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司瑩 上海奉賢區世外教育附屬臨港外國語學校

【課例主題】
本單元以“立德樹人”和“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通過本單元“變向運球”的學練,充分挖掘籃球運動的德育內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并能嘗試在實戰中合理運用所學技術,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并養成終身鍛煉的意識。
【觀評要點】
(一)課堂學習觀測量表(見表1)

表1 “變向運球”
(二)單元終結性評價(見表2)

表2
【文本解讀】
(一)課標銜接
“變向運球”是上海市初中《體育與健身》七年級教材中的內容,強調發展學生的靈敏度、速度、下肢力量和全身協調等能力。同時,該技術動作又是組織進攻的起始動作,與后續傳球、投籃有著緊密的聯系。掌握該動作能在籃球實戰中豐富進攻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籃球球技戰術,從而對籃球運動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單元素養
變向運球的技術動作(右手為例)為行進間運球至折返點,兩腳跨步急停,同時左腳蹬地向左轉體換手,加速運球,主要由變向換手、蹬地跨步、側身探肩、推放球加速幾個環節構成。本單元的重點是換手降重心,蹬轉、探肩、加速動作連貫。
由于該技術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學生有頑強的毅力和不斷戰勝自我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勞、不斷進取的心理品質;練習過程中,又需要同伴之間“一攻一守”的合作與對抗,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培養合作精神、競爭意識。
(三)教法分析
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運動技能形成規律,一開始主要采取的教法是講解法、示范法、游戲法等,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動作概念;隨后采用分解法、糾錯法,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動作要領。由于本學段學生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渴求強烈,學習積極性高,肯動腦、愛思考,所以在教學中重點采用了探究法、合作學習法和問題教學法,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真正體現思維活動與身體練習緊密結合的學科特征。如讓學生比較原地變向和行進間變向的異同,說說為什么降低重心、蹬轉探肩技術是要領的關鍵。又如,采用比賽法培養學生的合作對抗的意識與能力;采用展示與評價法、鼓勵與表揚法,提高學生自信心;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更直觀有效地開展學練等。
【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七年級學生,學生對于原地運球、行進間運球有一定的學練基礎。本次的變向運球學習有助于豐富學生籃球進攻手段,讓學生在籃球運動(比賽)過程中,有更多處理球的方法選擇。本學段的學生活潑好動,逐漸開始有了自己對籃球運動的認知與想法,但往往知識儲備是碎片化的,正確引導學生正規系統地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七年級男、女生籃球基礎水平差距較大,在練習過程中,男生更喜歡比賽,學習基本技術的興趣不濃,喜歡模仿各種花哨動作的外形,而缺乏扎實基礎的技術、缺少團隊意識和集體概念。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扎實掌握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技術有著深遠意義。
【單元學習目標】
1.通過變向運球單元學練,使80%的學生做到控球方向準確、變向時重心低、速度快,并在實戰中能初步銜接后續技術動作。
2.通過各種學練、游戲、比賽,提高學生上下肢肌肉力量,發展靈敏度、速度、力量等,增強全身協調能力。
3.建立學生對籃球的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拼搏進取的精神。樹立規則意識,以及尊重對手的體育精神。
【單元教學重難點】
重點:換手降重心,蹬轉、探肩、加速動作連貫。
難點:后續技術動作的銜接。
【第一課時目標】
1.通過學習原地體前變向換手運球,使90%的學生正確掌握體前變向時手觸球的部位和方向。
2.提升學生的力量、靈敏、協調等水平,提高其對籃球的控制能力。
3.在籃球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團結互助的品質,引導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意志品質。
【第一課時課堂環節】
1.通過游戲、比賽的方式引入變向運球內容,引導學生拍按球的正確部位,降低重心,加大動作幅度,從而克服運球時重心過高的不良習慣。
2.通過分層學練,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練習手段,進一步體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的技術要領。
【第二課時目標】
1.學習變向運球技術動作,體會變向換手降重心,蹬轉護球加速跑的基本動作。
2.在學練中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靈敏度、全身協調能力。
3.培養學生果斷、自信的優良品質,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熱愛,增強學生協作配合、互相幫助的團隊合作意識。
【第二課時課堂環節】
1.利用多媒體、展板、平板電腦等信息技術工具,演示行進間變向運球技術動作。學生通過模仿視頻中的學練方法進一步體驗行進間變向運球技術動作。
2.充分利用場地器材資源,以解決本課的重難點為目標,利用障礙物的間距大小提高動作熟練度,利用障礙物的高度學會調整重心,利用障礙物的間距學會蹬轉、探肩等動作。
3.拓展練習通過行進間變向運球與傳球、上籃技術動作的結合使學生初步體驗結構化技術。
【第三課時目標】
1.通過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的多項學練,使學生明確變向換手運球的要領,基本能做到變向換手、蹬地跨步、側身探肩、推球加速等動作的連貫、協調。
2.將技術練習與體能練習相融合,提高學生的專項力量、靈敏度、彈跳力,發展身體協調性。
3.利用組內合作練習、集體活動,幫學生養成思考、討論、交流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團隊第一的意識。
【第三課時課堂環節】(見表3-1、表3-2,附文后)

