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基于2016—2021年中國30個省市樣本數據,通過實證分析探究了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以及數字普惠金融在二者之間的中介作用,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驗證了區域異質性。結果表明,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數字普惠金融在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積極影響中發揮中介效應;區域異質性分析發現,東部地區的新型城鎮化能夠促進農村居民消費,而中西部地區則表現為阻礙。根據研究結論可知,在新型城鎮化發展背景下,政府要充分發揮數字普惠金融的作用,進一步推動農村居民消費。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數字技術;數字普惠金融;農村居民消費;區域異質性
中圖分類號:F323.8;F299.2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4)01-0251-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4.01.04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new urbanization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heterogeneity
ZHAO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an Technical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4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ample data of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6 to 2021, the impact of new urbanization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and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between the two were explored, and th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on this basis was further verif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ew urbanizat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played an intermediary effect in the positive impact of new urbanization on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The analysis of regional heterogeneity showed that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could promot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while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ere ob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umption of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regional heterogeneity
收稿日期:2023-10-16
基金項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2023-ZDJH-383);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2020-GGJS-W002);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首席技師”資助項目(2020-SXJS-JG04)
作者簡介:趙 靜(1982-),女,河南沈丘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經濟學、金融學研究,(電話)18203976016(電子信箱)zj917@163.com。
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舉措。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城鎮化是重要的發展階段,也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而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農村居民消費也受到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首先,新型城鎮化進一步促進了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其次,隨著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愈發個性化和多元化。最后,新型城鎮化還豐富了農村居民的消費選擇。如各類文化娛樂活動、新興消費品等[1]。總之,新型城鎮化為農村居民的消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更多的機會,促進了農村居民消費的轉型和升級。
對農村居民消費產生影響的要素除了新型城鎮化,還有數字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的出現不僅拓寬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渠道,促進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轉型升級,還豐富了金融服務的模式,提高了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為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金融保障[2]。而在新型城鎮化的社會背景下,數字普惠金融也會受到影響。因此,為了提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本研究構建了新型城鎮化、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村居民消費研究模型,通過實證分析探究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機制,以期豐富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研究視角。
1 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1.1 文獻綜述
新型城鎮化是指以人為本,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城市化和鄉村現代化為統一目標,以城鄉一體化為基本路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城鎮化進程。目前,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城鄉差距逐步縮小,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格局也得到了優化和協調。在新型城鎮化的研究方面,學者們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路徑。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路徑是新型城鎮化研究的基礎。學者們普遍認為,新型城鎮化應該以人為本、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注重城鄉一體化、城市群協調發展、城市公共服務均衡、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同時,新型城鎮化的路徑也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創新[3]。二是新型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鄉村振興等領域的關系。新型城鎮化需要城市發展和鄉村振興相互促進。三是新型城鎮化的政策、制度和管理體系對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4]。學者們認為,新型城鎮化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制度和管理體系,包括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城市規劃和管理等方面[5]。
數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數字技術手段,為普通民眾提供便捷、安全、低成本的金融服務,以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目前,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成為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第一,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數字普惠金融通過移動支付、電子銀行、P2P網絡借貸等方式,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可及性,使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金融服務。第二,提高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提供更加便捷、快速、安全、多元化、個性化、精準化、優惠化的金融服務,提高了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能夠滿足更多人的金融需求。
1.2 研究假設
