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玲 聶志平
摘要: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是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之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文章梳理了美國、荷蘭、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的綠色農業發展經驗,在借鑒其共性做法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本國國情,提出推動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以期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綠色農業 價值意蘊 啟示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空巢小農戶綠色農業生產行為與政策扶持機制研究”(編號:7216040031);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鄉村振興中空巢小農就地兼業行為及其優化研究”(編號:20YJAZH079)。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戰略安排作出了統籌規劃,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走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正是著力破解“三農”困境的“破鏡之刃”,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關鍵之鑰,是發展新階段貫徹綠色新理念的重要體現,是與中國式現代化有效銜接的“加速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是完成“十三五”時期“一控兩減三基本”任務的重要舉措,當前也將成為“十四五”期間實現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基本要求。鑒于此,本文以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富裕等熱點主題為價值研究切入點,探討推進綠色農業發展的時代價值意蘊。同時,結合本國實際國情,從發達國家綠色農業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尋求可借鑒之處,以期探索出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綠色農業發展路徑。
(一)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之舉
1.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結合鄉村振興24字方針的具體內容來看,該方針的首要目標就是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穩定和優化糧食生產。而綠色農業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農業,是農業活動綠色化的新型模式,是具有可持續、高產特征的循環農業系統。綠色農業不僅可以將農民的經濟活動納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系統內來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還能借助天然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產地效能,從而提供更加優質安全的綠色農產品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可以提高耕地的可持續生產力,能增強糧食產能和優化農產品品質,穩固農業地位的同時也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是深入貫徹鄉村振興方針的關鍵一舉。
2.推動“雙振”并進。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是實現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目標的“催化劑”。農業是農民務農收入的基礎來源,是他們持續增收的產業支撐,而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可以加速建設和完善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的農產品產業體系,加快我國第一產業的振興發展。同時,綠色農業生產方式能有效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率,縮減農膜等化學農用品覆蓋面,從而加快推動常規化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其綠色型生產方式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優化耕地結構,提升糧食產能,促進良性循環。而綠色農業發展下的良好生態環境條件也可以整合當地的文化資源發展綠色旅游業,從而以綠色農業作為支撐點推動生態振興和產業振興。
