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然 韓立新
【摘要】舊聞的激活需要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介質,雖然這種激活是在現實意義上的,但它依然帶著舊聞的背景而來。這些特性表明,圖像是弘揚觀念和傳承文化的媒介,即使在新聞傳播中,它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相對于單純闡述歷史的內容,現實與歷史相關聯的內容顯然會加強用戶對于新聞的感知,并觸發積極的情感態度,留下深刻的情感記憶。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關注舊聞,還需要將舊聞通過再利用、再創作重新展現給世人,實現舊聞的“再新聞化”,進而在新時代凸顯出這些寶貴資源的價值。
【關鍵詞】舊聞;新聞;現實
“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新聞是紅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新聞是新近發生的變動的事實,那么作為歷史資料的紅色新聞如何在新的時間獲得運用和傳播呢?這就要在理論和策略上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什么因素讓舊聞得以在新時間再次傳播呢?
一、問題的提出
2022年9月16日上午8點30分,第九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舉行。此次韓方向中方交接88位志愿軍烈士遺骸及837件相關遺物。“志愿軍烈士遺骸歸國”這一新聞在各大媒體平臺上都引發了熱烈討論,網友們紛紛在評論區留言“致敬最可愛的人”“歡迎烈士回家”等,字里行間充滿著對志愿軍烈士的敬仰之情。在這一新聞的傳播過程中,關于抗美援朝的舊聞糅合其間,舊聞在新聞的傳播過程中再次傳播,人們的注意力從新聞延展到舊聞。那么,舊聞是借助新聞獲得再次傳播的嗎?新聞的傳播會引發舊聞的再次傳播嗎?新聞與舊聞有內在的關系嗎?還有哪些因素會引發舊聞的再次傳播?
國內外新聞研究者和從業者大都強調了新聞的時新性。學者楊琴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認識,她認為,新聞不是時間的一種形式,相反,時間卻實實在在是新聞的一種表現。所以,新聞所具有的時間性也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1]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有這樣一種作用:“使什么東西過時或者說它取代什么東西?它使什么過時的東西得到再現?”[2]楊琴和麥克盧漢的觀點對理解新聞時新性提供了不同的觀察視角。馬克思關于現實歷史的論述[3],使我們認識到新聞的時新性并不僅僅是由時間因素決定的,現實性及“不在場”的未來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4]。由是,本文提出這樣的問題,即舊聞再次傳播的可能性寓于現實性之中。這里的傳播不是指個人或組織有意識有計劃地把它發表在媒介上的行為,而是指較大范圍內的傳播主體不約而同去言說它的現象,就像突發新聞在社會上所產生的傳播一樣。媒介及實物陳列的易獲得性和儀式是再次傳播的中介物,受者已有的相關記憶反映了舊聞與現實性的某種聯系。1957年,毛澤東在《同新聞出版界代表的談話》中指出:“對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新聞的快慢問題也是這樣。有的消息,我們就不是快登慢登的問題,而是干脆不登。”[5]這一思想被概括為六個字,即:“新聞、舊聞、不聞。”[6]這里的舊聞,是指大眾媒體延期報道的意思。“舊聞,是指有些情況如果一旦發生,還無法對其社會后果、社會效應準確地作出價值判斷,或該事件還處在發展中,如果傳播出信息,有可能引發更大的社會騷動,那么,就不要及時報道,要把它壓后處理,等事件相對平息,對其有了正確認識,再加以報道。”