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嘉玲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同時也是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它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且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為活躍,教師只有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并將其在作文教學中激發出來,學生才能寫出具有新意的文章。
不動筆墨不讀書。統編教材注重語用訓練。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引導他們關注文中的批注,繼而學會自行批注,以便能夠實現從閱讀內容理解向習作表達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批注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進行精讀剖析,幫助他們養成批注的習慣,鍛煉習作表達能力。
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圍繞“從收到這封電報起……示意秘書將電文稿放在上面”這一選段,教師可以先進行示范批注,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掌握寫作細節,理解文本情感。教師可以具體批注“從動作細節描寫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毛主席內心失去愛子的那種悲痛心情”,鼓勵學生依葫蘆畫瓢,圍繞動作、心理乃至語言等描寫進行批注。借助教師的示范,學生能夠很快掌握批注的技巧,繼而自己進行批注。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圍繞批注進行總結分析,從中梳理出作者的寫作目的——借助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表達毛主席內心的那份真切悲痛。
又如,教學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思路進行分析——這篇文章采用了順序、插敘以及倒敘的寫作手法,對父親被捕前為了革命渾然忘我的精神、被捕時從容不迫的勇敢精神、被捕后視死如歸的精神,表達了敬佩之情,并以回憶錄的形式表達了對父親的思念,歌頌了父親對革命事業的獻身精神。整篇文章按照事件發展的順序一一鋪開,很有條理性,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借助批注,理解課文的表達技巧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遷移訓練,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采用片段訓練策略,讓學生進行隨文練筆訓練,鞏固課堂所學;如果時間不允許,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文本中的表達技巧運用到單元習作訓練之中。教師需要注意,任何一項習作技巧訓練,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都需要指導學生經歷從模仿到創作,從創作到修改這一反復過程。在之后的習作訓練中,乃至習作批改中,教師還要借助批注,引導學生將文本學習重點、語文要素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提升習作表達水平。
相對而言,講讀課文,略讀課文,乃至習作例文,中間有很多批注,必然也會涉及很多知識點,但是這些批注大多是零碎的,學生雖然也能掌握其中的重點,卻無法形成系統,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在總結該單元的學習內容時,教師需要借助批注幫助學生進行梳理、歸納,落實單元要素學習目標,鍛煉他們的習作表達能力。
比如,教學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其中的單元習作話題為“形形色色的人”。習作訓練要求學生運用本單元所學的描寫人的具體方法,展現人的特點,能夠反映人物的內心真實世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借助批注的方式,將該單元中所學的寫作技巧與方法進行遷移運用,繼而內化為自己的習作表達能力。具體來說,學生可以先制作表格,借助小組合作形式,梳理該單元中的批注,并且通過分類提取有用信息,繼而匯總該單元的習作訓練重點。
心理描寫是人物內心的活動再現,是無聲的語言。人物內心世界里有喜、怒、哀、樂、憂傷、猶豫、嫉妒、向往等復雜的感情。在寫人的文章中,恰當地描寫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思想。
如《窮人》一文中“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5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這段心理描寫寫出了桑娜抱回兩個孤兒以后,緊張、擔憂,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體現了她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崇高品格。以此課的心理刻畫教學為例,筆者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引導學生喚醒自己的生活記憶,回憶教師將要發試卷時自己緊張不安的心理活動;回憶自己闖禍后徘徊于家門之外不敢敲門的內心忐忑;回憶自己著急等人時的內心獨白。學生在模仿中積累心理刻畫的方法,漸漸的,學生在刻畫人物形象的文字里,有了細致的心理刻畫,個性的人物形象變得鮮活起來。比如,一個學生寫道——我發現楊老師有個最大的特點,每當她在講課時提出的問題,班里的同學都沒人舉手回答的時候,她總是把嘴巴張得很大,兩只手在胸前交叉,一副哭笑不得的神情,“我的天哪!連這樣的問題都不會……”另一個學生在習作中寫出了楊老師的一連串動作,表現楊老師的驚訝和失望。
小學語文教材中,寫人的文章約占一半。如《將相和》,作者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的事件,塑造了一個有勇有謀、臨危不懼、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作者通過談《水滸傳》、笑談碰壁、救護車夫、關心女傭這幾件事,表現了魯迅對待學習嚴肅認真的態度和痛恨舊社會、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在學生的習作中,人的外貌往往千人一面:“黑黑的眉毛,高高的鼻梁,水汪汪的大眼睛,笑起來兩個小酒窩。”這樣的外貌描寫,不管男女老少,不分職業年齡,都是這樣的“臉譜”,讀起來令人乏味。人的外貌看似大同小異,實則差之萬里。“此人”不同于“彼人”,往往體現在某一個或幾個主要的特征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外貌描寫,看似寫得面面俱到,實際平均用力,貪多求全,反而掩蓋了人物鮮明的特點。因此,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人的外貌時,一定要善于刻畫細節,將人物寫活。
此外,在統編版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中,安排了不少句式仿寫以及專題小練筆。以閱讀為中心的體系顯然是不全面的,實現閱讀與表達的均衡發展,改變多年來語文教學實踐中重閱讀輕習作的狀況勢在必行。基于此,在教學時,筆者會關注能夠提供給學生練筆的機會和素材,讓學生在隨文練筆中發現習作的樂趣,寫出趣味橫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