3.加快實現生活富裕。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是產業興旺化、生態宜居化和生活富?;膽獣r之舉。一是綠色農業作為“產業興旺”的振興壓艙石推動著鄉村經濟建設,推動綠色農業生產可以激發上層建筑的理念動力及經濟基礎的可持續發展后勁,從而促進生產發展,保障生活富裕。二是綠色農業作為一種傳統樸素生產方式與新時代科技技術相融合的農業生產方式,其生產活動是在保留“綠水青山”的過程中獲得“金山銀山”,這既能讓千家萬戶的農民通過穩產增收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又能使其在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中滿足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三是綠色農業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提升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使他們在綠色化生產中收獲了耕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真正實現雙重需求的“生活富?!薄?/p>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1.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可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縮小鄉村與城鎮的貧富差距。一是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對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建立具有驅動作用,“以收促建”可以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困局。二是農民在學習綠色農業技術過程中提升了自身科技文化素養,在技術培訓活動中增強自身的增收致富能力,從“腦袋”和“口袋”的雙袋中拉近了與城鎮的距離。三是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在完善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應用“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高新技術方面具有助推效應,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鄉“數字鴻溝”的消除,從而借助城鄉之間的信息對稱化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現城鄉均衡發展。
2.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綠色農業發展強調的是農業多功能的開發和利用,而不是專注單一的生產功能。綠色農業發展是以促進經濟增長、保護生態環境、推動鄉村善治和開發特色文化的可持續性為目標,而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則可以在產業生產過程中發揮出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功能作用,從而提升農業的多元價值效益。一是農民可以通過綠色農業生產方式生產無污染、綠色優質的農產品,從而滿足社會公眾的健康安全自保需求;二是農民能依靠綠色農業生產保障農業收入基礎來源,強化農業對農民的生活保障功能;三是推進綠色農業發展能進一步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從而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更加長治久安、美麗宜居、繁榮昌盛;四是推進綠色農業發展能強化文化傳承和農業休閑功能,保護農村“綠色”原始原貌的同時也使得農民在綠色農業生產過程中親近享受自然、達到養生養心功效。
3.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綠色農業發展打開了“三農”工作新局面,激發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潛在動力,為新時代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稗r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是農業豐、農民富、農村穩的重要途徑。一方面,綠色農業是新時代的富民產業,不僅優化了傳統農業結構,還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可以進一步推動農民在思想層面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在主體行為方面順應自然規律進行農業生產,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踐行綠色發展準則來建設農業強國、共建美麗中國。另一方面,從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看,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是促進農民現代化轉化的可行途徑,傳統農民的成功轉型能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人才基石。農民在此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通過掌握綠色農業技術增強了農業生產能力,從而在現代化轉化的內部推力下轉型升級為新型職業農民,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農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三)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1.夯實共同富?;A。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關鍵之要,是“十四五”規劃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舉。共同富裕的基礎前提就是實現物質富裕,然后逐漸達到融合精神富裕的“雙富?!睒藴省τ谝赞r為生的廣大農民來說,農業就是養活家庭的收入來源,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則是農民可持續收入的重要保障。農民可以通過綠色農業的穩產增收達到物質富裕標準,與此同時,他們也能從生產勞作中尋求精神慰藉、糧食收成的獲得感、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就感來滿足自身的精神追求。