[7]這里說的舊聞不是指過去發生的新聞以及媒體對過去發生新聞的報道,而是對舊聞特性的運用,從另一個角度闡釋了現實性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回顧已有的研究文獻發現,對舊聞的研究還存在著不少需要討論的地方,這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對舊聞概念上還存在有多種理解的現象。二是新聞與舊聞是直接發生關系還是通過實踐發生關系?三是舊聞的現實意義問題。總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舊聞,對舊聞是不是新聞業創造的人類新資源作出判斷。
二、研究方法
為了研究舊聞是否會在新的時間再度傳播,舊聞再次傳播的可能性是否寓于現實性之中,本文提出了“長久傳播”這一概念。長久傳播是指特定的信息、觀念在傳播時間上的長久,這個長久,一般表現為跨代傳播,即舊聞在一個新的時期的傳播。本研究以服務紅色基因傳承為目的,以紅色新聞為研究對象,以作為紅色新聞承載物的文物——紅色新聞文物為觀察點,通過對紅色新聞文物——紅色基因傳承的物質化載體的實驗設計來研究這一問題。
(一)紅色新聞文物圖畫作品創作體驗
本研究設計的實驗流程如下:
成立3人研究小組,描述創作體驗,觀察舊聞再次傳播的可能性是否寓于現實性之中這一問題。
研究小組以紅色新聞文物為對象,以“人民就是江山”為主題,以戰爭年代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支持為故事內容,采用國畫形式,設計制作出5幅作品:《手推車》《竹籃》《小膠鞋》《竹簍》《搪瓷碗》。
在圖像設計上,本系列作品從文物、場景、顏色、標語和文本五個維度構建起了圖像框架。在創作對象選擇上,本研究優先選取了有故事背景且樸素平凡的新聞文物。在場景上,每幅作品都以水墨風格的群山作為背景,并增加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花草進行點綴,凸顯“江山之基”這一主題,如在《竹籃》這幅作品中,因故事背景發生在海南省文昌縣,因此選取了海南省的省花“三角梅”作為視覺符號。在顏色上,每幅作品都選取了和卷軸顏色貼近的淺褐色作為背景,以增加歷史感;標題和標語則選取了鮮艷的紅色,用意為表現“紅色基因”。在文本上,每幅作品都配以文字描述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并附上了文獻來源。設計的五種圖像框架包括特定的意象符號、顏色象征、情景語境、標語隱喻等,是相互聯系的。
通過創作這一系列作品,我們認識到,舊聞中有著豐富的資源,在當下需要利用好這些資源。此外,舊聞和現實仍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舊聞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往往是因為現實中新聞的出現。也就是說,舊聞再次傳播的可能性寓于現實性之中。
因此,我們不僅需要關注舊聞,還需要將舊聞通過再利用、再創作重新展現給世人,實現舊聞的“再新聞化”,進而在新時代凸顯出這些寶貴資源的價值。此外,在熱點頻出的當下,舊聞若想仍然引起受眾的注意,應重視歷史和現實的關聯性,并在再創作中加入具有創新性、藝術性的元素,將舊聞講出“新意”,引發受眾更深的想象,喚起受眾的審美體驗。
(二)用對比實驗測量傳播效果
周勇等人在郭慶光的研究基礎上,依照傳播效果發生的邏輯順序將傳播效果分成三個層面:認知層面、心理態度層面和行動層面。[8]傳播視角的差異,會導致用戶信息理解的差異,并使用戶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用戶對信息的認知。基于此,本實驗主要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1)與單純闡述歷史的內容相比,將歷史與現實相關聯的內容是否更能夠促進受眾認知效果的深化?
(2)與單純闡述歷史的內容相比,將歷史與現實相關聯的內容是否更容易使受眾產生積極的情感投向?
(3)與單純闡述歷史的內容相比,將歷史與現實相關聯的內容是否可以促進受眾行為的改變?
