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晨晨
摘要:本文以2011—2020年作為研究區間,以中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研究對象,構建了數字經濟、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展開了測度分析,借助測度結果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檢驗數字經濟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影響,最后根據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對省份進行分組,分析不同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異質性。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從異質性分析來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中等地區對農業高質量發展起到顯著促進作用,基于實證結果提出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助推農業智慧轉型發展、加強科技創新配套機制、政策助推引進技術和人才等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數字經濟 農業高質量發展 異質性分析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重點攻關課題,《“雙碳”目標下遼寧裝備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升級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YTZD20230178)。
農業現代化是實現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也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歷年以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然而如今的中國農業仍存在著農村發展基礎薄弱、缺少綜合競爭力;國家支持農業發展體系尚不健全;產品供需不平衡等問題,如何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及內部動能轉換、改善相關問題以保證農業高質量發展,走興農之路,使農業實現“質”與“量”的提升成為當今需要探討解決的時代問題。而數字經濟為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增強農業競爭力提供了新的機遇,隨著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增加,產業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順應時代要求的必然趨勢。在“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時期,為全面發揮數字經濟的關鍵作用,實現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經濟增長,有必要對數字經濟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內在機制進行深入系統研究,試圖通過更多實證模型獲取數量化信息,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實施空間的數理支持。
從定義上分析,數字經濟是以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數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核心,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形態。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定義則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現代職業水平發展農業,同時體現高水平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發展過程。因此,農業高質量發展所必需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等方面都是數字經濟所包含的,也是數字經濟所能帶來的一系列變化。所以說,如今的中國農業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無法脫離數字經濟的發展。因此,本文提出假說,數字經濟通過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三大構成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產生促進作用。
(一)綜合評價法-熵權法
由于數字經濟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無法用單一指標來衡量,故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來研究,被學界普遍認可的方法是熵權法,即權重越大對評價體系的影響越大。
本文通過熵權法計算數字經濟與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加權得分的步驟如下:
(1)計算第m年第n個省市的比值

(二)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1.變量選擇
(1)被解釋變量: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變量AHDij。基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本文參考王曉鴻等學者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以測算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衡量指標數據。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分別以農業產出變量和農業收入變量作為一級指標,其中農業產出變量用第一產業增加值衡量,農業投入變量涵蓋的二級指標有勞動力投入、土地投入、機械投入、化肥投入、農藥投入、牲畜投入。本研究分別選用第一產業就業人數、有效播種灌溉面積、農林牧漁機械總動力、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農藥使用量、牲畜等價物衡量上述二級指標。
(2)核心解釋變量
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是數字經濟DEij,本文將數字經濟分為部分進行解釋。一是數字基礎設施變量DEijlnf,本文選用IPv4地址數量(IPv4)、IPv6地址數量(IPv6)以及農村互聯網普及率(Inter)三個變量衡量數字基礎設施指標。二是數字產業化變量DEijlnd,本文選用高新技術企業數量(Hig)、技術市場的成交額(Tech)以及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服務業務收入額(Elec)衡量數字產業化指標。三是產業數字化變量DEijdig,本文選用淘寶村數量(Tb)衡量農村產業數字化指標。
(3)控制變量
本文使用農業貿易(com)指標作為控制變量一,農業貿易可以采用農業進出口額與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衡量;選取農村居民收入水平(inc)作為第二個控制變量,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會影響投資農業發展的積極性,進而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產生影響;選取受災率(dis)即受災農業面積占總種植面積的比例作為第三個控制變量。
