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爾雅
寫作是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傳統寫作教學局限性大,缺乏趣味性和創造性,導致很多學生被動地模仿范文寫作文,缺乏自主思想。另一方面,在點評作文的時候,通常都是由教師操刀,學生很少會自覺地檢查自己的文章是否存在語病,是否存在邏輯性的問題。這種過分依賴教師、依賴作文書的寫作習慣,只會讓學生的寫作能力越來越弱,繼而給他們以后的語文學習埋下隱患。改革寫作教學模式,圍繞葉圣陶提出的“自能作文”思想開展循環日記活動,讓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真正地做到自主、自我服務,達到“不待教師講、不待教師改”的目的。如此一來,不但能改變學生對待寫作的態度,更能讓他們逐漸愛上寫作。
閱讀是開展循環日記活動的關鍵,它能幫助學生擺脫閉門造車帶來的尷尬,也能讓學生變得有話想說。不過,為了確保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師需要做好兩點準備。
1.設計學習小組,讓活動循序漸進
由于班級人數眾多,如果直接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循環日記活動,不但難以達到預期的練習效果,還會出現個別學生敷衍了事的情況。因此,在落實循環日記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將全體學生進行分組(比如,每組五人,優等生一人,中等生與后進生各兩人),再由組長組織組員尋找寫作素材,在此基礎上為循環日記創作打響第一槍。
2.整合素材,為活動打基礎
寫作切忌閉門造車,循環日記的創作亦是如此。因此,在開展循環日記活動之前,學生需要通過閱讀尋找創作素材。不過,以往都是教師推薦文章、課外讀物等,在自能作文思想的背景下,教師可以改變常規教學模式,動員學生自己收集圖書和文章,在閱讀的基礎上積累寫作素材。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體驗中逐步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目的。
比如,有的學生酷愛童話故事,因此在閱讀的時候選擇《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書籍,在撰寫循環日記時,主要以仿寫為基準,偶爾也會穿插讀后感,以及自己編寫童話;有的學生喜歡設計新奇的小物件,比如變廢為寶的相框、鉛筆桶等,在撰寫循環日記時,主要書寫自己定期設計了哪些有趣的手工藝品。由于循環日記是學生共同進行的,所以學生為了超越別人的作品,寫出更有趣、更豐富的內容,他必須多讀書、多收集素材。在這個過程中,他的閱讀能力、歸納意識等都可以得到強化,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外,學生的好勝心都很強,為了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間接融入競爭機制,以周為單位,評閱每個小組成員的循環日記完成情況,綜合評分,給予適當的獎勵。
如果說自能作文思想將閱讀與寫作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那么循環日記則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和表現欲。活動期間,組內成員看到他人的作文時,要么會指出其中的一些不足,要么會拍案叫絕。不論是哪一種反應,都會成為他創作的催化劑,讓他迫不及待地表現自己。
1.讓循環創作點亮個人的舞臺
自能作文思想對應葉圣陶的“教是為了不教”思想,將創作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將會獲得屬于自己的舞臺,擁有更多的觀眾。有時,哪怕是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在寫出別出心裁的文章時也會讓人眼前一亮,從而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樣一來,他們的創作積極性和自信心都會得到提升。
在學習《秋天的雨》后,A組經過商討設計了“魅力四季”的主題,然后每人負責描繪一個季節,形成系列文章,比如《冬天的雪》《春天的風》《夏日的蟬》等。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文風,而循環日記則成為他們展現個人文風的大舞臺。比如,撰寫《冬天的雪》的學生,使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撰寫《夏日的蟬》的學生,以童話為體裁進行描寫。又比如,學生在撰寫《春天的風》時,采用科普文的風格。就這樣,在一次簡單的循環日記活動中,誕生了幾篇風格完全不同、別具一格的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跟蹤調查學生的創作情況,適當地翻閱學生的作品,了解學生在參與活動時是否存在問題。另外,教師偶爾也可以參與撰寫循環日記,將自己的文章分享給學生。這樣一來,學生就會產生一種與教師比拼創作的錯覺,從而間接調動他們的挑戰欲。
2.讓循環創作武裝智慧
循環日記講究的是“輪流寫作,循環評改,互相借鑒”。其中,互相借鑒尤為主要。通過借鑒,學生可以積累習作技巧;通過借鑒,學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拓展他們的視野。因此,循環日記不只是單純地寫,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也要自主積累。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實現“自能作文”的目的,改變學生的寫作習慣。
以B組為例,學生甲在撰寫日記的時候提到了家里栽種的雞冠花,指出雞冠花就好比倒置的女裙。這樣的描寫不但讓其他組員感到驚訝,同時也引來了眾多的掌聲。緊接著,組員們紛紛將這句話記錄在日記本內,準備在以后的創作中加以運用。當然,值得學生積累的不僅僅是語言,也可以是一種思想,或是一個別出心裁的小問題。例如,學生乙在撰寫日記時提到“媽媽總說玩手機會影響我的學習,難道玩手機不會影響他們工作嗎”,負責下一輪創作的學生可以選擇在自己的文章中回答這個問題,也可以在回答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循環創作迸射出思想的火花,照耀學生前行。
既然自能作文將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那么評價環節自然也要有學生參與。在完成一輪循環日記創作后,教師可以動員各個小組之間開展互動評價活動,讓組內小循環擴展至班級大循環,讓學生的思想在班級內匯聚成一股強烈的風暴,推動他們的創作能力不斷進步。此外,通過閱讀他人文章并點評,還能鍛煉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比如,C組有一個學生在循環日記中續寫了《丑小鴨》的故事,并指出丑小鴨在變成白天鵝后回到了曾經的那個家,和鴨媽媽快樂地生活。對此,其他小組的學生在點評時便指出“白天鵝的價值非常高,如果回到從前那個家,農場主一定會將它賣掉的。既然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為什么不飛向未來,而是要回到過去的生活環境中呢”,也有的學生表示“丑小鴨可以帶著鴨媽媽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們離開農場,自由自在地生活”。當然,教師在該階段也要適當地對學生的評價進行點評。
總而言之,閱讀和寫作是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圍繞“自能作文”思想開展“循環日記”活動期間,教師還要嚴格把握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平衡。如果學生一味地寫作而不讀,整個寫作過程只能是閉門造車。相反,如果學生一味地讀書而不寫作,便會浪費寶貴的資源和創意。因此,教師要將閱讀和循環日記活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營造行之有效的“自能作文”氛圍,讓學生在趣味地讀、創意地寫中真正地感受到寫作的樂趣,并為其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