基于上述問題,我們以朝鮮婦女和小膠鞋的故事作為樣本,分別制作了兩個短視頻,其中一個視頻以膠鞋的圖片和其歷史資料為主,并附上數據來源,讓受眾清晰地意識到這是一個舊聞。另一個視頻則由“朝鮮志愿軍遺骸回國”這一新聞展開,從該新聞中一個有關鞋子的細節,轉引到小膠鞋的圖及故事。即一個視頻的內容是歷史,另一個視頻的內容則是歷史和現實的關聯。視頻剪輯完成后,我們以某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兩個班的同學為實驗對象,進行了測驗。為不讓實驗意圖影響實驗效果,本次實驗采取自愿參與、填寫不記名的原則,讓兩個班級分別觀看上述兩個短視頻,并讓他們以“鞋”為題,撰寫200字左右的感想,之后當場收取材料。
兩個班的同學共78人,其中1班38人,觀看歷史視角的視頻,共回收有效問卷17份;2班40人,觀看現實與歷史關聯的視頻,共回收有效樣本20份。我們繪制了兩個視頻的關鍵詞云圖,對兩張關鍵詞云圖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如下異同:在相同點方面,“中國”“抗美援朝”等主題詞的出現頻率均較高。在不同點方面,在單純闡述歷史視頻的高頻詞中,出現了“勝利”“戰爭”“志愿軍”等客觀的、闡述實際情況的詞匯;而與現實相關聯視頻的高頻詞中,則出現了“英雄”“精神”“敬意”等主觀的、帶有正向情感的詞匯。此外,有關單純闡述歷史的視頻反饋中,有部分同學表示“雖然看完很感動,但容易遺忘”。基于此,從認知效果來看,比起單純闡述歷史的視頻,現實與歷史相關聯視頻的受眾所產生的認知會更加深刻。
人們總是在記憶中保留情緒喚起度高的事物,情緒喚起度不高的事物則容易被遺忘。而話語本身是藏匿情感的最佳工具。從心理態度來看,本研究在分析過程中,參考了姜婷婷等學者所劃分的3種情感類型:積極情緒、中性情緒、消極情緒,對視頻評論文本進行分析。[9]通過對兩個視頻評論文本的情感分析,我們發現受眾所流露出的情感極性分布并不相同。其中,歷史視頻評論文本中,積極情緒占比34.7%,中性情緒占比53.5%,消極情緒占比11.8%,總體呈現為中性偏正面的情緒,情緒喚起度不高;而在現實與歷史結合視頻的評論文本中,積極情緒占比70%,中性情緒占比25%,消極情緒占比5%,總體呈現為積極情緒,情緒喚起度高。情緒與記憶顯著相關,承載著強烈情緒的事件,無論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都會被牢牢記住。[10]兩個視頻相比,與現實產生關聯的視頻明顯更能觸動受眾,讓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投向,進而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
從受眾行為來看,本實驗尚未得出具有顯著意義的結論。因此,本研究將對參與實驗的同學進行后續跟蹤,如探究他們在實驗后是否更加關注抗美援朝相關新聞、是否更積極參與愛國主義相關活動等,以進一步驗證假設。
綜上所述,本研究得出初步結論:相對于單純闡述歷史的內容,現實與歷史相關聯的內容顯然會加強用戶對于新聞的感知,并觸發積極的情感態度,留下深刻的情感記憶。
三、研究發現與討論
(一)現實是舊聞再度傳播的物質基礎
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舊聞都會再度傳播,只有當舊聞獲得特定現實性的時候,它才會再度傳播。可以說,是現實性“喚醒”了舊聞。“在價值論層面,現實概念始終依附于人的‘類力量的完成這個價值概念,意味著人的自我實現。在本體論層面,現實指個人的感性活動以及通過這種活動創造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在認識論層面,現實是為了具體地認識社會歷史總體,在思維的行程中再現的具體的總體。”[11]舊聞作為人類認識的產物,當它所認識和反映的對象與人的感性活動以及通過這種感性活動創造的各種社會關系產生某種聯系時,當它所認識和反映的對象與人的自然實現產生某種聯系時,當它所認識和反映的對象與認識社會歷史總體產生某種聯系時,這種舊聞就獲得了現實性。
新聞是對現實中有新聞價值事件的認識的反映,但現實總包含著它自身的演變過程,因而具有歷史性。舊聞即是對這種演變過程的認識和反映,即是這種歷史性在認識上的反映。因而,當新聞發生的時候,與之相關的歷史及對這種歷史的認識,包括舊聞,都可能會獲得再度傳播。從歷史唯物主義眼光看,是實踐,是創造現實的實踐,將舊聞與新聞聯系起來,這種聯系表現為新聞具有歷史性,舊聞具有現實性。其本質是新聞認識和反映的是現實,舊聞認識和反映的是現實的歷史性,即其演變的歷史過程。不是從某種觀念出發,而是從實現及其創造的現實出發,才不難發現舊聞與新聞的聯系。“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12]從這個意義上講,舊聞及其反映的對象也應成為媒體報道和內容選擇的一個重要對象,舊聞及其反映的對象也是重要的新聞資源。對于新聞傳播實踐而言,建立一個舊聞檢索平臺,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二)“再新聞化”是舊聞實現再傳播的認識條件
