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鹋


摘?要:在香港保育政策的扶持發展下,鹽田梓村作為香港西貢區曾經衰落的傳統漁村,探索村落經濟復興途徑成為目前的必選之路。并且在潮玩藝術逐漸發展的背景下,存在鹽田梓村發展藝術節的同時與其進行融合的機遇。文章在對鹽田梓村和香港潮玩藝術進行全方位概述的基礎上,對鄉村振興的優秀案例進行分析,結合現有經驗的優劣之處,探索鹽田梓村潮玩藝術發展的機遇,從而構建鹽田梓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路徑,提出鹽田梓村振興的政策性建議,并指出可能存在的問題,以鹽田梓村為例,為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政策實施和發展提供依據參考。
關鍵詞:潮玩藝術;IP;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16.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4)06-0020-05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6.006
1?引言
鄉村振興在快速城鎮化及工業化的時代大背景下,藝術化也發展成為重要主流手段之一。目前,學術界較少探討藝術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與發展,通常多集中于傳統振興模式的分析,基于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產業、現狀治理分析等運用SWOT模型進行探究,但對于逐漸走上藝術化改革道路的香港鹽田梓村落來說,已得不到匹配。我國的文化IP研究主要集中于都市影視、設計藝術等,在鄉村振興領域的發展甚少。文章通過傳統的國內外鄉村振興手段,以及與當代藝術固然產物的結合的方式,來闡述一種新型的振興模式。最后,總結潮玩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及問題解決方案,為當代鄉村振興建設提供策略。
2 香港鹽田梓村落背景介紹
2.1?歷史與地理相關背景
鹽田梓,一個位于香港西貢內海的島嶼,素有“香港后花園”之稱。西望西貢市,四周環海,緊鄰清水灣半島,南接滘西洲,與滘西洲以玉帶橋相連,島嶼面積不足一平方千米。鹽田梓村的先祖,源于中國廣東省,五華系。大約在1700年,居住在深圳觀瀾的陳孟德夫婦(陳氏世代)遷居至沙頭角東北寶安系的鹽田村,后由鹽田遷移至西貢鹽田梓島上,建立了鹽田梓村,之名取自島上鹽田,也是為了紀念300多年前離開故鄉深圳鹽田,以表對故鄉的懷念之情[1]。
2.2?宗教文化背景
19世紀中葉,全村皈依天主教,因而有“教友村”之稱,最著名的建筑或屬建于1890年的圣若瑟小堂,2005年圣若瑟小堂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頒受文物保育優異獎,并于十年后以鹽場修復項目再次榮獲該獎項之杰出獎[2]。同時也是保存及推廣客家文化的重要地域。至今島上仍傳承著一年一度的“主保瞻禮”(天主教宗教節日)及傳統的水流法制鹽技藝。前基督教學校澄波學校(現為鹽田梓文物陳列室)也保存完好。
2.3?生態文化背景
對于一些生態植物,鹽田梓有著自己的文化傳承方式,如在好幾代之前,鹽田梓村民依舊保留著客家人習俗,每當有女嬰出生,家人便會在門前種下一株樟樹樹苗,樟樹和女嬰隨著年月長大,樟樹可以告訴媒人,這戶人家的女兒是否到了出嫁的年齡,據此為女兒做媒。樟木經年不衰,當婚事已定,家人便會把樟樹砍下,用作嫁妝。也有部分虔誠的女村民選擇成為神職人員而終身不嫁,樟樹就被保留了下來。同時還有些稀有植物包括但不僅限于野漆樹、兩面針、芒萁等,有些可以被做成制藥的處方,有些生命力旺盛的例如芒萁則可以用來透火燒水,為村民們提供生活便利,與村落生活相輔相成。由于人口的稀少以及生態系統的良好循環,許多稀有候鳥、斑鳩等也在此棲息[3],野生的貓科動物數量也遠多于城市。
2.4?村落的衰落及鄉村振興觀念的萌發
據鹽田梓村民陳子良介紹,島的資源非常貧乏,耕地少且面積極小。傳言在祖先遷居的時候,在島的中央看到了一個小海灣,海灣口很窄,可以建造溝壑,便于此地開始鹽業經濟運作。一百多年前,于西貢此區所產的鹽量還可供應整個西貢區(食用)。但由于產業的更新換代,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導致鄉村現代化程度較低,交通設施不便利,教育等資源落后[3],制鹽業最終不敵競爭被市場淘汰。幾十年以來,原居民逐漸離島,部分村民移居海外,年輕村民選擇外出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許多鄉村已經荒廢。同時亦有人回流香港,尋求復村,鹽田梓村就是其中之一。
