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超 榮翠華 劉銳
摘? 要: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對國家科技發展、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是開展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相比科研院所,研究型高校具有學科面寬、人才儲備豐富的顯著優勢。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深刻把握高校黨建與基礎研究發展的內在關系,通過加強高校黨建促進我國基礎研究發展,推動黨建與高校事業發展深度融合,不僅有利于強化黨對高校的領導,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國基礎研究發展質量。該文結合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現狀和新時期黨中央對基礎研究的發展要求,從基礎研究科學探索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兩方面,探討黨建促進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路徑,論證黨建對提升高校基礎科學研究發展具有指導和推動作用,為高校基層單位以黨建促進事業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校黨建;高校管理;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5-0058-04
Abstract: Basic research is the main switch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for conducting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ared to research institutes,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have significant advantages in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and rich talent reserves.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eeply grasping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in China by strengthening Party building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undertaking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universities, but also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basic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basic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for basic research in the new era, explores the methods and paths of Party building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research from two aspects: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basic research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basic disciplines. It demonstrates that Party building has a guiding and promoting role in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s for grassroots units in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careers through Party building.
Keywords: party construction o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management; basic research; talent cultivation; deep integration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提出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1]的新論述。基礎研究是科技發展的基礎,只有重視基礎研究,才能不斷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基礎研究作為知識儲備,既能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又能拓展人類知識前沿并促進社會進步。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高等學校承擔著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能,是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三大戰略的關鍵交匯點[2]。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探討高校黨建與基礎研究發展的推動關系,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要求和組織路線,探索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創新活力,對推動我國基礎研究長期穩定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 黨建引領創新,推動高校黨建與基礎研究深度融合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問題的總開關,在整個科技創新鏈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在實現科技現代化中具有戰略性作用。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系統總結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的新的歷史性成就,第一條就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加強,化學、材料、物理、工程等學科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問題,根子就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3]。只有重視基礎研究,才能永遠保持自主創新能力。加強黨的領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前提和基礎,高質量的黨建是高校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推進黨建與基礎研究發展深度融合也是黨建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
(一)? 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強化在科技創新中的領導力
基礎研究要堅持“四個面向”,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4]。高校基層黨組織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基礎研究的“前沿陣地”。基層黨委要將黨建與業務工作統籌謀劃,定位準確,方向明確,一體推進,確保黨建與業務同部署、同落實,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基礎研究的決策部署。要強化干部隊伍建設,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鍛造一支講政治、業務精、素質高、能力強的高水平科技隊伍。既要持續加強科研骨干中黨員的思想工作,也要高度重視非黨員的科學家、海外歸國科研人員的思想工作,積極在科研骨干隊伍中發展黨員,把優秀的科研人才吸納進黨的隊伍中來。
