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超 左海英 張藤
【摘要】結直腸息肉(Colorectal polyps)是結直腸癌的初始形成和演變階段,而腺瘤型結直腸息肉被公認是典型的大腸癌癌前病變。目前其發生發展的病因仍不明確,內鏡下診斷和切除仍是其主要的診療手段。易復發,難預防是當前的主要問題。本文簡述了中醫藥對腸息肉病因病機的認識及臨床治療現況,以期對相關臨床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結直腸息肉;腸息肉;中醫藥;治療
Curr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polyp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Zhichao1, ZUO Haiying1, ZHANG Teng2
1.Graduate Schoo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China;2.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210, China
【Abstract】Colorectal polyps(CP) are the initial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stage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adenomatous colorectal polyps are considered to be a typical precancerous condi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t present, the etiology of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is still unclear, and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resection are still the main mean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t is easy to relapse and difficult to prevent.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understanding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testinal polyp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clinical research.
【Key Words】Colorectal polyps; Intestinal polyp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結直腸息肉(CP)是結直腸黏膜上任何可見的突出和隆起病變的總稱,通常是由于腸道黏膜上皮細胞的異常增生所引起。無論其大小、形態和組織學類型如何,均可稱為結直腸息肉或腸息肉。通常不會引起癥狀,但是如果腸息肉瘤體過大或者數量多,或可伴腸道出血、腹痛、腹瀉等癥狀。
研究發現,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發展與患病人群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血脂、尿酸、血壓、血糖、幽門螺桿菌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膽囊疾病、腸道菌群等因素相關,但是其病因仍不明確[1-4]。西醫對腸息肉的發生發展的分子細胞機制早已證實[5],是由于基因突變而使各種細胞信號分子通過影響BMP、PTEN及Wnt信號通路所組成的生長信號調控網絡,造成β連環蛋白在腸干細胞中的過度積聚,使得腸干細胞功能紊亂的結果。但是引起腸息肉發展機制啟動的原因仍尚不明確。流行病學顯示結直腸息肉與腸癌(CRC)發生高度相關,結直腸息肉在我國的檢出率為10%~11%[6-7],而超過 85%的CRC是從結直腸息肉轉化來, CRC的發病率也逐年升高。
結直腸息肉的診斷通常通過結腸鏡檢查來進行。而內鏡下切除是其主要的臨床治療措施,腸息肉術后復發是公認難題。中醫藥在藥物防治結直腸息肉復發與癌變方面具有多種手段。涌現出大量的相關臨床研究?,F將近幾年中醫藥對結直腸息肉的臨床病因病機認識及治療現狀綜述如下。
1.1 病因以及病機