最初的振興萌芽始于圣若瑟小堂,在1948年及1962年進行翻修過后,香港教區亦于1979年開始每兩個星期于此舉行彌撒,但由于鹽田梓村到了1990年代已被完全空置,圣堂的活動幾近停頓。此時教區有人提議停止在鹽田的瞻禮時引發了居民的反響,因而去信要求教區請求補救。最后在資金的引入下,圣若瑟小堂被再次重修,并于2004年慶祝首臺彌撒及重開儀式。后從2010年左右開始,村中原居民開始推動復興計劃,希望改變荒島現狀。
3?香港潮玩藝術的發展歷程
3.1?香港潮玩藝術的初始
大眾當今討論最多的潮玩藝術最早就涌現于香港。伴隨著潮流文化在香港的興起,潮玩藝術的衍生品應運而生。潮流文化起初表現為服飾穿搭等潮流文化的符號,后隨著潮流文化與潮流品牌的碰撞,出現了IP等潮玩藝術的發展[5]。IP是知識產權(intellectual?property)的簡稱,是指從法律領域到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種同時具有識別度、粉絲量、變現力、跨媒介傳播等內容的原型[6]。
在如今科技急速發展的經濟大環境下,IP顯然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產物,并且已經具有自身的專屬含義。雖說每個人對于IP的定義不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IP本身可以自帶高辨識度,龐大的粉絲基礎及流量,通過跨媒介的傳播具有很強的可持續發展價值及延展性[7]。1998年由亞洲玩偶設計師、香港公仔之父劉建文設計的《花園人》(Gardener)漫畫公仔在中國香港發行,自此IP潮玩正式進入大眾視野。各大潮玩藝術家都可以通過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靈感及理念產品向玩家們表達出來,達到共同交流的目的,推動著潮玩藝術界的發展。
3.2?香港潮玩藝術的發展
隨著年輕一代對創意和獨特的藝術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許多藝術家和設計師都開始創作更多的潮玩藝術品。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技術的運用也帶動了潮玩藝術的發展。如今,香港的潮玩藝術市場變得非常活躍,充滿了創意和激情。隨著來自香港的潮玩設計師“Molly之父”王信明登上英國《每日郵報》發布的“2021國際潮流藝術家影響力排行榜”并且居于中國潮流藝術家排名第一位。這些來自香港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潮玩IP,例如設計師王信明的Molly、設計師龍家升的Labubu等,在中國的影響力、風靡度等都達到了頂峰。
然而在香港潮玩藝術發展之初,即便是Molly也曾面臨不小的挑戰。王信明曾自述,在2016年與中國北京的潮玩公司泡泡瑪特獨立簽約之前的數十年,Molly的發展之路可謂是每一步都非常的困難。然而“只要有一個人看,我這個東西就有希望,只要有一個人喜歡,往后就會有很多很多人喜歡。[8]”與泡泡瑪特簽約后,推出潮流玩具產品及周邊衍生品,廣受市場歡迎。截至2021年上半年,Molly為泡泡瑪特貢獻的營收高達12.7億元。隨即在泡泡瑪特的全產業鏈平臺化運營下,Molly已經推出了超過20個潮玩手辦系列,設計形象上百款,在中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在整個潮玩藝術市場也不斷破圈。
由圖1可以看出,潮玩藝術公司多以自有IP和合作聯名IP為主要銷售產品。其中,作為香港知名潮玩藝術公司Hot?Toys,多以合作IP為主,這也為合作聯名提供了參考,進一步通過產品達到藝術推廣和文化傳播的目的。
4?國內外鄉村振興的發展啟示與潮玩藝術與城鄉融合的分析
4.1?中國鄉村振興的背景及啟示
縱觀中國歷史,對于鄉村振興的研究,雖然在學術方面起步較晚,但自清末以來就開始逐漸圍繞“三農”問題,夾雜著西方資本主義體系的沖擊而走上現代化進程。