推進黨建與基礎研究發展深度融合。根據基礎研究“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的不同規律和特點,建立符合科技創新的綜合治理體系。對于“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科研人員的靈感和學術敏感尤為重要,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聚焦未知領域、探索自然奧秘。“自由探索”研究往往具有不確定性,無法指定目標并預計收益。因此要強化思想引領,推進科學評價,引領科研人員十年磨一劍,不怕“冷板凳”,敢闖“無人區”[5]。對于“目標導向”型基礎研究,要以國家戰略需要和重大科學問題為牽引,著眼國家發展全局。黨委積極謀劃、主動作為,加強黨建引領,提供政治保障,改進基礎研究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推進“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引導科研人員結合自身領域特長,根據國家基礎研究的任務布局、平臺建設等資源配置,參與基礎研究主體的分工協作。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協調解決科技創新中的矛盾和困難,激發科技人員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高校黨組織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深化踐行“四種形態”。開展學術規范教育,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創新環境。對于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和科研腐敗問題零容忍,發現一起,通報一起,充分發揮警示作用和震懾作用。
(二)? 發揮黨的組織功能,強化在科技創新中的組織力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黨組織的組織力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為基礎研究提供重要保障。基礎研究既要解決知識體系中的科學問題,又要服務國家戰略目標,需要不同科研主體協同創新。對于這樣系統性的要求,擴大黨組織的覆蓋面與功能性,發揮黨組織的組織力成為必然選擇。一是在科研選題時體現組織力。科研選題是科技工作者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項目選題是基礎研究的首要問題和關鍵環節。我國基礎研究選題普遍存在盲目跟蹤國外熱點問題、研究思路、技術路線,缺乏原創性、獨創性、前瞻性。這種跟蹤式、模仿式的選題思路無法取得具有突破性、領先性的基礎研究成果[6]。因此,有必要組織具有行業頂尖水平的專家對選題進行研判,綜合創新性、可行性,并結合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確定項目。項目的選題要體現重大前沿問題的選取和凝練。二是在研究過程中體現組織力。隨著科學問題的不斷深入,涌現出的新問題往往需要不同學科交叉融合才能完成。根據具體問題和任務組織不同領域的優秀團隊開展合作、形成合力。打造“分可獨立作戰,聚可合力攻關”的新型研究組織。面對周期長、任務重的關鍵項目,成立臨時黨支部,做到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實踐優勢,使支部成為攻堅克難的核心力量和戰斗堡壘。三是在協同創新中體現組織力。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支撐平臺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布局建設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科學研究中心和前沿科學中心。高校黨組織要積極部署,改變當前科研力量零散化、碎片化的現狀,統籌力量,形成合力,參與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系構建。基礎研究、試驗發展和市場化已不再是傳統的線性遞進關系,已呈現相互作用交叉融合態勢。組織與國家科研機構和科技行業領軍企業共建基礎前沿研究機構及創新聯合體,開展有市場前景的前沿交叉融合研究,構建更加開放的協調創新系統。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要破解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是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也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握世界發展潮流,順應時代發展大勢,深刻指出,“盡管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但開放發展的歷史大勢不會變,攜手合作、共迎挑戰的愿望也不會變”。國際合作,黨建先行,高校黨委要有國際視野,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擴大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在對外合作中,正確把握黨管外事工作原則,牢固樹立“外事無小事”思想意識,持續強化國際交流合作中的風險意識、保密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
二? 黨建引領育人,塑造基礎研究人才成長新生態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既具有深厚的學術底蘊和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又深諳教育教學和人才成長規律,能夠為高質量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提供持續穩定且強有力的保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黨的教育方針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性質是不容動搖的,高校黨組織要把握正確的辦學方向,充分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作用。在提供充裕的基礎研究發展物質保障時,基礎研究人才的精神激勵同樣十分重要。一是引導基礎研究人才傳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的光榮傳統,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應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二是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推進“三全育人”,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使命感;三是以行政機關管理服務促進基礎研究發展,推進綜合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做好監督和保障工作。共同構筑有利于基礎研究發展的新生態。
(一)?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厚植基礎研究人才家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鼓勵人才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高校黨建的切入點在于抓住黨建的價值導向,把握高校黨建價值導向的關鍵是要堅持目標導向、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凸顯黨建政治優勢、工作優勢和組織優勢[7]。一是深刻把握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發掘基礎研究人員的紅色基因。堅持把弘揚和傳承科學家精神作為重要抓手,弘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通過加強對青年教師的精神引領、思想鑄造,樹立敢于突破的雄心壯志,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二是圍繞基礎研究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基礎研究具有長周期、不確定性的特點,構建科學公正多元的評價激勵機制,有利于激發基礎研究人才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8]。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建立以能力為導向的基礎研究評價機制,實行長周期、柔性制考核。