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倩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重慶 400715)
“形勢與政策”課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8 年4 月,《教育部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形勢與政策”課是理論武裝時效性、釋疑解惑針對性、教育引導綜合性都很強的一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面臨的歷史性機遇和挑戰的核心課程,是第一時間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引導大學生準確理解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該《意見》要求要“切實保障‘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效果,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把這門課真正打造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示范課”[1]。
可見,“形勢與政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修課程,在引導學生認識國情、黨情,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就成為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程度及參與效果直接關系該課程的實施效果。那么,“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學生參與度如何?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提升?提升效果如何?本研究將聚焦于對以上問題的解答,以期為評價學生參與度、提升教學效果提供依據。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網絡的即時性、便捷性和廣泛性為“形勢與政策”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提供了可能。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共嘗試了五種將信息技術引入“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方式,包括翻轉課堂、課前微視頻導入、課堂教學階段的社交軟件互動、課后復習階段的網絡在線課程研討、課程結束后教師在線對學生疑問進行及時反饋。那么,在采取了這些舉措之后,學生的參與度是否有所提升呢?可以從哪些維度進行評價?
為了對“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進行評價,研究在借鑒美國全國大學生參與度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2]框架的基礎上,結合“形勢與政策”教學實際及學生特點,確定了“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學生參與度評價的三個方面:學術挑戰、同伴學習、師生互動。
2.2.1 學術挑戰
NSSE框架中,學術挑戰包括以下4 個維度:高階學習、反思性及綜合性學習、學習策略、定量推理。每個維度下又包含具體的指向。通過結合實際,將其進行整合,最終本研究中學術挑戰的內涵包括以下4 個方面:①對觀點、決定或信息進行評價,并綜合各種信息形成一個新的觀點;②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③利用所學知識反思自己理解問題或概念的方式;④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總結與復習。
2.2.2 同伴學習
在NSSE框架中,同伴學習包含了合作學習、與不同的人討論兩個維度。本研究中,同伴學習主要指在課上、課下與同學進行協作學習、交流討論等。
2.2.3 師生互動
本研究中,師生互動指學生與教師圍繞課程內容進行的討論與互動。
為了對“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提升效果進行定量分析,研究擬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得到學生在參與度三個方面及注意力集中程度的提升效果。
依據研究確定的學生參與度評價維度編制問卷,除背景信息題外,問卷共設置9 道題目,對學術挑戰、同伴學習、師生互動三個方面及學生在教學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進行調查。
問卷分別在“形勢與政策”授課的兩個學期進行發放。第一學期使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結課后發放問卷;第二學期將信息技術引入“形勢與政策”教學,在結課后請學生再次填寫問卷。兩次問卷面向同一樣本進行發放(均為歷史文化學院大二學生),收回有效問卷168 份。
利用SPSS26.0,對收回的問卷進行數據分析,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從學術挑戰、同伴學習、師生互動及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得到“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提升效果。
3.2.1 學術挑戰
學術挑戰的題目選項設置情況為:1 分為“每次”,2 分為“經常”,3 分為“一般”,4 分為“偶爾”,5 分為“從不”。通過計算,研究樣本在學術挑戰方面的得分情況為,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平均值為3.02,信息技術教學模式下的平均值為2.32。進一步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對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生學術挑戰的表現進行差異分析,結果如表1 所示。
可以看到,在將信息技術引入“形勢與政策”教學后,學生在學術挑戰上的表現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出現了顯著差異。
3.2.2 同伴學習
同伴學習的題目選項設置情況與學術挑戰相同。計算可知,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同伴學習方面得分的平均值為3.14,在融入信息技術后,得分的平均值為2.34,整體表現有所提升。進一步進行配對樣本T 檢驗,差異分析的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配對樣本T 檢驗(同伴學習)
可見,在網絡環境下,學生在課上、課下與同學進行協作學習、交流討論的情況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存在著顯著差異。
3.2.3 師生互動
在師生互動方面,通過計算得到,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得分平均值為3.39,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學生得分平均值為2.46,整體表現也有所提升。差異分析的結果如表3所示。可見,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后,學生在師生互動上的表現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有了顯著提升。

表3 配對樣本T 檢驗(師生互動)
3.2.4 注意力集中程度
在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前后,學生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平均得分分別為2.86、2.15。進行配對樣本T 檢驗后,發現二者存在著顯著差異(P=0.000<0.05),即信息技術背景下,學生在“形勢與政策”課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有顯著提升。
研究確定了評價“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三個方面:學術挑戰、同伴學習、師生互動。通過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發現,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后,學生在參與度的三個方面及注意力集中程度上,表現均有顯著提升。
4.2.1 通過提高學生參與度,提升“形勢與政策”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課程的吸引力,也關系課程的實施效果。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要通過聽講、思考、回答問題等途徑參與課堂教學,受限于課堂教學實踐及班級規模,有可能造成學生參與程度相對較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果能采用一定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高階、深度、反思性及綜合性學習,并制定相應的學習策略,同時推動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促使教師與學生更多、更深入地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度,無疑將會提升“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效果,真正發揮“形勢與政策”課的功能,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識。
4.2.2 進一步拓展信息技術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可以協助人們更好地進行信息處理,它的出現和應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學及學習的方式,并使得學生的泛在學習成為可能。
在本研究中,為了提升“形勢與政策”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研究在第二學期的教學中嘗試了五種將信息技術引入“形勢與政策”教學的方式,包括翻轉課堂、微視頻導入、社交軟件互動、網絡在線課程研討、網絡答疑與反饋,并覆蓋教學前、中、后的全過程。這樣的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也使得學生的大范圍參與成為可能,從而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通過課前學習,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帶著相關疑問與初步思考進入課堂,切實體會到自身的主體地位;微視頻的導入富有趣味性及啟發性,能啟迪學生進一步思考,并激發其學習的動力;課堂中教師通過社交軟件組織學生進行互動,使得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與發表自身想法的機會,從而變“局外人”為“局內人”;在線課程研討與網絡答疑進一步拓展了課堂,使學生的疑問能夠得到及時解答,并從教師那里得到反饋,實現了學生對“形勢與政策”教學的全程、充分參與。
當然,信息技術在“形勢與政策”教學中的應用一定不僅僅局限于此,還需要進一步挖掘,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功能。
4.2.3 不斷探索提升“形勢與政策”課學生參與度的教學新模式
本研究已經證實,信息技術引入“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除此之外,對其他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使用,以期更好地提升學生參與度,進一步提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效果,將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不同的教學模式將會發揮其不同的優勢,通過將其與“形勢與政策”課相結合,有針對性地使用,將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作用,從而真正做到讓學生真心喜愛“形勢與政策”課,并從中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