表3-1 體育與健身課時計劃

表3-2 體育與健身課時計劃
(一)預設鋪墊、層層遞進
結合各種球性練習以及聽信號做不同方向的運球訓練,熟悉球性、熟悉換手運球的技術動作。
(二)巧用器材、活化練習
利用標志桿及“五色”反應燈開展練習,通過燈的顏色變換,做換手運球練習,然后再過渡到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練習。學生針對出現的問題,圍繞課的重點,以小組練習的方式,學習行進間體前變向換手的完整動作,加強變向換手、蹬地跨步、側身探肩、加速超越的動作熟練度。
(三)創設情境,組合技術與比賽
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最終的目的是擺脫防守、完成進攻并得分。本課中的組合技術運用學練環節、教師創設真實情景、模擬設置防守,將傳球、投籃、上籃等技術相融合,提升學練效果,加強學生靈活運用相關技術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課時目標】
1.復習變向運球技術,讓70%左右的學生能在比賽中合理運用變向運球技術以及后續技術。
2.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學練、循環練習等方式發展學生上下肢力量和靈敏度、協調度等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控球和護球能力。
3.在學練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培養其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精神。
【第四課時課堂環節】
1.學生通過設置攻防學練,從變向運球過標志桶到兩人一組消極防守過渡到兩人一組積極防守,提高學生行進間變向運球在實踐中的運用能力,體會攻防一體的籃球意識。
2.根據學生情況分組進行3 對3 籃球賽,在實戰中進一步體會變向運球與組合動作(運球突破、傳球、投籃)時機的把握,鞏固強化技術動作。
【執教反思】
(一)善于發現,因勢利導
初中學生心理不成熟,獨立性比較差,很容易對教師產生心理依賴,即便在家長面前也經常講:“這是我們老師說的。”面對學生的這種依賴和信任,教師要充分珍惜并且合理利用,尤其是在幫助具有自卑心理的學生的過程中,更能充分發揮其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要通過觀察學生的情緒和面部表情,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多方面鼓勵學生,啟發與幫助學生消除他們的自卑情緒。
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情境的方式讓學生盡快地進入課堂。有些學生在活動中難免會遇到同學的指指點點和冷漠對待,教師要及時發現,及時鼓勵,及時幫助,讓學生逐漸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同時要尊重學生,每一個學生的生長環境不一樣,教師要因材施教、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
(二)多元化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運動興趣
課堂上,教師能通過設計學習成果展示活動,創設情境,讓學生展示個性才藝。通過展示自己的本領,學生能在不經意間參與到學習中。在展示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解說采訪,調整氣氛,突出學習的樂趣,引發學生躍躍欲試的情緒,并使這種積極向上的氣氛一直延續到教學比賽中。在教學比賽中通過簡化規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比賽中讓他們感受到比賽的樂趣,同時讓他們發現自己是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的。
課堂是個動態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對突發事件有提前的準備。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和評價,促進師生互動和交流合作,注意活動的銜接和學習內容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