建立院士、領軍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傳幫帶”機制,打造基礎研究領域的科學家梯隊,并賦予團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和資源調度權。鼓勵基礎研究人員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潛心鉆研。三是選優配強教工支部書記,多措并舉落實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學術帶頭人在科研工作中有一定的威信,做黨建工作更容易被接受。黨支部書記能以身作則,把黨的精神融入到工作中。兩者相互促進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各個基層黨支部要深度挖掘報道基礎研究領域涌現的先進典型和事跡。身邊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更具有說服力和導向力,可以激發弘揚正能量,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二)?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基礎研究后備力量
將黨建工作融入到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全過程,貫徹落實“三全育人”機制,通過“大思政課”構筑價值基礎。用好開學第一課,給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如江西農業大學邀請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王恩哥院士,給學生講授開學第一課“基礎研究:科技創新的最深處”;浙江工業大學邀請中國合成氨催化劑創始人劉化章教授,給學生講授開學第一課“化工創造美好生活”,化學是化工的基礎,體現了基礎研究到生產力的轉化。通過提升學生對基礎學科的認同度,讓每個學生在價值觀和專業使命上做到知行合一。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探索基礎學科人才的選拔機制,讓更多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基礎學科人才被及時發現、科學培養,最終成為國家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對基礎學科人才要早發現、早培育,實行本博貫通長周期培養,針對不同學生的自身情況,健全動態分流和退出機制,推動優秀科研人才中的黨員成立“科研先鋒隊”,吸納優秀本科生盡早進入基礎學科課題研究,探索建立有凝聚力有組織力的學生成長新模式。
新時期的高校黨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對基礎研究后備力量的思想政治和成才成長的“雙引領”。要創新組織活動形式,挖掘黨建工作與學生活動結合點,從學生興趣出發做好思政工作。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組織本科生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參觀訪問,組織“強基計劃”學生到中科院高能所參觀訪問。通過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史館的參觀,筑牢了學生理想信念根基,引導學生勤奮學習,立志報國。在立德樹人工作中要圍繞學生、服務學生,知其困、解其難。在基礎學科領域,越是前沿的課題,研究周期越長,且越難出成果。而學生在社會壓力、家庭壓力下,在學制年限和成果的限制下,往往選擇容易的課題。改進學生畢業評價機制,應該在成果評價的同時,注重過程評價,鼓勵學生勇闖難關。
(三)? 服務基礎研究學科發展,促進提升機關管理服務質量
高校要建設一流學科,培養一流人才,必須要有一流的管理服務隊伍作支撐。機關職能部門作為高校管理的重要中樞,業務類型多、專業性強,承擔著保證高校日常教學科研活動有序開展的重要責任,具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和重要作用,機關黨支部對其他黨支部有著風向標作用。一是機關黨建工作要與學校辦學精神相結合,服務基礎研究學科發展。以黨的精神譜系作為引領,加強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思想。推動平安校園、清廉校園建設,為學科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二是機關黨建工作要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結合,服務師生發展。機關黨建要以具體工作為抓手,把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到管理服務的各個環節,促進黨建深入落地。機關支部與學生支部共建,以支部“結對子”的形式,解決學生在選課、就業、升學等方面的疑惑。與教工支部“結對子”,組織教學能力提升、科研項目申請、科研經費使用等專題活動,提升教師業務能力。同時,通過師生對機關工作的反饋,梳理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實現黨建業務雙融合。三是機關黨建工作要與產學研相結合,服務社會發展。由于高校與企業的本質屬性不同,在運行和管理維度上存在內稟性沖突[9]。同時基礎研究存在短期無法獲得收益的局限性,使得基礎研究的產學研發展緩慢。高校機關黨委可以通過與地方、行業、企業建立黨建互動機制搭建活動平臺。通過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基礎研究能夠為企業提供最原始的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企業的收益也可以反哺高校的基礎研究,形成良性循環。
三? 結束語
加強基礎研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選擇。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加強黨對高校基礎研究領域的全面領導,要立足國家發展全局。在戰略方向上突出領導力,加強黨建引領,把握科技創新方向,強化國家基礎研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創新環境。在治理體系上突出組織力,有組織地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10]。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在人才培育上突出影響力,加強對科研人員、優秀學生和機關隊伍的思想引領,共筑有利于基礎研究人才成長的新生態,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報,2022-10-26(1).
[2] 包信和.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的有效實踐——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例[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5):676-684.
[3] 竇賢康.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夯實根基[J].中國科學基金,2023,37(5):709-712.
[4] 習近平.加強基礎研究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J].求是,2023(15).
[5] 聶常虹,姜秉國.推進科研院所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J].黨建研究,2022(8):53-55.
[6] 潘教峰,魯曉,王光輝.科學研究模式變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2):1395-1403.
[7] 鄧建平,范紫嬰.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創新實踐路徑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3(8):36-38.
[8] 馬小潔.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J].紅旗文稿,2023(6):14-18.
[9] 董博為,尚俊穎,戴汝熙,等.產學研融合創新破局:“高校-國企”伙伴關系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0):12-19.
[10] 萬勁波.基礎研究的內涵,模式與高質量發展路徑[J].人民論壇,2023(11):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