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添燕
小古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傳承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統編教材的編者充分貫徹這一精神,結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在教材中穿插不少短小的小古文,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言語品析中培養語感,提升素養。然而,不少教師未能真正領會編者的意圖,在教學中還是采用機械分析、背誦的方式,這不僅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小古文的魅力,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負擔,結果適得其反。
其實,小古文也屬于文言文的范疇,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采用文言文的教學方式,著重在“言”和“文”上下功夫。“言”,很好理解,更多是指小古文的語言、規律;而“文”一方面包括語法知識,另一方面還指文本思想、情感,等等。在小古文教學中,筆者認為應該遵循語文課程的特性,做到文言并重,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對而言,小古文不同于現代白話文,小學生學習小古文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學生學習小古文,最重要的不是逐字逐句理解小古文,而是培養他們對小古文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參照古人的學習模式,采用多種形式誦讀小古文,在讀中走進小古文,繼而感知小古文特有的節奏美與韻律美。
1.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學習小古文,首要的是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小古文中,停頓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由于古今差異,小古文中不少字詞的讀音已經發生變化,這些都需要教師做好引導,采用范讀、跟讀、小組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比如,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針對“孰為汝多知乎”一句中的“知”,不少學生都會看作“知識”的“知”,自然會讀第一聲。其實,這里的“知”是通假字,通“智”,意思是智慧,也應該讀“智”的讀音。這些通假字,則需要教師能夠在學生讀之前,幫助學生進行正音。
又如,教學《楊氏之子》,在讀文中的句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時,學生受現代語言表達影響,會將其中的“家禽”作為一個詞語進行連讀。但是,文言文中的“家禽”卻表示兩個意思,正確的讀法是“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些斷句方式,都需要教師通過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準確。
2.讀出表達,習得方法
學習小古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僅僅是第一步。要培養學生的語感,最根本的還是追求言意兼得。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從中學習文言文的表達技巧,學會遷移運用。
教學《楊氏之子》一課,針對課題“楊氏之子”,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幾遍,理解“之”的意思之后,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姓氏、性別,進行仿寫訓練,介紹自己,比如“孫氏之女”“王氏之子”,等等。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文本內容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比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中,由于來客是孔君平,姓孔,所以才這樣表達。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嘗試仿照句式進行改寫。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詞語,而且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語感。
統編教材的編者倡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且在教材中編入了課外閱讀的內容。針對小古文教學,教師也可以充分踐行這一理念,根據小古文的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圍繞主題,進行拓展閱讀,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小古文。
1.圍繞重點拓展,幫助理解
針對小古文中的一些重點語句,或者一些難以理解的句子,學生一時很難理解,教師可以借助群文閱讀策略,拓展類似語句,幫助學生化難為易,與文本對話。
比如,《囊螢夜讀》這篇小古文,其中有這樣的語句“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屬于課文的重點內容,借助一連串動詞具體寫出了車胤刻苦學習的情形。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借此拓展類似的句子,即《鑿壁偷光》中的句子“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這種拓展閱讀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句式的表達方式,而且還能引導他們在更深層次與作者、文本人物進行對話,在理解文本人物刻苦讀書的同時,也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語感。
2.圍繞表達拓展,幫助運用
統編教材借用單元要素的形式,幫助學生發展語文素養。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文本主題,采用拓展的方式,增加一些類似篇目,在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理解小古文表達之妙。
比如,教學《司馬光》這篇小古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拓展閱讀《龜兔賽跑》的古文及白話文兩種版本,重點指導學生圍繞注釋,對照白話文理解文言文的句意。
教學《囊螢夜讀》這篇小古文,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拓展閱讀《江泌映月》《孫康映雪》等小古文,學生通過對照注釋、文白對照等方式理解句意,把握小古文的表達方式。這種拓展閱讀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文言底蘊,而且還能從中培養語感,發展核心素養。
小古文字數不多,用詞卻很精準,刻畫的形象非常生動。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文本關鍵字詞等方式,從中習得文言詞匯及句式,積累語言,在加深對文本內容理解的基礎上,還能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1.聚焦字詞,體驗精準
字詞是句子的基礎。學習小古文,關鍵字詞更是理解句意、把握內容的核心。學生緊扣關鍵字詞,能在更深層次與作者進行對話,在感知小古文用詞精準的基礎上,形象理解文本人物。
比如,教學《古人談讀書》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緊扣相關的名言警句,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等進行誦讀積累,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2.關注表達,拓展語用
學以致用。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不少教師借助隨文練筆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理解文本內容。小古文在表達上與現代白話文有差別,教師同樣可以滲透語用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古人的精準表達,感知文本人物形象。
比如,《司馬光》一課的字數不多,表達卻極為精準傳神。其中,“群兒戲于庭”“眾皆棄去”是寫所有兒童,而“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光持石擊甕破之”卻是重點刻畫一兩個孩童。這種描寫方式,是按照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寫作的。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借助填空的方式“一兒登甕,一兒( )一兒( )”,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文本的表達方式。
總而言之,文言文堪稱經典,而教材中選編的小古文卻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握編者的意圖,帶領學生一起研讀小古文,走進小古文,感知小古文的魅力,在培養學生語感的同時,幫助他們傳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