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勝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采取分層作業設計方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適宜的作業內容。但是,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多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設計內容、難度相同的作業,導致基礎較好的學生認為作業過于簡單,基礎較差的學生完成作業難度較大。分層作業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即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習方法來設計分層作業,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一)書面作業
書面作業是常規作業,也是教師布置作業的慣用形式,如“抄寫”“默寫”“仿寫”,等等。分層作業的書面作業,并非傳統的作業形式,內容更豐富,具有趣味性、啟發性等功能,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可以體驗學習語文知識的快樂。
(二)口頭作業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會布置口頭作業,主要以朗誦和背誦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學生對這類作業的完成興趣不高。在新課改形式下,教師要豐富口頭作業的內容和形式,結合新穎的教學手段,設計角色扮演、口語交際、演講等口頭作業,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價值,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語言交際與運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布置這類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合理設計難度不同的口頭作業,真正發揮語言表達訓練的作用。
(三)實踐作業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側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原因是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出現了變化,不僅注重人才的理論基礎,還要求人才具有優秀的實踐能力。同時,小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初始階段,因此,教師應以學科教學為載體,以合理分層為手段,積極設計實踐作業,助力學生掌握實踐技能。
(一)以生為本,設計分層作業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作業作為學生“減負”的重要模塊,成為了學科改革的關鍵。為了改變作業內容繁重、形式單一的問題,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分層作業。小學生步入高年級后,所學知識的難度隨之增加,而受到個體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的影響,學習成績方面難免存在一定的差異,若教師仍采取傳統的作業布置形式,就無法滿足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此,教師應設計分層作業,結合學生的學情豐富作業內容,保證不同類型的學生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搭石》的教學為例,為了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分層作業。首先,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反饋,將學生劃分為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等層次,根據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難、中、易三個層次的語文作業。優等生的綜合能力較強,教師應設計開放性、綜合性的作業,如閱讀課文后結合教材插圖,提煉文章主旨,并對課文內容進行續寫或仿寫;中等生的各項能力要稍遜于優等生,教師可以從文章的關鍵詞入手,要求學生將關鍵詞拓展成句子,再拓展為一段話,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鍛煉其寫作能力;學困生的基礎較差,教師應要求學生回歸教材,從文章本身入手借助作業鞏固字詞、拼音、句子仿寫等基礎知識。接下來,教師可以借助微信等社交軟件,將設計好的作業上傳到班級微信群中,學生在課后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身能力的作業。
(二)拓展延伸,豐富作業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字詞分析、閱讀理解、寫作等內容,都可能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設計分層作業,結合教學內容對作業進行延伸,新穎的內容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此一來,學生不再將作業視為學習負擔,愿意主動去完成作業,進而在輕松的氛圍中培養學科素養。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古詩三首》的教學為例,為了解決學生“死記硬背”學習古詩的問題,教師應改變作業設計形式,豐富作業的內容。
[詩配畫]
請同學們結合課堂學習情況,任選《浪淘沙(其一)》《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三首古詩中的一首,結合詩中的情境,繪一幅畫,要求內容貼切、唯美。
[思維拓展]
請同學們將閱讀視野轉移到課外,搜集與《浪淘沙》《江南春》《書湖陰先生壁》主題相關或同作者的古詩,抄錄下來,借助網絡自主學習,在課堂中與同學分享學習經驗。
這類作業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形式也較為豐富,合理的作業內容能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擺脫文字含義的淺層學習,通過繪畫、課后延展等方式,提高古詩學習中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與傳統書面作業相比,學生對詩配畫、思維拓展等類型的作業更感興趣,課后愿意主動完成作業,實現古詩的綜合學習。
(三)寓教于樂,設計實踐作業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教師在語文作業設計中不僅要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還要融入實踐內容,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具體來說,教師在布置分層作業時,應從實踐的角度引導學生,突破傳統書面作業形式統一、答案統一的狀況,讓學生從自身學習感悟出發積極探索知識點,在實踐中鞏固知識,鍛煉動手能力。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的教學為例,由于文章的創作年代距今較遠,學生對于其中描寫的內容有一定的陌生感。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教師應在教學前為學生布置前置性實踐作業。
[口語交際]
請同學們結合實際,說一說你對春節的了解,闡述自己家鄉過年的情景。
[對比分析]
閱讀教材原文,總結文中描寫的春節習俗,結合實際進行對比,闡述不同年代春節的異同。
基于此,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應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先詢問身邊的長輩及親友,了解作者生活的年代有哪些春節風俗,據此明確作業完成的方向,結合所得信息查找具體資料。學生對春節習俗和氛圍有了深入的了解,再去閱讀文章內容,就能對兩個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節日有更清晰的認知,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對文字的分析、理解、運用能力。
總的來說,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應改變作業布置方式,通過分層作業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應遵循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圍繞教學內容布置多元化、有層次的作業,引導學生高質量地完成語文作業,避免學生出現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