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惠
研學課程實踐要求學生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優化研學課程的目標、統整研學課程的內容、深化研學課程的評價。要解放學生的研學時空,賦予學生研學權利。通過研學課程實踐,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研學是一種依托自然付諸實踐的教育。學生是研學的主體,知識是研學的基礎。研學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應用知識的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打造研學課程,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研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優化學生的研學目標。秉持教育性、綜合性、安全性、體驗性等原則,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構建研學課程。一是語文學科的人文話題,二是語文學科的語文要素,三是語文學科的德育要素。
比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這一單元是“魯迅研究”專題單元,主要內容分為兩大塊。一是“寫魯迅”的文章,二是“魯迅寫”的文章。在教學中,筆者設計了“走近魯迅”的研學課程,不僅以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作為載體,而且引入了魯迅寫的其他的相關文章。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了研學課程目標:1.掌握寫人的方法,領悟寫人文章如何寫作;2.學習“理解深刻句子”的方法;3.感悟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在此目標的統攝下,用一組與魯迅先生有關的文章,從不同的視角展現魯迅先生的形象,讓學生感知魯迅的形象,了解魯迅的文學成就、性格特點以及精神境界等。
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好頂層設計,優化研學課程目標。在目標的觀照、統攝之下,教師可以進行內容設計、資源和素材配備等。
小學語文課程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包括教材中的課文內容,還包括教材課文之外的相關內容。教師要結合地方課程以及學生的具體學情,統整優化研學課程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大情境,將相關的學習內容整合起來,推動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比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祖國山河”。在教學中,筆者設計了“美麗中國行”的研學主題,讓學生從教材中或者從課后閱讀材料中選擇一篇文本進行深度研讀。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選擇一個最具有吸引力的研究對象。如有的學生選擇了“天門山”,有的學生選擇了“西湖”,有的學生選擇了“西沙群島”,還有的學生選擇了“小興安嶺”。在此基礎上,學生借助互聯網搜集相關的資料,制定自己的研學單。有的學生還搜集了相關的視頻資料。學生觀看、研究搜集的資料,然后將這些資料推送到微信朋友圈、班級微信群等展示平臺。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互動、交流。如此一來,不同學生的不同研學對象、研學內容、研學資料等呈現于同一個互動空間,從而能激發學生的頭腦思維風暴,拓展學生的認知視界,讓學生的研學從單一走向豐富、從被動轉向主動、從膚淺走向深刻。學生領略到祖國的南疆北域,欣賞到不同的美景。
統整教學內容,能讓學生的語文研學更豐富、更深刻。教師要積極統整、開發、優化學生的語文學習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注重學生的研學成果分享、共享,注重語文學習方法的遷移、應用,凸顯學生的研學思路、策略、路徑,讓學生的研學能真正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深化“研學課程”的評價,要堅持育人導向。研學課程評價的方式十分豐富,諸如口頭表達、作品展示等。研學課程的評價關注學生的研學課程學習過程、學習體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語言應用、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方面對學生評價。研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對學生的研學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認知結構的評價、思維的評價、探究力的評價等,都應該是多元化的。
研學課程的評價也應當指向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輕叩詩歌大門”的綜合實踐活動為例,筆者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放在學校的圖書館,引導學生從圖書館中尋找自己心儀的詩歌集,朗誦詩歌。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篇新詩作為小組詩歌朗誦的內容。在朗誦的時候,學生要注意朗誦的節奏、朗誦的情感,暢談朗誦的感受、體驗。基于這樣的要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研學課程評價標準:一是朗誦要做到字正腔圓,要朗誦出詩歌的節奏之美;二是創建朗誦的背景,朗誦要做到入情入境;三是借助音樂、道具、隊形等的變化,凸顯詩歌朗誦的獨特之美;四是對學生朗誦詩歌時的合作互動情況進行評價。這樣的一個評價結構、框架、體系,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閱讀、賞析、朗誦、創作。在教學中,從“教學評一體化”的原則出發,教師要充分地應用評價標準,對學生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進行評價,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效能。
評價不是為了證明、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和發展。為了豐富學生的研學課程評價,教師還可以借助現代信息科技,比如借助照片、視頻等,讓更多的評價主體參與評價。研學課程評價遵循主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過程性原則、綜合性原則以及真實性原則。教師要將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互動評價等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研學課程實踐要求學生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引導學生研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讓學生自主地、自能地、自覺地、快樂地開展研學活動。研學課程的實踐不局限于課堂,要將研學課程實踐向學生的課后學習、課外學習、課余學習進行拓展。研學課程實踐要求學生要真正地學起來、研起來、動起來,拓展視野,增長見識,深化對自然、社會、文化的認知和體驗。研學課程實踐要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素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