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晶霞 姜思宇
摘?要:稅收籌劃是一種企業的財務活動安排,可以幫助企業減輕稅負、降低成本、提高財務管理水平。文章選取食品制造業企業Y公司為案例,通過分析該公司近三年的財務數據和涉稅情況,發現該公司稅務籌劃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以期為其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食品制造業;稅收籌劃;增值稅;所得稅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4)06-018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6.047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水平的提升,企業間利益競爭日益激烈,邊際利潤的增長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隨著技術發展和規模經濟的出現,降低成本成為企業提高利潤的必要策略。而稅負是企業經營成本的一大構成,會削弱營業利潤對企業價值的貢獻。稅收籌劃是一種財務活動安排,可以直接幫助企業增加可支配收入、減少或者避免稅務處罰,并利用延期納稅優勢,獲得資金時間收益。作為企業在經濟行為中的高效率選擇,稅收籌劃可以幫助調整企業投資和生產經營決策,獲取最大化收益。因而,稅務籌劃在實踐中是企業財務管理實踐的重要部分。
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降低實體企業經營壓力,自2019年年初開始,我國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涉及對象包括制造業企業。食品制造業作為傳統的制造業之一,是國民生活的基本需求部門。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上升,居民消費水平升級和需求多樣化,推動了食品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在日益豐富的差異化產品策略下,控本降費仍是企業經營的重點,借助稅務籌劃實現這一目標是企業的必要選擇。文章選取Y食品加工公司為對象,進行稅務籌劃案例分析,通過對該企業涉稅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其稅收籌劃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改善措施。
2?稅收籌劃相關理論基礎
2.1?節稅理論
節稅理論分為絕對節稅理論和相對節稅理論。前者是指將企業的應納稅總額直接在數額上削減,即在同一涉稅事項中選擇稅額較少的一種方案。后者指企業所需繳納稅款總額不變,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可將稅額分布在不同時期去繳納,以獲取資金時間收益。如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選擇、分期收款結算時點選擇等,都是節稅理論的應用。
2.2?博弈理論
經濟學指出理性人的目標是利益最大化,稅收的強制性會直接影響理性經濟人的利益。博弈論的核心是決策均衡,基于這一角度,稅收博弈論指出納稅人和稅務部門就是博弈雙方。企業作為納稅人如何在合理范圍內通過稅收籌劃降低稅負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就是均衡利弊的過程。在某些情況下,企業與稅務部門并不完全對立,存在可以達到雙贏的博弈結果。
2.3?契約理論
契約理論下,企業被視為聯結利益相關方的紐帶,通過解決矛盾,使多方利益得到均衡。企業作為納稅人將經營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繳稅,作為享受國家公共服務的代價,形成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稅收契約”。在收稅的基礎上,政府通過制定差異化的政策規定去引導企業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等,這種政策差異為稅收籌劃提供了操作空間。
3?案例分析
3.1?基本概況
3.1.1?公司簡介
Y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集奶牛養殖、乳制品、烘焙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Y公司形成了“中央工廠+連鎖門店”的零售模式和“乳品+烘焙”雙輪驅動產品矩陣,于2020年首次公開發行,成功在A股上市。從主營產品來看,其歸屬于食品制造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3.1.2?經營狀況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國民經濟增速放緩,社會總體消費遭受沖擊。為保持企業穩步發展,Y公司通過多渠道和多環節建設,以提振公司業績,但總體來看,效果不佳。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Y公司2019—2021年的營業收入,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變化趨勢,同比變化比例分別為-2.5%和18.96%。營業成本的同比變化比例為0.96%和27.56%,其主要原因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和渠道擴張導致的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增加。同時,Y公司的利潤表現并不好,以2020年和2021年為例,利潤總額同期相比下降89.29%,凈利潤同比下降84.7%,原材料價格上升和市場布局擴展造成了主要成本上升,但相應的收入增長卻沒有達到同步,從而造成了利潤的負增長。說明Y公司應關注環境風險,在進行戰略調整時,要把控好實施過程,協調成本效益,保證利潤逐步回歸正常。