《靈樞·水脹》中記載:“腸覃何如 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闭J為寒邪侵襲腸胃,氣血壅塞是腸息肉的主要病因。代金鐘等[8]基于伏痰理論認識大腸息肉,認為伏痰潛伏機體 ,伺機外動,由無形痰邪轉化為有形實質,導致了大腸息肉。劉沈林[9]認為本病病機是脾虛為本;痰、瘀、濕、濁、毒等病理產物長期積聚腸腑,導致腸腑不通暢,大腸傳導失司。強調結腸息肉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叭頌樘?,重在脾虛為息肉滋生的土壤;局部乃實,重在病理產物如:痰濁、濕阻、血瘀等,系息肉發生的種子?!币淅10]認為目前腸息肉患者前期以濕熱夾瘀證居多,后期以虛實夾雜為主。一則,“脾失健運,脾胃不能行其津液,水濕內停,使脾氣不升,而胃失和降,痰濕內蘊”。二則,“脾胃之濕易傳肝,若肝郁氣滯,氣郁血瘀易生熱化火,共致濕熱、血瘀等病理產物,產生胃腸息肉?!备疰律萚11]從肺論治腸息肉。中醫理論認為,肺腸臟腑表里相關,經絡相系,功能相關?,F代醫學研究亦發現,肺腸胚胎發育具有同源性,肺、腸菌群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和同步性,在組織因子、信號通路方面,肺與大腸有著共同的聯系。提出從肺論治腸道息肉,應以“調和陰陽,扶陽抑陰”為大法,采用宣暢肺氣、溫肺散寒、治風通絡、瀉肺清熱、利肺化痰等治法,以防治腸道癌前病變及防止息肉復發。國醫大師李佃貴從“濁毒理論”出發[12],內外因素導致“濁毒內蘊”是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的關鍵。本病病位在腸,與脾、胃、肝、三焦相關。李燁等[13]認為腸息肉可從厥陰病角度論治,厥陰則對應病邪漸退、病情漸復之時,而腸息肉作為腸道癌前病變,正對應此時,若用藥控制,“陽復厥退,則病退;若不加以控制,陽退厥勝,則病進”。腸息肉患者不同部位因寒熱病機不同,所以表現各異,考慮是陰陽氣難和合,不能正常運行,與厥陰病“陰陽氣不相順接”相符。
總之,中醫學界目前對結直腸息肉的病因病機無統一公認的觀點。但是基本觀點趨同,即脾虛或脾胃功能失調為本病的發病關鍵,在此基礎上由內因(他臟傳變)或外因(飲食、外邪等)導致機體寒、濕、熱、淤、痰、毒等病理產物在體內的聚集,最終產生息肉。
1.2 辨證分型
大腸息肉的中醫證型在古代中醫典籍中無明確記載。《24個專業10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14]中將大腸息肉病中醫證型分為4型:濕瘀阻滯證、腸道濕熱證、氣滯血瘀證和脾虛夾瘀證?!吨嗅t外科學》[15]有3型:風傷腸絡證、氣滯血瘀證、脾氣虧虛證 ?,F代醫家根據各種文獻資料及臨床實踐還提出了多種中醫證型,如有:脾腎陽虛證、肝腎陰虛證、痰熱郁結證、血虛腸燥證、氣血虧虛證等[16]。但脾虛、濕熱、寒凝、氣滯血瘀是主流觀點。
中醫在辨證論治基礎上,以中藥內服,或以中藥外治,或以內服外治結合,通過口服中藥、中藥灌腸、配合艾灸、穴位貼敷及膳食療法等方式對術后患者進行干預,諸多相關研究得出結論認為中醫藥此種治療方法不僅能夠弱化結直腸息肉術后體內炎癥反應,使胃腸功能進行恢復,減輕術后排氣、排便困難等胃腸不適癥狀,還能有效降低術后息肉復發率。
2.1 內治法
許亞培等[17]參苓白術散為基礎自擬“健脾化濁方”,治療以健脾祛濕化濁為則,可明顯改善脾虛濕蘊型內鏡下大腸腺瘤性息肉切除術后患者的中醫臨床證候情況,減輕炎癥反應,加快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能有效降低術后半年至一年息肉復發率。單永改等[18]結合臨床經驗擬健脾利濕解毒方,主要功效為健脾助運、分消水濕、清熱瀉火、解毒散結。將76例大腸息肉術后,中醫辨證為脾虛濕毒證的病人,隨機分組對照治療3個月,治療組患者臨床癥狀和血清胃腸激素水平均得到改善。在術后半年及1年的時間,對照組復發率明顯高于治療組。推測其可能的作用機制是調節胃腸激素穩態,阻斷新生血管發生,使局部炎癥反應減弱。方向澤等通過應用復合真菌中藥制劑治愈一例胃腸息肉患者。該患者為75歲老年男性,2013年患者服用復合真菌中藥制劑,3年后患者胃腸鏡檢查結果顯示炎性改變均逆轉至輕度,胃腸內黏膜狀態良好,未檢出新生息肉。作者分析認為復合真菌中藥制劑通過祛寒、利濕、散結、驅邪外出,來持續改造患者體質,阻止了腫瘤發生與發展。
2.2 外治法
王芳等在應用消蕈湯灌腸治療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后患者人群,可明顯改善患者中醫證候,減輕炎癥,胃腸功能恢復,使術后復發率降低。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IL-6、COX-2、CRP水平,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優,推測消蕈湯灌腸中諸多成分具有抗炎益氣的效用,可改善患者機體內炎癥反應。并且可有效調控各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
2.3 內外合治法
林曄等對104例患者進行隨機臨床對照試驗,研究組患者實施直腸息肉電切手術后,在腸鏡下對黏膜下層,注射消痔靈約4mL到息肉基底周圍部位。術后口服中醫方劑,并結合康復新液濕敷或灌腸治療。注射用的消痔靈可收斂止血抑菌,加快息肉的脫落,預防出血。有通利血脈、養陰生肌的功效。結果發現治療有效率為96.15%,且并發癥發生率更少。
