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日益注重幼兒園課程改革。陶行知先生指出,要把兒童從文化鳥籠中解放出來,飛進大自然,讓兒童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陶冶性情、鍛煉意志。幼兒園班本種植微課程的開展能夠讓幼兒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發現大自然。在此過程中,幼兒掌握簡單的勞動種植技能,培養其愛心、責任心及觀察、比較等多方面能力,獲得新的體驗,體會生活的美好。而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充分利用好可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念;幼兒園;班本種植微課程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是要供給人需要的教育,將學校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利用種植資源對幼兒進行課程教育活動是幼兒園種植課程。班本種植微課程教學是幼兒認識和了解大自然的一個窗口,幼兒在直接感知、切身體驗和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發現大自然的奧秘,體驗著發現的樂趣,在促進幼兒身體健康和智力成長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在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兒園要從本地、本園條件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開展班本種植微課程,課程內容要科學合理,教學形式也要豐富多樣,幼兒在種植實踐中,感受大自然和勞動帶來的快樂。
一、幼兒生活化課程的開展
(一)在大自然中實現課程生活化
幼兒園種植微課程要回歸自然,響應“課程應是幼兒學習的發展資源”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為幼兒提供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鼓勵幼兒自由探索、自主學習,讓幼兒在直接感知大自然中獲取經驗,從而了解大自然,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對他們自主探索學習世界具有積極的意義。幼兒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探索和發現大自然,在與大自然的事物互動中,感受生活、生命。因而,教師要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幼兒接觸大自然。
近年來,在自然環境中組織各種教學活動的森林幼兒園走進人們的視野,它被稱為“沒有天花板和圍墻”。有如“我的四季種植記”課程實施中,在種植實踐中,幼兒總結出適合春季種植的蔬菜:如油菜、萵苣、藤蒿等;適合夏季種植:如香瓜、黃瓜、豇豆等;適合秋季種植:如小麥、蕎麥、白菜等;適合冬季種植:如菠菜、蘿卜、香菜等。幼兒能正確認識自然界的事物,切身體會到大自然中的萬物與生活息息相關,懂得了自然界與自然現象的關聯。如泥土里的蚯蚓、采花蜜的小蜜蜂等,還能直觀形象地體驗到自己所種植植物的基本特征,如草莓的花是白色的、蠶豆花如蝴蝶般、番茄的葉子有味道等,以及種植園里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象。通過創造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幼兒在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同時也極大提高了學習熱情,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于幼兒需求實現課程生活化
班本種植微課程的開展要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尊重幼兒個體差異,貼近幼兒生活,根據其認知水平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如基于大班幼兒對平菇蛋花湯中平菇的興趣,我們開展了“Hi菌菇”種植微課程,請求家長配合,親子時光家長帶領幼兒前往超市、菜場和菌菇種植園等場所,觀察和調查菌菇的外形特征和種類等,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調查結果。在調查中,幼兒不僅了解到菌菇的種類、外形特征還了解到其生活條件等,并能在集體面前大方分享自己的調查結果,為后期種植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經驗準備。在種植過程中,幼兒每天入園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溫室里看菌包,用小噴壺給菌包噴水等,并能認真做著相應的觀察記錄。經過一個多星期的照顧,當幼兒看到原本光溜溜的菌棒上終于長出一個個小小的平菇、蘑菇等時,幼兒十分驚喜。他們體驗到了種植菌菇的樂趣,并在照料、觀察等過程中,幼兒也了解到了其生長過程及養護常識,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增強了責任心。
(三)營造環境氛圍,展望課程生活化
在班本種植微課程教學實施過程時,教師要始終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和以幼兒為本的基本立場,營造相應的學習氛圍,基于幼兒和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資源開展課程,提高活動質量。如在“呀!西瓜”種植課程中,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不只是把課程內容以圖片形式呈現,而是在多樣化的課程組織形式下,倡導幼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大自然和大社會中獲得經驗和知識。