新聞傳播實踐表明,舊聞具有了現實性,但并不意味著它會再度傳播,因為每天發生的新聞,都會在認識和反映對象層面賦予特定舊聞以現實性,但并不是新聞都會激活舊聞。研究發現,有三個因素影響舊聞的再度傳播:一是舊聞的可獲得性;二是事實演變過程的復雜性;三是實踐主體追求目標的當前性。這三個因素概括而言,就是認識能力局限性和目標當前性的影響。實踐主體追求目標的當前性,使其認識和反映的情況多是當前性的,利益的當前性加劇了這一傾向。對事物演變過程認識的艱難,使對事物性質的追求變得成本高昂。舊聞,只有那些實踐主體所經歷的舊聞,才會為現實性喚醒。那些發生在他們體驗和經歷范圍之外的舊聞,則常常淹沒在人們的當前性運作中。這時,如果舊聞和新聞產生的現實性聯系被揭示出來,并被通過一定的渠道傳播出來,舊聞就會“再新聞化”。“再新聞化”是發揮認識主觀能動性的結果,是舊聞實現再傳播的認識條件。
大眾媒體應重視歷史和現實的內在聯系,在新聞報道中揭示這種聯系,在揭示這種聯系中認識舊聞與新聞的聯系。這樣做,就不僅僅是當前性的運作,而是對事物演變規律的認識,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現實觀。在上面的實驗中,當“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這一社會實踐成為新聞學意義上的“新聞”,“背著孩子的朝鮮婦女”這一舊聞便具有了“現實性”。但其現實性并不會直接使其再新聞化,只有通過實踐主體和認識主體的實踐和認識活動,它才會“再新聞化”。新聞和舊聞都是人類的認識活動,它們之間的聯系與轉化需要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實現。
江山之基項目中的各項作品,它們的源頭雖然已經成為歷史或過去,但是通過作品的再創作,仍能發出新的光芒,對傳承紅色基因的強調以及創作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都是必要條件。舊聞的“再新聞化”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對其現實性的認識。舊聞是新聞業積累的寶貴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學術價值。
(三)圖像框架可以喚起受眾的審美體驗
本研究所進行的實驗是將與舊聞相關的文物制作成畫幅、視頻等視覺文本的方式來表現舊聞。實驗發現,觀看畫幅和視頻的被試者產生了明顯的審美體驗。“審美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審美活動不僅以情感驅動為心理起點,也以情感升華為最后歸宿。”[13]審美體驗與情感體驗的發生,表明在傳播中使用視覺文本表現舊聞與新聞的現實聯系的復雜性。
一方面,圖像能夠將復雜的問題簡化成視覺框架,憑借著自身特有的“在場”方式,具有涵泳高情的敘事功能[14],在傳播過程中提供審美體驗。審美體驗的出現,表明傳播效果的增強,表明通常藝術作品才有的感染力在新聞作品中出現。“審美愉悅是由美的形式引發的個體對藝術作品或者自然之美的一種情緒性回應。”[15]這種情緒性回應,與理解事實所要求的理智,有時相互促進,有時相互抵牾,增加了傳播的復雜性。同時,“在審美想象中,情感猶如‘酵母,將審美感知和審美聯想中提供的審美經驗通過‘化學作用,創造出一個帶著審美主體強烈感情色彩的新的形象”[16],藝術因素進入了新聞事實的傳播過程中。
類似于文字語言對應的話語框架,視覺文本也應當有相應功能的圖像框架。在媒介探索上,本研究從圖像入手,以圖像框架作為載體,通過向受眾直觀地傳遞作品意義,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受眾,并將其熔鑄在受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最終讓這些舊聞在時間單位上實現更為長久的傳播。
另一方面,圖像具有多義性和自證性。圖像的多義性來源于圖像自身對場景的表現,場景包含多種信息,觀看者可以從多個視角觀察和解釋。圖像的自證性是指圖像對觀看者的觀點有證明的效用,表現為視覺文本的“命題的論證功能——呈現觀點主張及其推理過程”[17]。這種圖像的自證性,并不是科學的論證,而是觀看者自足的一種論證,它既會佐證正確的解釋,也會佐證錯誤的解釋。當審美愉悅體驗[18]與圖像的多義性、自證性在傳播過程中相交錯時,可能產生執念,也可能強化或改變觀看者的觀念,具象的圖像與抽象的觀念便建立起相對穩定的聯系。