2.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有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能加快促進小農戶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逄錦聚學者認為要調動社會各群體力量來消除貧困,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生產能力以防發生大規模性返貧,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目標。隨著精準扶貧、全民脫貧等并行措施落地,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歷史性勝利,彰示著全體人民向共同富裕的目標又邁進了新的堅實步伐。農民的脫貧工作不僅是使其在農業收入上擺脫貧困標準,更重要的是要增強他們自身的生產能力以防其后期返貧。而推進綠色農業發展不僅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來防止其在經濟收入上的返貧,他們還能通過學習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業經營效率,從而從思想上、能力上、行動上真正擺脫“貧困”帽子,成為共享改革成果和推進共同富裕的一份子。
3.真正實現綠色共富?;隈R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綠色共富理念可知,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就是其理念及方法論的充實部分,是符合新時期全方位共富觀的現實實踐,是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共富手段。綠色農業發展所對應的不僅僅是符合自然規律框架下的生態經濟效益,更是一種綠色發展觀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期許與滿足,而其多功能的價值效應有利于綠色共富目標的實現。堅持推進綠色農業發展不僅可以加速助推生計農業向綠色生態型農業轉變,促進綠色低碳農產品增產,還能將農業從囿于單一農產品生產功能中解放出來,轉向融合生態、文化和社會效益等綜合功能的發展階段。總之,共同富裕視野下的“綠色共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打造美麗繁華中國構建出新通道。
從發達國家綠色農業發展的歷史演進進程看,自20世紀初期以來基本可以分為綠色農業的啟蒙摸索階段、飛速發展階段和穩定及突破階段,美、荷、日及韓的綠色農業也大致在這個時期經歷了這三個階段的轉型。
(一)美國的綠色農業發展
美國在農業綠色發展的啟蒙階段是以探索性舉措為主,圍繞綠色農業道路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農業方向上的摸索,以合理性政策及制度機制鼓勵支持農民發展綠色農業。該國在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后主要是通過強制性的政策工具和推廣綠色農業技術來提升綠色農業在農戶中的普及程度。通過開展“土地休耕計劃”“鄉村發展計劃”等專項行動,以及頒布《食品安全法》將環境保護納入保護法體系等舉措促使綠色農業發展成為主流趨勢。美國的綠色農業發展到成熟階段時的重點也轉向了完善綠色農業政策體系和深入農村綠色發展機制,在此發展階段時期內對于綠色農業教育、生態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也更為重視。此外,美國在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本屬國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比如通過“立法——執法——回顧評價——修正”模式對水生態資源進行強制保護,建立了以農學院為主體的“三位一體”的農業科技技術推廣、農業教育教學服務和農業人才培育體系。
(二)荷蘭的綠色農業發展
荷蘭的綠色農業發展以標志性時間節點為依據也可劃分為三大階段,其綠色農業的轉型發展在每個階段實施的農業環境政策推動下都取得了一定成效。雖然荷蘭本國的自然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但為了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協同推進農業環境保護,該國結合當地畜牧養殖業等特色將農業綠色轉型的重心放在政策完善和創新技術方面。首先,荷蘭農業政策的目標導向從農業增產、注重農業可持續發展轉變為推動綠色農業普及發展、綜合開發生態農業功能。其次,荷蘭在農業綠色轉型過程中主要是以政策的完善、法規的出臺和應用循環經濟技術為“三支柱”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荷蘭在20世紀80年代就以立法形式規定耕地承載規模,以畜禽養殖糞便的循環處理模式解決糞污造成的污染危機。最后,荷蘭政府作為有力推動者參與到這場“綠色革命”里,農場原居民在政府政策的引領下成為農業綠色轉型的助推主體,與此同時,荷蘭政府也調動科研部門、外界企業等力量來共同完成農業綠色轉型任務。
(三)日本的綠色農業發展
日本農業的資源稟賦和現實條件是發達國家中與我國情況最為相似的國家,同樣是面臨著“人多地少”挑戰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小農國家。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和環境保全型農業的可持續生產模式是日本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主要形式,主要是通過國家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創設“官民一體”協同推進機制等舉措積極推動綠色農業國際化發展。一是政府通過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推進“環境保全型農業”目標的實現,比如制定和推行《農地法》促進小規模家庭經營土地,以法律手段減少農業環境的污染破壞,為綠色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二是日本的綠色農業發展到第二階段時主要是依靠綠色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來充分挖掘農業的多重價值,通過土壤改良技術和化學農用品減量技術等措施對自然生態資源進行保全,建立以環境保全型為發展路徑的創新型農業模式,深入開發綠色環保型有機農業的多元功能。三是日本注重通過建立社會團體、有機學會和綠色農業聯合會等組織機構發揮出群眾力量,該國以政府資金扶助、加大農戶補貼力度等舉措激勵農業經營主體自覺加入農業生產行為綠色化隊列,通過籌建政策性金融機構引入企業資金投入到地方綠色農業發展中,創新綠色農業招商引資的多元路徑,借助多方社會力量促進綠色農業發展。