在中國,大多問題源自村落,若要完成村落的振興,即“三種轉型”,就一定要在鄉村進行徹底而又持久的現代化改革。改革始于農村村落,各項重大的制度變遷也都由農村開始積累經驗,隨著20世紀三四十年代“鄉村建設運動”揭開序幕[9]。如今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重大的決策部署,同時提出了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對健全道德法制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具體要求。在新時代背景下,鄉村社會面臨著一系列歷史劇變,土地制度、經營方式、社會結構、思想觀念等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鄉村治理方式也面臨著現代化挑戰[10]。并且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存在差異,因此香港鄉村振興的具體實施過程和方式需要根據香港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適應。
4.2?韓國鄉村治理的經驗及啟示
相比于西方國家近百年的工業化道路,韓國僅用了30年時間就完成了堪稱世界經濟史上的“漢江奇跡”。但是看似順利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其鄉村建設落后、鄉村發展十分緩慢等問題,極大地阻礙了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1970年開始,韓國掀起了一場名為“新村運動”的鄉村治理運動。
其主要內容包括:改善農村基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各類農協組織;興建村民會館;加大國家各項配套政策力度。該治理運動大獲成功,其關鍵點或在于兩種結合:一是外部性的改造與內部性的發展相結合,二是全方位的目標與階段性的具體推進相結合。尤為突出的是,“新村運動”的代表性手段之一是利用家庭、親緣關系組建農民自己的小團體,并發揮優勢,對于以氏族宗族、客家文化為紐帶的鹽田梓村民十分適用,同樣可以借鑒的方式還有通過升級基建激發村民改革熱潮、中央及地方政府鼓勵和引導推動產業化發展等。然而這一改革距今已過半世紀之久,傳統的國內外村落振興改革手段已不足以適用于當代包括藝術振興手段在內的現代道路[9]。
4.3?潮玩IP與城市基礎設施的跨界融合
潮玩IP與城市基礎設施的跨界融合是將當前流行的娛樂產業(如潮流文化、動漫、游戲等)與城市基礎設施(如公共交通、住宅、商業等)相結合的過程。這種融合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生活質量,同時通過吸引潮流文化愛好者和消費者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
北京京港地鐵有限公司是由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出資2%,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和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各出資49%組建而成的合作企業。以PPP模式參與投資、建設,即政府與社會資本進行全流程合作,運營包括北京的地鐵4號線、14號線、16號線,并負責運營管理大興線,以租賃經營模式運營17號線。線路總里程約200千米,已開通運營里程超160千米,所轄車站100座。
2019年12月,Molly與北京京港地鐵跨界聯名限量發行京港地鐵×泡泡瑪特Molly出行系列套盒。內容包括Molly限定吊卡,以Molly-公主形象為原型設計的異形一卡通,印有Molly與京港地鐵聯合形象的卡包、帆布包、LED鏡子等。當這位來自香港的小畫家來到北京,不僅通過自身的粉絲基礎及流量等推動了IP文化與基建的融合發展,也進一步擴大了IP的知名度及影響力。與大眾心中對于普通潮玩藝術品的印象不同,這一次的跨界聯名除了潮玩吊卡公仔以外,還包括了對日常生活富有趣味的潮玩衍生單品,將日常生活與潮玩藝術緊密連接。另外,通過限量發售、款式隨機等營銷手段,進一步擴展了雙方在各自以及融合的發展道路上的傳播力,完美地詮釋了合作共贏。
4.4?鹽田梓藝術節初探鹽田梓村的機遇
為振興鹽田梓村落,隨著香港政府“旅游先導計劃”,以帶動海內外深度游、創造特色景點目標的提出,本村村民及本地藝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村民們希望隨著到訪人數的增多,政府注入更多資金保育鄉郊文化,藝術家們則是希望有一個本地文藝創作平臺,因此2019年11月首個先導計劃——鹽田梓藝術節應運而生。