總之,舊聞的激活需要一定的條件和一定的介質,雖然這種激活是在現實意義上的,但它依然帶著舊聞的背景而來。這些特性表明,圖像是弘揚觀念和傳承文化的媒介,即使在新聞傳播中,它也能起到這樣的作用。“真正的創新是以實踐為橋梁,一端連著歷史,一端連著未來。在大歷史觀下討論創新,應該立足現實去思考,回看歷史去引申,面向未來去發展”[19]。舊聞與新聞之間的聯系,不是觀念的聯系,而是實踐意義上的聯系,這種建立在現實及創造現實的實踐基礎上的聯系,是新聞學理論創新的真正源泉。
[本文為河北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太行山地區紅色新聞文獻調研”(項目編號YJGZD23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琴.激流中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守望:史態類新聞勃興現象透視[J].當代文壇,2007(5):164-166.
[2]林文剛.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5.
[3]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4]賀來.馬克思哲學與現代哲學變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22-23.
[5]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193.
[6]丁柏銓,丁和根,董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248.
[7]韓運榮,喻國明.典論學:原理、方法與運用:第2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91.
[8]周勇,倪樂融,李瀟瀟.“沉浸式新聞”傳播效果的實證研究:基于信息認知、情感感知與態度意向的實驗[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5):31-36.
[9]姜婷婷,賀虹虹,張正楠.搜索任務復雜度對用戶情感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6(4):74-82.
[10]喬瓦尼·弗契多.情緒是什么[M].黃玨蘋,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49.
[11]韓志偉,馬淑琴.論馬克思的“現實”概念[J].理論探討,2021(1):54-60.
[12]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13]徐良.情感體驗:審美實踐的驅動力[J].中國美學,2017(2):257-268.
[14]李吉品,包崇慶.文化視域下圖像敘事的美學省思[J].文藝爭鳴,2022(1):100-106.
[15]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16]曾繁仁.審美體驗:形象與情感的交織[M]//美育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7]Blairand J.A,“Thepossibilityand actuality of visual arguments,”Argumentation and Advocacy,33(1),1996,pp.23-39.
[18]Thomas Armstrong andBrian Detweiler-Bedell,“Beauty as an emotion:The exhilarating prospect of mastering a challenging world,”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2(4),2008,pp.305–329.
[19]馬正立.大歷史觀下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創新之維[J].思想教育研究,2016(9):44-48.
作者簡介:王逸然,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21級碩士生(保定 071002);韓立新,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保定 071002)。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