(四)韓國的綠色農業發展
在這四個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中,韓國的經緯地理位置是與我國較為接近的國家,其農業轉型背景、農業結構乃至農業發展思想都與我國較為相似,借鑒該國以農業循環模式為主的農業綠色發展經驗對我國綠色農業轉型有較多啟迪。一方面,韓國嚴格實施《土地開墾促進法》以最大限度的循環利用耕地資源,加強對土地的全方位管理,通過法規政策強有力的保護農業綠色發展的資源稟賦。另一方面,韓國注重實施惠農政策,鼓勵農戶進行綠色化生產,以因地制宜的農業傾斜保護機制促進農業生產力提升。實行“雙軌制”的農產品價格機制保護種糧農戶的合理收益,落地農業機械化政策以改善綠色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環境,出臺《低碳綠色增長基本法》《綠色增長國家戰略及五年計劃》和《應對氣候危機碳中和綠色發展基本法》等聚焦于發展綠色經濟的國家綠色增長規劃促進韓國農業發展取得卓著成就。
(一)“目標+手段”促發展,“設計+落實”見實效
1.科學制定農業政策目標。在推動綠色農業發展政策目標的制定上,要構建完善的指標體系衡量農業可持續發展,以客觀科學的數據指標來界定綠色農業的發展目標。要確保農業政策目標的科學制定,將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和循環經濟等理念引入農業政策目標中,明確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簡而言之,在合理保障農民收成利益的同時,只有將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放在政策目標的同等重要位置上,強調農業綠色發展目標的必要性,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將“綠水青山”可持續的變成“金山銀山”。
2.有效發揮政策管制功能。借助法律法規這個強有力的政策工具和手段發揮出政策的管制性功能。要建立和完善最新保護農業和土地的法律法規體系,以依法治農的管制性手段切實保障綠色農業發展。要在推動有機綠色農業發展的立法精神和原則標準方面構建符合國情的法規體系,同時采取經濟罰款和行政處罰的雙重舉措推動綠色農業走上發展的法治化軌道。要嚴格推行耕地保護政策的落地,實施農藥削減計劃等專項行動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促進土地生產資料可持續的創造經濟效益。
3.優化綠色農業政策設計。注重政策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綜合性及可行性,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角度優化綠色農業發展的政策設計,以政策設計的科學體系引領我國“十四五”期間的綠色農業發展。借鑒國外環境保全型農業、循環農業等模式設計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農業發展體系,建立一套化學藥劑投入減量、自然資源多元化利用開發的政策體系,以及完善一系列平衡農戶利益和農業產出的政策制度體系來發揮政策的引導功能。
4.因地制宜保障政策落實。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政策的實地落實,以抓政策落實見發展成效。我國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政策重出臺輕落實”問題,因而要加強政府的監督巡查推動農業政策的執行落地。要立足解決地方面臨的實際困境和挑戰,提高基層政策實施執行的效率和效果。要采取財政補貼和生態補償的經濟措施落實綠色農業政策,堅持具體措施的疏堵結合,而不是“一刀切”的以禁代治。
(二)“綠色+科技”雙驅動,“供給+創新”激潛力
1.研發創新綠色農業技術。要高度重視綠色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一是要汲取中國古代樸素生態農業發展思想的精華,不僅要在理論知識層面傳承生物養地和多維用地、資源良性循環多級利用等傳統農耕技術,更要在實踐技術層面學習和應用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及立體性生態農業循環自凈等傳統農業技藝。我國的《管子》《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農學精華著作所凝練的農耕科學知識都是建立在基礎國情之上,對推動綠色農業生產具有極大研究價值。二是要加強對綠色農業技術創新的財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資源投入,攻關克難節本增效、節水節地、保持水土、綠色育種及良種繁育等綠色農業種植技術。要積極引入數字轉型及綠色增長的經濟發展觀,從經濟、文化和教育層面配套有機綠色農業發展的相關制度體系,借助科技技術的生產力發展綠色農業、低碳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
2.提高農業科技供給水平。加快生態型農業生產技術的供給和普及也是助推綠色農業發展的“橋梁”。要培育一支具有相關技能的人才隊伍,多平臺、多途徑、多地區開展綠色技術培訓活動,加大綠色農業高新技術的普及范圍。要加強大數據、信息化的綠色農業技術的創新應用,以數字綠色農業促進農業的多功能開發利用。要完善綠色農業生產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實時監控防控系統等數字技術的應用覆蓋面。要以數字監管+精準管理+自動化運營等數字化農業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與消費者需求精準對接,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等智慧農業技術提高綠色農業從種植到耕收全過程生產的優產水平,以數字綠色農業發展、智慧農業生產、新型數字農機職業人才培育和數字農業生態環境賦能“五位一體”總布局。要以數字平臺為載體提供共建共享的信息資源系統來逐步消除城鄉數字鴻溝,采用網絡推銷、電商直播等生產運營方式實現綠色農產品的真正“產消”,打造數字綠色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推動農業生產的全方位精準管理。
(三)農民生產行為綠色化,參與者多元化添活力