鹽田梓藝術節由旅游事務署主辦,為期三年,并以“天”“地”“人”作為三屆的主題。首屆藝術節開辦一個月,吸引了超過2萬名旅客,可謂盛況空前。鹽田梓藝術節旨在為參加者帶來集文化、藝術、宗教、古跡及綠色元素于一身的嶄新體驗,把鹽田梓打造成開放式博物館,向游客宣傳島上逐漸消失的傳統文化。
藝術節焦點活動包括自然劇場、客家茶粿制作工坊、泰澤共融祈禱會、曬鹽技藝工作坊等,通過特別的講解和運作方式讓游客和藝術家們感受到藝術與鄉村的融合。鹽田梓藝術節的概念類似“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源自1937年法國人談論的“大眾傳統藝術”,強調自然、傳統文化和社區參與。鹽田梓村通過鹽田梓藝術節的開展,訪客數量大增,也吸引了一眾娛樂媒體為其報道,為被稱其為“港版瀨戶內”的鹽田梓村帶來了更大的知名度和流量曝光。島上也會用自己本土的鹽晶作為紀念品進行售賣,刺激了島嶼村落經濟的發展。
5?潮玩藝術振興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實現路徑
5.1?與政府持續合作,構建全方位框架
為達到全面鄉村振興的目標,首先必須構建全面經濟、生態、文化的基礎框架。在香港政府及香港旅游局的扶持之下,鹽田梓村的振興過程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著,對于這個曾經以曬鹽賣鹽、如今也靠鹽業文化推動旅游經濟發展的小島,如果離開政府的資金和政策幫扶,則會失去背景硬核條件,最基礎的支撐也會崩塌。有了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保育生態環境方面也能得以進一步完善。
以修護鹽田、樹植等為主的生態保育工作在社會義工及專業人士的帶領下有序展開,同時也可以有足夠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來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問題。文化復興及文化產業升級事宜也可以通過政府及職能部門與現代化互聯網社會的線上運營媒介進行發展。在構建經濟、生態與文化三方面融合的全方位構架的基礎上,屆時才能為后續潮玩藝術的融合和發展做好鋪墊。
5.2?基于地方文化,聯名潮玩IP
通過前文對鹽田梓村研究的過程不難發現,與其他村落不同之處是,它是一個用“博物館的思維”來經營的“社區文化”村落。它將原有的歷史文化,進行“典藏、展示、研究和推廣”。這四大使命,結合當地居民的力量,來訪者的共同參與,充分發揮著當地的文化價值。將當地文化與熱門的IP進行聯名推廣,可以在保持當地文化特色的同時,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提高村落知名度,從而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然而雖然前景大好,但對于初步設想嘗試的第一步必然會面臨更多的啟動問題。
5.2.1?鹽田梓村與潮玩藝術融合的潛在問題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直至目前,鹽田梓村在藝術道路上的振興進程才剛剛起步,尚未成熟,在經濟、生態、社會等方面有政府或事務署的幫扶,但在藝術振興方面國內外鮮有帶頭人;主觀層面上知名度、口碑、品牌文化等尚未構建體系,本地村民對于潮玩藝術領域的專業認知水平過低;人才回流進度過慢,難以破解瓶頸。客觀層面上目前存在的藝術產業缺乏持續競爭力,市場化動力也不足,缺乏部門齊全的團隊運營,運營模式尚在探索之中[11]。
5.2.2?融合發展潛在問題解決分析及發展危機
借鑒于鹽田梓藝術節的活動經驗,可以繼續持續開發有創意的藝術活動或藝術園,提高地域知名度,建立良好的口碑基礎,在前期經費預算不足的情況下進行初步地方文化和藝術衍生品的宣傳,如紀念物、紀念品等,具體手段如發放宣傳單、人脈關系的影響力等。軟廣告的宣傳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創作宣傳片、在香港其他電影電視中引進本村特色等。
另外,在有了一定的經濟文化基礎之后,利用回流的人才,通過自發的研究及創作,孵化出本地的創意潮玩藝術及潮流形象等,如吉祥物、潮流擺件等,進一步擴大自身的優異程度,從而吸引來自市場的關注度,達到滾雪球效應。