關于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意義,學術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雖然在研究方法和角度的選擇上不盡相同,但還是得到了一致的結論,即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部分學者通過將消費需求基礎理論與新型城鎮化基本內涵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得知新型城鎮化可以通過在收入、環境、價格和財富方面發揮作用進而促進農村居民消費[6]。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使得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流動性增強,極大地刺激了農村地區的消費需求,即產生了“擴張效應”[5]。同時,新型城鎮化促進了農村居民消費理念的升級——由“儲蓄”轉向“消費”,從而產生了“質量效應”。此外,新型城鎮化所帶來的“城市化進程”加快也帶動了新興產業和創新型企業的發展,為農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消費選擇和機會。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新型城鎮化能夠促進農村居民消費。
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在學術領域已經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可以明確的是,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其影響機制也并非具有單一性。新型城鎮化對數字普惠金融的促進作用在許多文獻中得到了證實。在推動城鄉一體化和產城融合的過程中,新型城鎮化使得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業得到了更好的整合和協調,金融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相應加大。首先,新型城鎮化在推進市民化進程中對金融消費需求會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涉及數字化致富、互聯網金融等多方面[7]。其次,新型城鎮化著重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產業技術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而對農村地區的電子物流、互聯網金融等發揮推動作用。最后,新型城鎮化促進了金融服務的普及,提高了農村居民的金融素質和金融意識,使得數字普惠金融得以更好地被接受和應用。因此,“新型城鎮化-數字普惠金融-農村居民消費”也極有可能是農村居民消費增長的作用機制之一。
新型城鎮化對數字普惠金融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農村居民消費。第一,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使得農村地區的金融基礎設施愈發完善,這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提供更加便捷、快速、安全、多元化、個性化、精準化、優惠化的金融服務,提高農村居民消費能力。例如,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提供低息貸款、信用卡、消費分期等金融產品,幫助居民提高其消費能力,更好地滿足其消費需求[8]。第二,新型城鎮化建設極大地提升了農村地區的科技水平,這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而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提供更加便捷、快速、安全、多元化、個性化、精準化、優惠化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例如,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提供金融理財、投資理財等服務,幫助農村居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財務,從而提高其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新型城鎮化推動農村居民消費的作用借助數字普惠金融實現。
2 研究設計
2.1 變量確定
1)被解釋變量:農村居民消費水平(RC),選取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量進行測量。
2)解釋變量:新型城鎮化水平(NURB)的衡量涉及多個方面,依據現有的研究,選取3個一級指標及13個二級指標構建了綜合水平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用熵值法測算[9]。表1為構建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3)中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DFI)。對數字普惠金融水平的測量主要使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編制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該指數主要通過涵蓋廣度、使用深度及數字化水平構建的指標體系衡量。
4)控制變量:影響居民消費的因素較多。選取具有代表性的3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10]。一是金融發展水平(JR),使用金融結構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測度。二是城鄉收入差距(CJ),采用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比值測度。三是民生財政支出(ZC),采用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等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與GDP的比值測度。
2.2 數據來源與模型構建
以2016—2021年中國30個省市(考慮到地區差異,剔除香港、澳門、臺灣及西藏地區)為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各省市統計年鑒及《中國城市化進程報告》。
1)直接效應模型。根據上文理論分析,首先研究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直接影響,構建的回歸模型如下。
[lnRCit=α1+α2NURBit+β1Xit+δi+μt+θit] (1)
式中,lnRCit為被解釋變量,代表省市i第t年的農村居民消費水平;NURBit為解釋變量,代表省市i第t年的新型城鎮化水平;α1、α2、β1為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Xit為控制變量;δi、μt分別代表地區和年份固定效應;[θit]代表隨機擾動項。
2)中介效應檢驗模型。為進一步檢驗數字普惠金融在新型城鎮化與農村居民消費中間的中介作用。選取數字普惠金融(DFIit)代表省份i第t年的數字普惠金融水平。本研究借鑒中介效應檢驗模型[11],結合Hausman檢驗結果,建立如下固定效應模型。
[DFIit=α3+α4NURBit+β2Xit+δi+μt +θit] (2)
[lnRCit=α5+α6NURBit+α7DFIit+β3Xit+δi+μt+θit]? (3)
3 實證分析
3.1 直接效應檢驗
在Hausman檢驗中,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檢驗,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第(1)列只驗證解釋變量新型城鎮化水平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第(2)列至第(4)列驗證在逐步加入控制變量后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具體分析第(1)列結果表明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能夠產生顯著正向影響。新型城鎮化通過發揮收入效應、環境效應、示范效應、價格效應和財富效應以及促進產業發展的途徑促進了農村居民消費。
第(2)列至第(4)列表明,在逐步加入控制變量后,新型城鎮化仍然能對農村居民消費產生正向影響,且結果通過顯著性檢驗。此外,根據回歸結果分析,各控制變量的系數符號均與預期相符:金融發展水平對農村居民消費存在正向影響;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村居民消費存在負向影響;民生財政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存在正向影響。這說明經濟水平越高越能刺激農村居民消費。綜上,假設1通過驗證。
3.2 穩健性檢驗
為保證直接效應檢驗結果的可靠性,選取改變樣本量和增加控制變量兩種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第(1)列為剔除4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樣本后的回歸結果。由于中國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些地區與其他省市之間差距較大,將其納入樣本可能會使回歸結果發生偏差。因此,在剔除上述4個地區樣本后對數據重新回歸,發現新型城鎮化的影響系數仍然為正。第(2)列為增加控制變量地區發展水平(GDP)與產業結構(IS)后的回歸結果,新型城鎮化的影響系數仍然為正,且結果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新型城鎮化與農村居民消費呈顯著正相關,研究結論具有穩健性。
3.3 間接效應檢驗
由上述分析可知,新型城鎮化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則對農村居民消費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即可能存在“新型城鎮化-數字普惠金融-農村居民消費”這一作用機制,根據構建的模型(2)和(3)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表4第(1)列為式(1)的回歸結果,新型城鎮化的影響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產生顯著正向影響。第(2)列為式(2)的回歸結果,新型城鎮化的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新型城鎮化對數字普惠金融能夠產生顯著正向影響。第(3)列為式(3)的回歸結果,同時加入解釋變量新型城鎮化和中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后,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系數仍然為正,但系數值變小,表明存在部分中介效應,即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存在正向促進作用,這一過程可能存在某一作用機制,以數字普惠金融為中介的傳導效應為其中之一。綜上,假設2通過驗證。
3.4 異質性檢驗
