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銘韞
勞動教育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工具性學科,是一門承擔著獨特育人功能和教育價值的獨立學科。有的小學生很少有勞動實踐的機會,勞動觀念比較淡薄。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和貫徹勞動教育理念,以勞動教育的活動拓展和優化語文教學內容,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養成勞動技能,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塑造優良的人格特質,促進學生深化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本文圍繞新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研究主題,著重闡述了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實踐方法。
(一)有助于學生的發展
教育的目標就是將學生培養成有能力、有素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融合,可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性格,讓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明白勞動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二)有助于良好勞動環境的營造
在語文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能完善學生的薄弱環節,將學生引入勞動學習中,使學生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
(三)符合現代化教育目標
從古至今,人與勞動的完美結合才能更好地推動國家的發展,勞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承擔著祖國未來建設的重任,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主力軍。學生若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沒有養成正確的勞動觀念,缺乏勞動能力,在未來的生活中便會有很多不便,難以擔當建設強大祖國的重任。勞動教育就是以具體、科學、操作性強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人生觀、世界觀,使得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可以自行分析和解決問題。
(一)挖掘教材內容,整合勞動資源
統編教材的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其中突出勞動主題的課文不少,比如《朱德的扁擔》《鄧小平爺爺植樹》《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都歌頌了勞動光榮的主題。對于年齡小、認知不完善的小學生來講,他們通過閱讀這些課文,認真體會文章中的感情和主題,品讀文章中的優美詞句,再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接受教師的正確指導,就可以逐漸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珍惜勞動成果。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全面的解讀,整合教材中的內容,挖掘與勞動有關的素材,創新教學方法,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來深化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印象,讓學生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步入課文情境,布局勞動教育訓練點
1.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勞動場景,引領學生感悟勞動之美。當然,有些場景對長期生活在城市的學生而言,十分陌生。教師可以嘗試在課堂中還原這些勞動場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再現的方式深化對勞動觀念的認識。在《田家四季歌》教學中,筆者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前提下,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相關農事,開展教學活動。(1)還原生活情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農事視頻,讓學生產生直觀的感受。(2)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完成課文閱讀后,筆者追問:如果你是農民,最喜歡四個季節中的哪個季節?(3)走進真實情境。在農忙時節,筆者帶領學生參加農事活動,積累一定的勞動經驗。
2.移情入境
教師引導學生比較不同作品中的勞動人物、勞動場面、勞動環境,促進學生深入領會課文的主旨、感情。筆者曾把《挑山工》《慈母情深》兩篇文章串聯起來,在學生心中刻畫出勞動者的偉大形象?!短羯焦ぁ芬晃募让鑼懥颂羯焦さ牡巧絼幼?,又描寫了挑山工的樸實語言。學生從“挑山工的一只胳膊有節奏地‘一甩一甩’”“每次轉身,扁擔換一次肩”等描寫中,可以感受到挑山工勞動的艱辛。《慈母情深》最令人震撼的則是環境描寫和外貌描寫——“七八十臺破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最里邊的一個角落”“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通過比較,學生得出同一主題可以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都能烘托勞動者的精神品質。
(三)注重方法引導,搶占勞動教育生長點
1.潛移默化重熏陶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利用作文課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讓勞動意識與習慣培養逐步內化,從而增強他們的勞動能力。如何有效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呢?一是參與家庭勞動,讓學生幫助父母做家務,感受勞動的快樂;二是參與社會勞動,如社區服務、義務植樹、小志愿者服務等,收獲豐富的勞動體驗;三是學習勞動技能,如剪紙、泥塑、養花、植樹、刺繡等。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生細心觀察,善于動手,勤于動腦,在實踐中強化了認知,積累了勞動經驗。
2.多種角度勤觀察
勞動教育與習作教學巧妙融合,可以鍛煉學生的習作能力。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發現,學會提問,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比如,在包湯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某個人包湯圓的一系列動作、面部表情、眼神等。勞動實踐結束后,學生把所看所思在任務單上記錄下來。有了第一手材料,他們便能得心應手地完成細節描寫。這種體驗、積累、交流、運用的學習方式,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鍛煉了習作能力。
(四)注重課外延伸,瞄準勞動教育拓展點
教師應該把勞動教育的觸角延伸到課外,與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去年春天,筆者帶領本班學生創設了以“播種希望,收獲快樂”為主題的校園勞動實踐系列課程,讓學生自主管理植物,關注植物的變化,體驗勞動的樂趣。
我們開辟了學校東面的一小片空地,這片小小的空地也并未辜負我們,從最初的一片荒蕪到第一棵黃瓜苗破土而出,從第一朵黃瓜花的綻放,再到滿園的累累碩果,學生收獲了勞動成果,制成了一道道美味佳肴。學生將勞動的經歷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鍛煉了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無論從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學習內容,還是從小學學校的整體建設來看,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勞動教育都有著諸多的優勢。面對當前小學語文勞動教育的相關問題,教師應當不斷探索兩者有機融合的路徑和方法,著力于立足新時代的教育大環境和大背景,構建科學有效的語文勞動教育融合教學模式,有效達成“立德樹人”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