韓國的潮玩IP——Farmer?Bob與中國草莓音樂節進行聯名合作,將潮玩藝術與音樂藝術完美地結合了起來,反響非凡,票務發售當天瞬間則被一搶而空,一同開售聯名海報與聯名彩膠CD也分秒售罄,單憑一己之力極大地拉動了2022年草莓音樂節的群眾參與度。與之相似,韓國的潮玩IP——ShinWoo與上海愚園百貨的聯合辦展,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愚園路的歷史及神秘的藝術氣息,其以“幽靈酒店”為主題的現代化藝術與愚園路老洋房的年代感藝術產生強烈碰撞與匯集。但參考案例的同時需注意的是,隨著規模的逐漸擴大,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有危機。與優質的運營如何相互磨合,面對同行的惡意競爭如何脫穎而出,過度的現代藝術化進程是否會導致經濟、生態、文化的失衡等都是需要規劃的問題。
5.3?結合傳統手段,打造長效特色發展
鹽田梓村向外界始終圍繞著一個主題:傳統。在數十年的振興之路上,政府、村民以及藝術家們的復興初心,不過是推動旅游業的創新、依靠資金改善基建設施保育鄉郊文化、創作大自然的藝術作品。如今過快的現代化振興手段顯然難以適用于鹽田梓村,鹽田梓村離不開傳統振興手段的融合。結合當下的發展狀況,不允許缺乏嚴謹思考的單方面偏離主題的規劃,不能在因為大時代背景下適用于興建網紅餐廳、大規模商業超市,就去盲目跟從缺乏資金使用規劃的情況下動用規模資金考慮使用大型輪渡實行人貨共運,應當考慮自然氣候條件、航道條件、港口條件等因素;或在島嶼已經完成了部分藝術振興的基礎上破壞現有成果而轉為開發教育資源,如后續資金難以得到保障,資金鏈自然會斷裂[11]。應在以聚焦“三農”為核心,在基于地方文化的同時,保持商業化與原始性的平衡,保持規劃中的發展道路,切勿盲目跟風。在潮玩藝術與藝術振興方面持續發掘,可以將藝術品的材質與人的五官相聯系,設計出與大眾產品不同的夜光、感應等,在嗅覺方面可以融合鹽田梓特有的油柑仔香味等,讓潮玩藝術與鄉村振興融合的發展道路越走越遠。
6?結論
綜上所述,在對鹽田梓村和潮玩藝術的概述分析的基礎上,從與政府合作、與潮玩文化合作以及結合傳統文化等方面提出建議,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問題,為實施落地提供參考,達到優秀人才回流的滾雪球效應。在吸引本地居民的基礎上,吸引游客和其他地區的研究人員或企業,逐漸擴大區域影響力,實現多方位的合作共贏。基于鹽田梓村的優勢文化資源轉化,孵化與之對應的潮玩文化IP不僅擁有優秀的文化創意和強大的傳統文化支撐,還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能力和經濟輻射效應。不僅如此,在文化具象化的同時,應注意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宣傳,進一步形成商業多元化,提高經濟收益,實現村落的穩步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小彤.基于群眾參與理論的香港鹽田梓可持續發展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10):13-14.
[2]天主降幅鹽田梓生態教育之旅(第二版).鹽田梓大圣若瑟小堂發展聯席會議[EB/OL].(2017-10-04).https://www.xinde.org/show/40061.html.
[3]肖靈溢.傳統村落復修計劃探究——以香港鹽田梓為例[J].農家參謀,2021(7):9-10.
[4]新華社.鹽田梓:不落鎖的離島博物館[EB/OL].[2020-08-31].http://www.locpg.gov.cn/jsdt/2020-08/31/c_1210778106.htm.
[5]侯涵文,劉珂艷.生肖形象與“潮玩”的設計融合[J].藝海,2022(2):75-78.
[6]徐家玲,丁旭,沈國強,等.文化IP視域下我國鄉村振興特征與實現路徑[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22,37(5):9-16.
[7]顧亞奇,梁妍.國產紀錄片IP的開發、標準與建設路徑——基于《風味人間》等典型案例的分析[J].藝術評論,2020(4).
[8]荔枝博客.pop?toy?radio?[EB/OL].(2021-10-20).https://m.lizhi.fm/vod/1622024/2902304503575933958.
[9]陶學榮,陶叡.走向鄉村善治——鄉村治理中的博弈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10]郝煒.協作治理視域下村社共治機制的生成、運行與可持續化——以山西省陽泉市XH村、XH社區為例[J].農村經濟,2020(10).
[11]劉曉萍.中國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