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梅
統編語文教材在編排體例和教學風格上都有了新的要求,例如推進大語文教學或者單元群文閱讀等。當前,習作是推進大語文教學的根本,學生無話可說和語言瑣碎都是學生習作能力欠缺的表現。葉圣陶先生窮其一生研究了基礎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學生自能學習的理念。這一理念傳承和沿襲至今,一直對廣大教師起著引導性和啟發性的作用。在常規教學中,教師需要為語文教學創造積極優良的環境,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的自主習作訓練,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被動讀到主動讀。學生一旦積累了大量的語言素材,并且有了靈活的思維,再結合一定的課堂活動的設計,就能在循環往復中提升自己的習作能力。這就是筆者引入循環日記作為學生習作能力培養載體的原由。
筆者結合教師在語文組的日常教學的聽評課記錄以及常規教學中教師的個人自我反思,發現當前語文習作教學存在一些制約學生個性化發展和語文素養提升的共性問題。
(一)思想的自能與語言的自能無法高度協調
葉圣陶先生的自能學習理念,倡導根據學生的喜好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地創設習作的環境,引導學生開展個性化的思考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從被動的寫到自主的思考的寫。學生經過被動到自能的這個過程其實就如同完成了自能寫作。在習作過程中,很多學生能夠想到自己要如何來架構寫作主題,然而一旦動筆卻無法用匹配的語言進行表達,難以寫出高質量的習作。
(二)寫作的自主意識無法與寫作的主題共鳴
在教學中,學生的習作自主意識已經形成,但是在寫作的過程中他們容易在寫作主題的外圍轉圈,無法與主題共鳴。例如,要寫與“吃水不忘挖井人”主題對應的習作——感恩,學生卻將對應的語言放在做好人好事方面,無法直擊主題,讓人感到寫作的內容冗長且缺乏內涵,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日常習作訓練中缺乏貼近生活的環境構建,且習作的個性化思維訓練不到位的結果。
上述共性問題是制約學生個性化習作能力提升的攔路虎。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教師就要從學生的自能習作教學理念入手,從寫作習慣、寫作思維和寫作環境等方面,引導學生以讀促寫,開闊視野,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循環日記的教學行為受到了自能習作教學理念的啟發:即將全班的學生分為小組內的自主循環和組與組之間的中層循環,再上升到整個班級的全部循環。換言之,就是根據學生的層次和語言認知水平,在每個小組內布置不同的習作任務,讓學生能夠開展個性化的探索。教師只需要激發、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展示,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互評和互動,進而找出并解決相應的問題。
(一)開拓學生的語言文化視野
教師從群文閱讀入手,就能不斷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他們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在閱讀互動中激活他們的閱讀思維。
案例1:教師可以以統編教材為基礎,基于群文閱讀針對某一個單元的習作要求,從網絡和其他輔助素材庫中收集豐富的閱讀文本,限定時間讓學生分組閱讀。確定閱讀文本后,學生要開展循環日記活動,日記的內容可以是學生讀后的感想。針對日記中的感想,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交流,主要交流他們寫作的興趣點以及他們發現的問題,還有他們想要表達的思想。教師針對小組之間的互動討論進行點評和引導,最后從全班學生的循環日記中選擇優秀的日記進行現場誦讀,將優秀的語言片段和主題呈現在電子白板上,供所有的學生分享學習。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知道了如何把握主題,如何用精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激發學生的習作聯想
針對學生寫作的自主意識無法與寫作的主題共鳴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沒有將習作的主題思想內化于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要在習作特色訓練方面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案例2:以小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那一刻,我長大了”的單元寫作主題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單元閱讀篇目,將親情、故鄉情兩個主題進行深度融合,通過圖片、視頻的形式,將魯迅的童年、許地山的童年、冰心的童年故事傳輸給學生,讓他們談談這些文學大家對童年的情懷和理解。學生1:他們很愛自己的故鄉,也深愛自己的家人;學生2:哪怕是他們去過的田野和聽過蟲鳴的小院子,他們都能愛得深切,記憶深刻。通過學生的發言,教師看到教學目的已經達到了,因為學生被感動了,有了自己的思考。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以日記的形式,寫一寫“童年的趣事和童年的糗事”兩個主題。四個學生組成一個循環小組,每個小組任選一個主題,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學生完成習作以后,教師將優秀習作選出來,給予一定的獎勵。經過多次的循環日記與單元話題寫作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得到發散,習作能力得到提升。
(三)開展以日記促整篇寫作的習作活動
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循環日記內容創新,指導學生開展以日記促整篇寫作的習作活動。
案例3:循環日記寫作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第一步:教師先給學生介紹什么是循環日記,告訴學生循環日記就是把同一個主題或事件在不同的時間做出的反應進行記錄,形成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第二步:學生自己選擇一個主題或事件,對這個主題或事件進行記錄,并且在以后的每個時間點都做出一些反應,然后通過一定的工具把這些反應記錄下來,形成一個循環日記;第三步:在循環日記的基礎上,學生想象一些新的情節,把這些情節加進去,在循環日記中創造新的故事情節;第四步:學生在自己的循環日記中挑選一段他們認為寫得好的內容,在小組內探討這段內容好在哪里,也可以提出不足之處和改進意見;第五步:學生在小組內集體創作一篇循環日記,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小組內互相討論,最終形成一篇優秀的循環日記。
循環日記是一種很好的為學生習作構建環境和提供思維感知的活動。筆者針對學生在習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共性問題,從學生的語言積累和主題升華等方面給出了具體的策略,達到了研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