表1為Y公司近三年的主要財務指標數據。該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基本在50%左右,較為穩定,說明該企業的資本結構相對較為合理,財務杠桿風險低。營業毛利率和營業凈利率反映的均為盈利能力,該公司的營業毛利率整體在40%左右,營業凈利率三年間持續下降,2021年為0.87%,表明該企業的經營成本相對在上升。由財報內容可知,一方面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是該公司為建設渠道進行了規模擴張,投入了大量運營成本。總資產周轉率是企業一定時期的銷售收入凈額與平均資產總額之比,衡量資產投資規模與銷售水平之間配比情況,三年分別為143.61%、102.34%和89.35%,說明該公司的銷售能力較強,資產投資的收益也較好。凈資產收益率則反映了企業所有者權益的獲利能力,該公司三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呈現持續下滑態勢,說明其自有資本的獲益能力在下降,運營效益低。
3.1.3?涉稅情況
Y公司主要涉及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印花稅、環境保護稅等稅種。該公司近三年主要稅種明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該公司三年間的總體稅負率呈現下降趨勢,從2019年的6.72%下降至2021年的4.32%。其中占比最多的是增值稅稅額,平均增長率為5.17%,這與其銷售額持續增加有關,對比營業收入平均增速為5.32%,基本與稅負增長一致。但從2020年和2021年的數據可以發現,其增值稅繳款額同比增長24.62%,而營業收入為18.96%,稅款額的增長過快一定程度加重了企業的經營負擔,削弱了企業的稅后經營成果。另一大繳納稅種是企業所得稅,Y公司所得稅稅款額在三年間持續降低,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出臺的各種稅收優惠政策抵減,二是營業利潤降低導致的當期所得稅費用發生額較低。此外,應重點關注環境保護稅,我國環境保護稅自2018年開征,Y公司的環境保護稅額雖占比不多,但有略微的增長趨勢,因Y公司業務內容涉及相關環保規定,應當注意相關稅負繳納。綜合上述分析,Y公司雖然總體稅負率不高,但排除疫情和貿易環境的影響,其增值稅稅負率仍存在偏高問題,整體稅負結構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3.2?稅收籌劃存在問題
3.2.1?整體稅負率偏高
對比行業平均水平可知,農副食品加工行業2021年的增值稅平均稅負率為3.5%,意味著Y公司的增值稅稅負率高于行業預警線。食品制造業的行業所得稅稅負率為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公司2021年所得稅稅額為負數,但其2019年所得稅稅負率為1.92%,超過了行業預警線,即在環境穩定的情況下,該公司的所得稅稅負率仍存在偏高的問題。總體來看,Y公司的稅負率偏高,稅負結構存在一定的調整空間。
3.2.2?利息抵稅效果有限
資本結構會影響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債務融資產生的利息可作為企業所得稅的抵減項目,具有一定的抵稅效應。Y公司的債務和權益兩種融資方式占比相當,負債占比為56.23%,權益比率為43.77%。這與行業平均48.98%相似,說明行業內企業采用負債渠道獲得融資占比平均相當。以行業內發展較好的國投中魯進行對比,國投中魯負債融資占比65.23%,權益融資占比43.77%,相較來說Y公司在考慮風險控制的前提下,可合理利用財務杠桿效應的抵稅效應來進一步進行稅務籌劃。
3.2.3?稅務籌劃角度單一
Y公司主要是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對所得稅和增值稅進行籌劃安排,著眼于某個稅種或某個時間段,缺乏多角度、多環節針對性的稅務籌劃,稅務籌劃方式相對單一。從長遠發展角度來說,應當注重戰略性的稅收籌劃方案設計,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考慮,除稅收優惠政策外,還要考慮會計方法的選擇,結合不同稅種的稅負彈性,使得稅務籌劃貫穿企業的全過程,而不僅是單維的籌劃。
3.3?稅收籌劃目標
3.3.1?減輕稅收負擔
企業經營目標之一就是利潤最大化,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降低成本是企業提高利潤的重要途徑。稅負作為企業成本的一大構成,具有可操控性,也是減稅降費政策的重點。因稅收政策的不同,企業在計算稅款繳納額時,可以合理利用政策規定的差異,借助稅收籌劃手段,降低稅負水平,進而降低稅負成本。
3.3.2?防范稅務風險
稅務籌劃的前提是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賬務數據要清晰真實,不漏稅或偷稅,能夠做到及時申報稅款,避免受到稅務機關的懲罰,使企業自身稅收處于低風險或者零風險的目標。通過稅收籌劃,提高企業的稅后收益,更進一步保障了企業稅務處于安全水平。
3.3.3?增加資金時間價值
貨幣資金作為企業的生命之源,其價值受到時間的影響。將資金時間理念融入稅收籌劃中,即通過合理恰當的稅收籌劃手段延遲企業的繳納稅款時間,則相當于多了一筆可使用時間較長的資金,企業可利用這筆資金進一步提升收益。如我國的留底退稅制度正是基于這一理念,考慮到企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資金周轉出現問題,為保障企業正常經營,將其應獲得的退款提前歸還。
3.4?稅收籌劃措施
3.4.1?固定資產折舊稅收籌劃
由表3可知,Y公司2021年的固定資產折舊占比中,專用設備占比最高為48.87%。由于貨幣時間價值的特性,固定資產折舊又具有抵稅效應,在前期抵扣取得稅收減免效應相較于后期較好。固定資產折舊受到資產原值、折舊年限、折舊方法和殘值的影響,Y公司的固定資產均采用年限平均法進行折舊,考慮到該公司2021年度為進行規模擴張投資了大量固定資產,因而考慮選擇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進行稅收籌劃。