2.數據說明
本文以2011—2020年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面板數據為初始樣本,未找到的原始數據由公式推算得出。數字經濟指標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信息產業年鑒》《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和《中國科技統計年鑒》;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標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以及各省統計年鑒。控制變量數據來自歷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三)模型設定


其中i表示不同地區,j表示不同研究時期,AHDij表示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DEij表示數字經濟變量,數字經濟變量按照指標測度體系表進一步劃分為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分別用DEijlnf、DEijlnd、DEijdig表示,待估系數α1反映的是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系數;controlij表示其他可能影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控制變量,待估系數α2為其影響系數;μi和λj分別表示地區和時間固定效應,εij為隨機誤差項。
(一)基準回歸分析
由基準回歸模型可知,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數字經濟的指標構成角度分析如下:
首先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回歸系數為0.0053,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農村互聯網普及率極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打破了與外界信息資源不對稱的壁壘,尤其是當下的線上電商、抖音直播帶貨也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給農產品帶來了一定的銷量,通過互聯網極大節約了中間成本,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高質量發展。二是IPV4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并不顯著,由于IPV4的普及率不高,說明我國現代化智慧農業建設還并未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有顯著的提升作用。
其次是數字化產業。一是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回歸系數為0.0513,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會惠及農業質量提升,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二是技術市場成交額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國農業發展。三是電子信息技術業和軟件服務業的收入影響并不顯著,存在抑制作用,結合以往文獻作出解釋,可能是由于服務業的收入之間存在競爭關系。
最后是產業數字化。淘寶村數量在10%顯著性水平下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顯著為正,回歸系數為0.0093,說明產業數字化是對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路徑,能夠促使農業向智慧農業升級,促進農產品高質量發展。
從控制變量看,農業貿易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貿易水平增加會極大提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也象征著我國是農業大國以及進出口的良好趨勢。農民收入水平和受災率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這可能是因為隨著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會降低農業生產積極性,受災率提升,會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從而促使農民轉型其他行業,從而抑制了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以上結論對研究假說進行了驗證。
(二)異質性分析
由于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和農業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地域差異,本文根據結合已有研究文獻的東部中部西部區域劃分方法,將本文研究的樣本劃分為三組,考察異質性主體在數字經濟影響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A組是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包含廣東、北京、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六個省份;B組是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的,包含福建、四川、河南、湖北、河北、湖南、安徽、重慶、江西、陜西、廣西、天津、貴州、遼寧、云南、山西總共16個省份;C組是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包含黑龍江、甘肅、內蒙古、新疆、海南、吉林、寧夏、青海總共6個省份。

由異質性分析結果可知,A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影響均不顯著,包括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以及產業數字化,這可能是因為數字水平發展較高的六省支柱型產業和支持性行業并非農業。其次是這六個省份科技發展水平能力相對較高,雖然擁有充足的人才、土地、資金等供給要素,但是由于時代發展,使得科技創新大多集中于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對農業的促進作用相對并不明顯,同時行業之間的競爭威脅,抑制了農業高質量發展。
B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的地區,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數字基礎設施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回歸系數為0.0757。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的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在5%顯著性水平下可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回歸系數為0.0043;中等地區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服務業的收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可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說明中等數字經濟水平的地區產業數字化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發展起到了正向作用。
