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鈺
初中時常年居于年級第一的我,卻因為數學在中考的考場上意外失利,于是以一種失敗者的心態走進了一所普通高中的“理科實驗班”,開始了那段與數學的“愛恨情仇”。
我記得特別清晰,高一的第一次數學考試我取得了年級第一的好成績,而一直以來驕傲又優秀的我本就覺得進了普通高中是絕對的降維打擊,這下更加自然地認為學好高中數學并不是件多難的事。
但慢慢地,我發現我的數學學習變得吃力起來。數學老師的上課節奏飛快,我卻只能勉強聽懂;數學作業能做,但有一半都是空著的。我的前桌就學得輕輕松松,而我抓破腦袋也沒能想出當天數學作業的答案。說實話,我有點急,也有點慌,就這樣開始了跟數學的“對抗”。
我去書店挑了一套題和相關教材解讀,周末寫完作業后,我就獨自惡補起來。一開始我并沒有在方法上下夠功夫,以為當下的我只要做足夠多的題就可以快速得到提升。可事實證明,并不是這樣。
第二次數學考試,我的成績掉到了90多分,我想著只是發揮失常,就沒有細細復盤。沒想到,第三次數學考試的時候,成績就只有60分了。看到這倒數的成績,我徹底崩潰了,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沒做好。
數學成績排在后十名的同學被老師挨個叫去問話,我自然也沒躲過。一開場的那句“你怎么那么差?”讓我至今難忘,也確實打擊和刺痛了我。這樣的一句話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次顛覆性的否定。那天晚上,我哭了,我很困惑:為什么我都付出那么多了,做了那么多題,但還是比不上別人有一顆聰明的腦袋?誰說努力了就一定會有回報?那一刻我差點想要放棄。
我不得不承認了,我不是天賦型選手,而我的改變也就此開始。
在向一位數學“大神”請教后,我發現,我的數學學習一直缺乏復盤這個環節。其實,數學乃至其他科目的學習,都需要長期進行復盤和糾錯。改會一道題,遠比做十道新題更管用。說干就干,我在假期把所有考過的數學試卷都找出來復盤了一次,而后發現圖像平移是我每次考試都會出錯的知識點,于是我就針對這個點天天練習,最后自己總結出了一套竅門:知識點輸入—刷題—糾錯—考試檢測,環節不能漏,順序不能錯。就這樣,我在高一學年的寒假重刷了高中數學必修一和必修四對應的《5年高考3年模擬》,同時把錯題看得滾瓜爛熟。高二開學后,我到了文科班,數學科目又重新取得了年級第一的好成績,而高考前的那段日子,我的數學科目已經能考到140分甚至是滿分的成績了。
從不及格的60分到滿分150分的這段路上,我確實付出了無盡的努力。我對數學科目不敢有一刻放松,高中三年里,我做完了每一本《5年高考3年模擬》,認真對待每一份作業,周末在完成其他作業后還會把剩下的時間都留給數學科目,最終一共整理出了8個數學好題本和錯題本,按照思路歸納了我認為重要的每一類題型。記得高二學年的那個暑假,我自學圓錐曲線,從當天早上學到第二天凌晨1點,越學越來勁,絲毫不覺得累。沒想到,原來討厭的學科,竟也能被我學得如此快樂。
當我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天賦型選手,當我只能特別相信努力的意義時,我發現,這反而讓我走得更加地踏實和穩當。我想,這就是高中數學帶給我的最大財富,也是這里我能夠給大家的一點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