以占比較高的專用設備為例,為計算方便,文章假定專用設備賬面價值為7.7億元,折舊年限為5年,殘值率為0,資本成本率為10%,比較年限平均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的結果。
在既定的假設條件下,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時,固定資產產生的抵稅效應更好,其帶來的現金流現值936.69百萬元大于年限平均法下的現值875.65百萬元。即雙倍余額遞減法可以較快地收回投資,利于釋放企業現金流,助力企業的再生產經營。對Y企業而言,需要在實踐中具體結合每項資產的消耗模式,合理確定其折舊方法。
3.4.2?研發費用稅收籌劃
Y公司為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效期自2020?年至2022年期間,適用于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財稅〔2018〕99號規定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優惠政策執行期限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
由表5可知,Y公司三年間的研發支出金額穩步上升,但占營業收入總體比例仍然不高。由具體明細來看,其直接投入增長最為明顯,而職工薪酬、折舊與攤銷等的投入則增幅不定。以2021年為例,在75%加計扣除下產生的稅收優惠是504.48萬元。由于Y公司的研發投入較低,如果Y公司后期加大研發投入,充分利用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進行稅收籌劃,帶來的稅收籌劃效益可進一步提升。
3.4.3?其他稅收籌劃方法
從增值稅角度。Y公司的主營業務為乳品和烘焙,其主要收入來源是銷售產品,其增值額主要通過實物流轉形成。主要涉及采購、生產、運輸和銷售四個環節,針對其中的計稅產品,可以分別從采購對象、銷售折扣、固定資產處置、設備租賃等角度,結合稅收確認時點、不同對象稅收政策等進行稅收籌劃。
從所得稅角度。由于Y公司屬于高新技術認定企業,也屬于中小微企業,應充分把握普適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如中小微企業減按20%繳納所得稅、留抵退稅政策等。
從日常經營角度,應著重從固定資產折舊、研發費用處理、員工個人所得稅等影響所得稅的主要因素進行稅收籌劃。
3.5?稅收籌劃保障
稅收籌劃作為企業運營管理的一部分,其直接涉及企業的資金流量,因而在進行稅收籌劃時,要注意風險管控,避免因對相關政策理解不到位、財稅基礎不扎實、錯誤選擇稅收政策等給企業經營帶來風險。具體來看,第一,熟悉國家稅務政策。遵循合理合法原則,準確把握稅收政策的內容和本質,避免帶來風險損失。第二,提高財稅管理水平。稅收籌劃存在的前提是稅收政策的差異和會計計量方法的選擇空間,扎實的財務基礎是進行稅務籌劃的根本保障。第三,加強內部控制。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證企業各個環節的會計信息真實有效,促進部門協調,降低稅務籌劃風險。
4?結論
稅收籌劃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核心功能,能夠直接弱化稅負對利潤的削減作用,實現降本增績的目標。文章選取食品制造業的Y公司近三年的財務和涉稅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對比行業平均水平和行業領頭企業水平,發現Y公司的稅收籌劃活動存在稅負水平相對偏高、利息抵稅效果不佳、稅收籌劃角度單一等問題;從固定資產折舊、研發投入費用等角度進行稅收籌劃方案比較,并由此提出稅收籌劃方法建議。文章研究啟示企業要具有長遠的眼光,關注長期利益和發展,從企業整體的視角進行籌劃,豐富稅收籌劃手段,實現為企業降本增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閆坤,于樹一.開啟減稅降費的新時代:以降“稅感”拓展政策空間[J].稅務研究,2018(3):3-9.
[2]王喬,徐佳佳.增值稅改革對制造業稅負的影響研究——基于投入產出法[J].稅務研究,2020(12):5-13.
[3]付春.基于稅收籌劃視角的出口加工貿易方式抉擇[J].會計之友,2022(11):89-95.
[4]蔡昌.新時代稅收籌劃方法論:普適方法與操作技術[J].財會月刊,2021(7):116-122.
[5]黃黎明.稅收籌劃理論的最新發展——有效稅收籌劃理論[J].涉外稅務,2004(2):69-72.
[6]李德剛,高凌江.新時代減稅降費的路徑優化[J].稅務研究,2020(4):27-30.
[7]李為人,蔡昌.行為經濟學視域下稅收籌劃方案評價優化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9(6):33-42.
[8]戴鑫.M印刷包裝公司稅收籌劃改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21.
[9]王寧.X房地產公司稅收籌劃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1.
[10]王佳寧.ZJ建筑公司納稅籌劃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學,2021.
[11]李文博.高新技術企業稅收籌劃研究[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21.
[12]張羽瑤,張博.食品制造企業稅收籌劃應用——以S食品公司為例[J].財務與會計,2021(3):62-64.
[13]張君.促銷業務稅收籌劃方案設計及效果分析——以銀座股份為例[J].財會通訊,2020(14):148-151.
[14]王玉娟.現金凈流量視角下采購價格的稅收籌劃[J].財務與會計,2019(18):68-70.
[作者簡介]蔡晶霞(1998—),女,漢族,山西臨汾人,研究方向:企業經濟;姜思宇(1998—),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研究方向:企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