2.4 辨證施膳
辨證施膳是中醫的辨證施治在藥膳中的具體應用,中醫有“治病當論藥功,養病方可食補,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即通過飲食調護達到平衡陰陽、扶正祛邪之效。
中藥內服能調整機體免疫功能,改善機體環境;病變部位的腸黏膜可直接吸收中藥灌腸藥液,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內外合治則可提高療效或縮短療程。辨證施膳相比于傳統中藥煎劑口感好,避免了較長時間口服中藥煎劑的不適感,患者長期服用的依從性高。在改善術后癥狀,預防復發方面確有療效。但是中藥內服用藥組方多樣,缺乏公認的專方專藥;外治法如灌腸、灸法等操作較為復雜;而且多數相關研究缺少大樣本臨床觀察驗證。
其中最為值得討論的是對復發率的療效觀察,目前研究認為低風險腺瘤型腸息肉切除術后的5年內的無復發生存率約為98%,所以術后較短時間如1年或6個月甚至更短時間的觀察,能否作為藥物對腸息肉術后復發確有療效的依據值得商榷。其二,目前多數研究是對腸息肉切除術后的治療觀察,對未切除腸息肉患者人群的中醫藥治療研究較少,今后的研究應在此方面彌補臨床試驗的不足,也能使中醫藥對腸息肉治療的效果更加明確、更具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 龍思丹,季雙雙,姚樹坤.腸息肉患者的人口學特征與生活習慣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20,28(4):319-322.
[2] 龍思丹,孫希珍,趙棟燕,等.腸息肉病因學相關性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20,26(14):2728-2732.
[3] 陳莎莎,趙麗娟.結直腸息肉與Hp感染、血脂、尿酸的關系[J].中國醫學創新,2021,18(9):118-122.
[4] 吳文琪,萬遠太.結直腸息肉發生發展相關因素的研究現狀[J].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2021,13(2): 148-152.
[5] 姚藍,宋家武.腸息肉發生的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30):2958-2961.
[6] 趙樹巧,牛學敏,石蕾,等.石家莊地區大腸息肉流行病學特征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21,21(21):4137-4141.
[7] 劉智尚,彭俠彪,阮巍山,等.中山地區大腸息肉流行病學相關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5,39(6):726-727.
[8] 代金鐘,俞菲菲,李春婷.基于伏痰理論探討大腸息肉的診治[J].環球中醫藥,2022,15(4):653-656.
[9] 張旭,韓樹堂.劉沈林教授中醫治療結腸息肉經驗擷粹[J].天津中醫藥,2021,38(5):581-585.
[10] 龍思丹,姚樹坤,楊振寰,等.姚樹坤治療消化道息肉經驗介紹[J].陜西中醫,2020,41(9):1295-1297.
[11] 葛媛莎,曹璐暢,李杰.從肺論治腸道息肉[J].中醫雜志,2022,63(8):790-793.
[12] 吳瑤麒,李合國,李佃貴,等.基于“濁毒理論”對結直腸腺瘤性息肉中醫證候的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22,49(6):76-79.
[13] 李燁,周佳鈺,宋思源,等.從厥陰病論治腸息肉[J].山東中醫雜志,2023,42(2):190-194.
[1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4個專業10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試行)[S].2011:443
[15] 陳紅風.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264
[16] 黃欣.大腸息肉的臨床、病理觀察及中醫證型規律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20.
[17] 許亞培,龍潤,楊金國,等.“健脾化濁方”對內鏡下大腸腺瘤性息肉切除術后血清炎癥因子、胃腸功能恢復及息肉復發的干預作用研究——附48例臨床資料[J].江蘇中醫藥,2021,53(7):30-33.
[18] 單永改,劉萬里,吳昊.健脾利濕解毒方治療大腸息肉內鏡下治療術后脾虛濕毒證31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藥,2022,54(8):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