為了探究中國不同地區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以及數字普惠金融的中介效應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將中國30個省市分為東部及中西部2個區域開展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由第(1)列回歸結果可知,東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系數大于0,且在1%水平上顯著;中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系數小于0,且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東部地區各資源要素流通更加高效,更有利于帶動農村居民消費。由第(2)列回歸結果可知,東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系數大于0,且在1%水平上顯著;中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系數小于0,且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新型城鎮化推動了東部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東部地區農村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人口集聚速度更快,能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而中西部農村地區人口少、技術相對落后,難以支撐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由第(3)列回歸結果可知,東部地區新型城鎮化及數字普惠金融的系數均大于0,且在1%水平上顯著;但中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系數小于0,且數字普惠金融的系數不顯著。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具備的資源、政策優勢更多,因此其城鎮化發展水平遠高于中西部地區。此外,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更具有優勢,這將為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農村居民消費提供支持。而中西部農村地區面對資源缺位、市場壁壘、經濟落后的問題更為嚴重,因而農村居民消費難以升級。綜合第(1)列至第(3)列分析結果可知,數字普惠金融在中國東部地區新型城鎮化與農村居民消費的關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由于中西部地區第(3)列中,數字普惠金融系數不顯著,新型城鎮化系數顯著為負,因此進行Sobel檢驗,檢驗結果P為0.149,原假設依舊成立,說明中西部地區數字普惠金融非新型城鎮化與農村居民消費之間的中介因素。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能夠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數字技術的發展創新了普惠金融的表現形式,也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帶動農村居民消費提供了新的路徑。本研究利用中國2016—2021年的省市面板數據,對新型城鎮化-數字普惠金融-農村居民消費三者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加速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為居民消費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帶動了新興產業和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消費需求;數字普惠金融在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積極影響中發揮中介作用。新型城鎮化為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技術、經濟支持。而數字普惠金融可以通過提供更多樣便捷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村消費升級;對于區域異質性,東部地區的新型城鎮化能夠促進農村居民消費,而中西部地區則表現為阻礙,數字普惠金融的中介效應僅在東部地區顯著。
4.2 建議
第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其目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城市現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能夠有效促進居民消費。為了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強城市規劃和建設。城市規劃和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必須注重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利益,加強城市的美化、綠化和智能化建設,提高城市的品質和吸引力,同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的服務水平和生活品質。其次,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城市管理和服務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必須注重城市的公共服務和管理,加強城市的環境衛生、交通管理、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服務。再次,加強農村轉移人口的安置和保障。農村轉移人口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注重他們的安置和保障,為他們提供社會、醫療等基本服務。最后,加強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目標,必須注重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加強農村經濟和城市農業的發展,促進城鄉資源的共享和優化,提高城鄉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第二,堅持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不僅能發揮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的作用,而且在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中發揮中介作用。為此,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一是完善數字金融法規和監管機制。農村地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需有合理、透明、可靠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以保障金融服務的公平、公正、安全和有效性。同時,需要加強對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監管,防范金融風險。二是推動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通過支持農村金融科技企業的研發和創新,鼓勵各類金融機構推出更加便捷、實惠、智能的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不同群體的金融需求。三是提升數字金融服務的普及率。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需要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數字金融服務的便利和優惠,因此,可以加強農村地區的宣傳,以提高數字金融服務的知曉度和認知度。四是加強數字金融人才培養和技術支持。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需要有專業、高素質的數字金融人才和技術支持,因此要加強數字金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素質。
參考文獻:
[1] 申俊喜,衛佳燁.新型城鎮化、消費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全要素生產率[J].商業研究,2023(2):19-28.
[2] 馬其林.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J].河北金融,2022(9):14-18.
[3] 方創琳,趙文杰.新型城鎮化及城鄉融合發展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J].經濟地理,2023,43(1):10-16.
[4] 劉富華,梁 牧.新型城鎮化、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升級——基于人口老齡化的調節效應[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50(6):46-55.
[5] 文豐安.基于共同富裕的新型城鎮化之路:重要性、障礙及實現路徑[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1-10.
[6] 張宇馳,歐陽濤.長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鎮化發展與居民消費動態關系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22(21):155-158.
[7] 姚樹榮,鄧文剛.新型城鎮化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影響分析[J].鄭州輕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4):54-61.
[8] 王佳瑩.數字普惠金融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動力[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8):78-84.
[9] 吳昌嶸,陳 晨,孟曉文,等.數字普惠金融對南北方居民消費影響的差異分析——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J].時代經貿,2022,19(5):22-30.
[10] 王際宇,易丹輝,郭麗環.中國新型城鎮化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6):64-66.
[11] 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