4層、25個指標,并運用層次分析法來計算評價指標的權重。
1.3 指標分類與評價標準
25個評價指標包括5個客觀性指標和20個主觀性較強的指標。依據現有研究普遍采用的評價分類方式,采用等級賦分法,將所有指標劃分為五級,并對各級分別賦分。具體量化客觀指標時,明確各個等級的作用范圍,根據調研分析數據所處的等級區間,確定得分。主觀性指標根據指標屬性的水平將其分為五個等級。針對每個指標,對結果進行平均化處理,進而計算出各指標的得分。具體指標評價標準見表1、2。
2 研究區域及數據來源
2.1 研究區域
塔縣位于西昆侖褶皺帶,喀喇昆侖、興都庫什和阿賴山脈的交匯處,是全國唯一的塔吉克民族自治縣。塔縣旅游資源獨特,境內生物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該縣地勢傾斜,以山地、谷地、盆地和丘陵為主,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縣內有喬戈里峰、慕士塔格峰和公格爾峰等高山,以及冰川和冰洞。冰川融水是新疆的主要水源,占全縣總面積的13.52%。帕米爾高原被譽為“萬山之祖、萬水之源、世界屋脊”,核心花卉景觀位于高山地帶,平均海拔3 800 m。
2.2 數據來源
2023年4—7月對塔縣進行實地調研,獲得的數據分為客觀數據和主觀數據。客觀數據由塔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政府公開報告中的數據計算得出,主觀數據通過調查問卷得出。發放并回收問卷127份,有效問卷為106份,有效率為83.46%。
3 塔縣鄉村花卉旅游產品綜合評價分析
3.1 塔縣鄉村花卉旅游產品AVC綜合評分情況
塔縣鄉村花卉旅游產品開發AVC綜合評價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國內外綜合評價分組方法,結合問卷五分制評價,將鄉村花卉旅游產品 AVC 綜合評價判斷標準劃分為五個等級:很差、較差、一般、良好和優異(表4)。由表4可知,塔縣鄉村花卉旅游產品吸引力加權得分為1.68分,生命力加權得分2.11分,承載力加權得分0.36分。綜合評價結果為4.14。
塔縣鄉村花卉旅游產品AVC評價得分,處在≥4的級別,為優異等級。說明塔縣具有發展鄉村花卉旅游的天然優勢和良好條件, 但在景觀營造和產品設計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3.2 吸引力分析
塔縣花卉旅游產品吸引力評分為3.90分,處于良好區間。其中,環境設施與服務得分最低,為3.46分,接待設施和服務水平亟須提升。人文體驗吸引力得分(3.81分)較低,其中,體驗活動參與度得分最低(3.30分),但風俗習慣獨特性得分高(4.74分),說明在塔縣花卉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對人文體驗的重視程度不夠,游客參與性不高,可玩性不佳。在自然花卉景觀營造方面也存在景觀單一、觀賞性不佳的問題,區域交通規劃上也有所欠缺,在可進入性上還需提升。
3.3 生命力分析
生命力(B2)包含3個因素層和7個指標層,綜合評價得分為4.41分,綜合評判等級為優秀,說明塔縣在發展鄉村花卉休閑農業上具有一定的優勢。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產業結構比例的現狀分值較高,說明具有一定的旅游經濟基礎。但在民俗文化表現性、文化推廣力度、景觀管養力度等方面得分較低,說明當地在鄉村休閑農業和旅游業結合時,并未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當地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很大,但接待設施和水平不足。因此,如何引導和安排村民積極參與第三產業發展,如何帶領村民自發創新開發農文旅產品將是未來重點思考的問題。
3.4 承載力分析
承載力(B3)綜合評價得分為3.47分,綜合評判等級為良好,得分相對較低。生態環境承載力得分最低,為2.98分,說明當地生態環境脆弱,極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應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加大環保力度。心理承載力得分為3.68分,游客心理滿意度為3.33分,居民心理滿意度為4.1分,說明游客和居民對當地旅游發展存在看法不一致的情況,需要在旅游規劃和管理方面加強溝通和協調。設施承載力得分為3.35分,得分處于中等水平,考慮到當地景觀開發還處于粗放發展階段,因此在空間和設施利用上還具有一定的改進空間。
4 塔縣鄉村花卉旅游產品優化措施
(1)為提升景觀質量,塔縣可在景觀規劃和產品設計中考慮花卉品種的多樣性,引入更多觀賞價值和地域特色的植物,以增強游客體驗。
(2)塔縣作為多民族聚居地,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為提升旅游品質,應深入挖掘當地文化,特別是塔吉克族的獨特風情和傳統習俗,并將其融入花卉旅游景觀開發中。
(3)塔縣全域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水平較低,在后期建設中需要完善交通設施,加強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同時,在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科學規劃和設計空間,綜合考慮居民和游客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到居民幸福生活,游客快樂出行。
(4)生態環境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在塔縣旅游開發過程中,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加大環保力度,加強資源管理和生態環境教育,注重生態景觀的修復和保護,確保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5)為提高塔縣鄉村杏花景觀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當地政府和旅游企業應加強旅游宣傳推廣,制定系統的旅游宣傳策略,加強與旅游行業的合作,并注重保護景觀,避免過度商業化。
5 結論
花卉旅游產品作為具有典型季節性、生態性的旅游產品,在開發和運營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挑戰。將AVC理論引入塔縣花卉旅游產品設計中,結合塔縣區域傳統村落特點、共性及實際情況,采用專家咨詢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塔縣鄉村花卉旅游產品的綜合評價系統。在此基礎上,應用評價體系,重新梳理了塔縣鄉村花卉旅游的資源,評價和分析了塔縣在發展花卉旅游時的資源、經濟和環境三個層面的情況。研究發現以下結論:
(1)花卉吸引無疑是花卉旅游產品的核心,對游客有高度的吸引力,但文化資源對花卉旅游資源的加成是決定其具有長期發展空間的關鍵之一。
(2)當前,塔縣的花卉旅游產品以規模型、景觀小品型為主,數量較多,但內容較單一,在景觀營造和產品設計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3)花卉旅游目的地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要求在產品設計上更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空間和設施的利用上,還需要進行更加系統的規劃設計。
參考文獻
[1] 湯海,劉荔,齊麗紅.全域旅游視域下無錫賞花經濟發展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的SWOT分析[J].中國市場,2021(14):64-66.
[2] 王麗梅,黃智凱.基于AVC旅游吸引力評價指標體系的鄉村景觀構建:以南嶺走廊永興油塘村為例[J].現代園藝, 2022,45(10):23-25.
[3] 曹雪陽.基于AVC理論的迭部縣扎尕那村景觀綜合評價[J].南方農業,2023,17(13):79-83.
[4] 曾瓊,徐劍瓊,林錦眉.基于AVC分析的南京濱江濕地公園景觀使用質量評價[J].湖南林業科技,2021,48(6):26-31.
[5] 熊文琪,秦子薇,毛國蓉,等.基于AVC理論的森林康養旅游產品開發研究:以寧夏花馬寺森林公園為例[J].林業與生態科學,2021,36(4):460-468.
[6] 張幸幸,吳曉華,蔡景偉.基于AVC的景區村莊景觀綜合評價研究:以盤垟村為例[J].山東林業科技,2019,49(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