1.積極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農民是綠色農業生產的主要貢獻者和參與者,要積極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一是要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水平,通過科學教育和專業培訓培養農民新時代的綠色發展理念,促使農民自覺形成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要推動傳統農民向現代化農民升級轉型,以數字農業+市場導向為有機契合點,多措并舉促進小農戶與綠色農業生產的融合發展,強化農民的主體性地位。三是要促進農業生產主體行為法治化、綠色化、數字化,多路并進推動農民掌握節約型、增長型、環保型綠色農業技術。四是要加大對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的培育力度,積極培育一支理念上具備生態保護意識、行動上兼具快速應對市場變化能力與自主生產能力的新型生產者。
2.強化政府監管服務職能。發達國家的綠色農業轉型之路之所以走得行穩致遠,主要得益于全社會力量的推動,其獲得巨大成效的背后更是與政府的行政監督管理分不開。借鑒以上國家的國際經驗,我國政府要在綠色農業轉型過程中發揮出導向驅動作用,黨政同責抓好糧食生產及保障重要農產品安全。要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層層把控的問責機制體系,在去污、提質、增效三階段中發揮監控管理作用。要強化監管和服務職責,營造良好的政策扶持環境氛圍,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因地制宜采取激勵型政策和規制型政策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要加大嚴重違反生態農業發展規定的懲罰力度,多策并用抓好政府的“米袋子”責任和“菜籃子”責任。
3.多措并舉凝聚社會力量。促進社會化服務組織引領和帶動作用的發揮。通過中央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和農業補助獎勵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起到牽頭作用,創新推廣“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種農業服務模式,為農戶生產和規?;洜I提供全過程、多環節、低成本的社會化托管服務。要以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導向加快發展多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以強化機制展宏圖+細化舉措保實效凝聚社會化服務力量,堅持以“產業振興”點燃“鄉村振興”引擎將農民導入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金書秦,牛坤玉,韓冬梅.農業綠色發展路徑及其“十四五”取向[J].改革,2020(02):30-39.
[2]杜志雄,金書秦.從國際經驗看中國農業綠色發展[J].世界農業,2021(02):4-9+18.
[3]Parviz Koohafkan,Miguel A. Altieri,Eric Holt Gimenez. Green Agriculture: foundations for biodiverse, resilient and productive agricultural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2012,10(1).
[4]齊顧波.“社會—經濟—生態”系統視角下的農業綠色發展轉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14):47-60.
[5]馮丹萌,許天成.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的歷史回溯和邏輯演進[J].農業經濟問題,2021(10):90-99.
[6]葉敬忠.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沿循、總體布局與路徑省思[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64- 69+191.
[7]逄錦聚.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共同富裕百年奮斗的理論與實踐[J].經濟學動態,2021(05):8-16.
[8]韓廣富,葛一璇.習近平新時代脫貧攻堅思想及其指導意義[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 26-31.
[9]程恩富,劉偉.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論解讀與實踐剖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06):41-47+159.
[10]張蕊,張術環.美國綠色農業政策及其對中國發展低碳農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1(07):36-39.
[11]周應華,陳世雄,尹昌斌,何英彬,楊照,任雅薇.美國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3):1-6.
[12]張斌,金書秦.荷蘭農業綠色轉型經驗與政策啟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05):1-7.
[13]馬健,虞昊,周佳.日本農業綠色發展的路徑、成效與政策啟示[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3,31(01):149-162.
[14]井煥茹,井秀娟.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啟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04):93-97.
[15]杜艷艷,趙蘊華.韓國的綠色農業技術發展計劃[J].世界農業,2012(11): 45-47.
[16]焦翔.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9(07): 3-5.
[17]許秀川,吳朋雁.綠色農業發展機制的演進——基于政府、農戶和消費者三方博弈的視角[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2,27(01):259-273.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