C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還難以利用科技創新帶來的成果普及農業經濟發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雖然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影響效果并不顯著,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服務業收入在10%顯著性水平為正,說明電子信息產業一定程度上惠及了農業。
(三)穩健性分析
為了進一步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采用面板分位數回歸進行穩健性檢驗,主要判斷不同農業質量發展水平下,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是否有影響,0.25、 0.5、0.75三個分位點分別代表農業發展水平-低、中、高,通過分析上表結果可知,不同發展水平的農業,數字經濟對其均能起到促進作用,發展水平質量較高的農業,數字經濟起到的支持性作用越大,這進一步驗證了本文上述結果討論的穩健性。


(一)研究結論
從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三個方面選取代表性指標衡量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測度了2011—2020年30個省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指數。從農業投入和產出兩個方面測度了我國2011—2020年30個省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衡量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方法估計數字經濟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同時進行區域異質性檢驗,研究結果表明:第一,我國數字經濟整體向好,但部分區域仍發展動力不足。第二,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呈現波動式增長趨勢且地區發展不平衡。第三,數字經濟通過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三大構成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產生促進作用。第四,數字經濟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存在主體異質性。
(二)政策建議
1.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全面數字化產業體系
統一全國的數據規范標準是農業數字化建設的重中之重,而全國的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和完善也是刻不容緩。擴大網絡規模,促進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壁壘需要注重互聯網、大數據、5G、遙感等數字基礎設施的完善。并時刻關注經濟落后地區的數字化建設,以網絡帶動經濟發展。加快農村傳統基礎設施轉型,構建新型數字化農村基礎建設,同時借鑒國內外成功案例,學習成熟經驗以構建完善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化產業體系。
2.加大數字技術創新力度,促進技術成果與農業有機結合
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在科技創新方面,大幅增加財政的資金支持,并統一規劃建立統一有序的農業科研體系;注重革新信息通信網絡技術、F5G、5G、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為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構筑更加堅實的基臺。建立科研成果分享平臺,讓更多研發者能夠學習、激發創造靈感。同時,將技術成果與當地的農業環境有機結合,以達到因地制宜的高效精確化種植,營造農業收益持續向好的態勢。
3.加快推進農村電子商務模式創新發展,鼓勵消費模式轉型
以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為支撐,將政府和企業融入電商環節,以加強市場監督、監管和更大程度拓寬市場,增加農產品銷售量穩定農民收入,打造“政府-企業-農村網商”新型農村電子商務模式。除此之外,數字農業園區建設仍需推進,建立、健全基層電子商務服務機制,打破電商服務壁壘。其次,更新支付方式,推廣數字消費,提升農民消費便捷度。
4.開展農村數字化技術普及培訓,增強農民科技認同感
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人是發展的貢獻者也是成果的享受者。國際電聯(ITU)和經合組織(OECD)的經驗的學習為我國“數字技能政策工具包”的開發提供了重要幫助和引導,改變了農戶最初對數字技術的否認、拒絕的態度,如今被農業數字成果打動并擁有了應用的強烈意愿。農民的態度改變了,政府的宣傳普及力度也要隨之增大。通過建立完善的農業人才培訓機制,提高農民在數字技術方面的專業能力;并鼓勵熟知土地的農民的創新能力,制定豐富的創新技術獎勵政策,調動起農民高漲的創新積極性。
5.創建完善數字農業政策評估數據化平臺
基于數字化技術,通過調查當地自然環境及農業發展狀況,在數據化平臺上,考察制定或已經施行的數字化農業相關政策,判定政策的適宜度。若適宜度低于平均值,則平臺會提出改良意見,以達到最適宜政策狀態。同時數據平臺上匯集了該區域各處農村信息,自動整理出條件相似地區,方便使用者進行比對及參考,為數字化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正確的政策引導。
參考文獻:
[1]程慧慧.數字經濟賦能農業現代化影響的效應分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3, 17(5): 66-73.
[2]部莉珺,張齊,劉羽菲,等.數字經濟背景下黑龍江省農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OL].商業經濟, 2023(10): 4-6.
[3]李曉慧,李谷成,高揚.高標準農田建設能提升農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嗎?——基于連續型雙重差分的實證檢驗[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1-12.
[4]王曉鴻,趙曉菲.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與空間耦合度分析[J/OL].統計與決策, 2021, 37(24): 106-110.
[5]林玉妹,李承翰.農業數字化轉型對農業綠色增長的影響[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1-16.
[6]林青寧,毛世平.產業協同集聚、數字經濟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22, 27(8): 272-286.
[7]劉曉麗,韓克勇.財政支農、勞動力流轉與農業經濟增長[J/OL].現代經濟探討, 2023(7): 115-122.
[8]孟維福,鄭素蘭,劉婧涵.數字經濟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影響機制與實證檢驗[J/OL].財經理論與實踐, 2023, 44(5): 84-91.
[9]孫光林,李婷,莫媛.數字經濟對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J/OL].經濟與管理評論, 2023, 39(1): 92-103.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