二、種植課程構建的目標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相應要求,有效整合和利用種植微課程資源,合理構建種植微課程的教學目標,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目的在于探討如何構建高效的種植微課程教學策略和教學實踐。
三、構建種植微課程的開發策略
(一)以幼兒為本,打造支持互動的自然環境
在日常開展班本種植微課程要基于幼兒的既有經驗,注重他們與日常環境互動的效果,為幼兒提供的環境要生態化,要有隱性與顯性區分。教師通過創設豐富的園所環境,充分激發幼兒種植興趣,教師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設計權,師幼共同探討關于如何去進行環境構建和規劃等。教師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創設屬于他們自己的種植園,如“打造專屬種植園”班本課程開展中,基于幼兒需要,在本班專屬種植區附件創設種植活動室,提供各種農具及農作物種子等,作為種植課程的教育活動場所。在幼兒設計中,種植園里配備遮陽裝備,以防惡劣天氣;需要水管保障充足的水源;冬日根據種植需要搭建大棚和提供相應保暖措施等。除此之外,可以在種植課程中讓幼兒進行自主游戲,準備樹木、花草、泥土等工具,設置自主性強的游戲內容和體育活動設施。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屬于他們自己的野炊灶臺,讓幼兒在收獲自己種植成果后,能夠自己動手炒菜做飯等等,既能體驗到田園生活,又能提高動手能力。
(二)立足園所實際,有效整合開發種植課程資源
根據種植課程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和整合園本資源、社會資源和各種可供選擇的教學資源,如在“和花兒約個會”課程中,鼓勵幼兒在家長幫助下,用卡片標記植物的名字、特性和基礎特征,并用它們來建立一個電子種植資源庫,為種植課程奠定堅實基礎;在活動開展中注重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家長是幼兒園的重要資源,在家長的幫助下,幼兒在家中準備一些種子和花卉植物,帶到種植課堂上,師幼共同種植探索,極大地發揮了幼兒的自主性。
(三)追隨幼兒的腳步,適時生成動態的種植課程內容
基于“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的規劃。教師可以以四季為中心,整合目標,形成一套具有挑戰、富有童趣的種植微課程教學。如在主題教學“我是種植小達人”中,教師生成“油菜生長記”“棉花生長記”等微課程活動。在“快樂‘番’倍 ,‘茄’有滋味”種植微課程開展中,在班級的“一畝三分地”里,師幼共同種植了家園合作收集到的番茄秧。教師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鼓勵其親自動手照顧番茄苗生長并觀察記錄其生長變化。如比比哪棵番茄苗長得高、哪棵先開花了等。幼兒就像呵護小寶貝一樣,精心照顧著自己種植的番茄。在盼望中,幼兒驚喜地發現番茄終于結果了。幼兒通過觀察和記錄發現:剛結的番茄,果子很小,花還沒有完全凋落。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小番茄會慢慢長大,而且會越結越多。小小的番茄每天都能給幼兒帶來驚喜和快樂。
幼兒對種植課程興趣濃厚,恰巧此時節又正是番茄的生長季,家長也大力支持和配合,紛紛在家和幼兒親子種植了番茄。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通過照料番茄,幼兒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而且感受到生命成長的力量,并學會了感恩,懂得了分享。
幼兒還能大膽分享他們與番茄的故事,如瑄瑄小朋友分享他去沈高農莊采摘番茄的趣事。那里有種植番茄的日光大棚,在番茄大棚里,番茄綴滿了枝頭,番茄的品種有很多種,顏色也有綠的、金黃色的、紅色的……長勢喜人。他在大棚里挑成熟的番茄,然后輕輕將其摘下來,放在小紙盒里。瑄瑄說:“自己摘的番茄很新鮮,也特別好吃呢!”就是大棚里太熱啦,采摘了一會兒就感覺熱得受不了。傾聽了他的分享,豆豆問:為什么要把番茄種在大棚里呢?教師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課程教育價值。教師鼓勵親子共同查閱問題答案,第二天分享收集到的信息。
通過學習了解,幼兒知道了番茄是一種喜溫性蔬菜。在集體活動中,幼兒對大棚的基本外形、結構和功能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幼兒還知道了大棚種植及時的基本原理:吸熱保溫。大棚里不僅可以種植番茄,還可以種植其他蔬菜和水果,大棚種植能讓我們在各個季節都能吃到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和發現,在此基礎上,建構新經驗。
(四)回歸生活,嘗試游戲化的實施途徑
作為幼兒學習的載體,課程在指導其成長和身心健康發展方面起積極而又重要的作用。在種植課程實施中,教師還可以將課程教學內容創編成兒歌和故事,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例如:青菜娃娃和蘿卜寶寶搶陽光的故事,寓教于樂,在情境體驗中使幼兒指導植物生長過程中是需要陽光的,教師還可以通過移動設備展現植物光合作用,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內容豐富的種植課程能夠帶給幼兒新鮮感,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大自然的規律,在學習的同時,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有效提升了種植課程教學效果。如在“花生你從哪里來”課程中,幼兒沒有找到花生的果實,基于幼兒的問題和需要,教師適時介入積極創設形式多樣的課程形式,有效以種植課程為載體,拓寬幼兒思維,促進幼兒多元化發展。
(五)耐心傾聽,尊重幼兒評價的主體地位
幼兒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課程實施和生成的主體。在日常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給予其充分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和條件,以增強幼兒的自我評價能力。如在“遇見‘莓’好”課程中,教師組織成果分享會,鼓勵幼兒將種植的草莓制成好吃的食物進行分享,讓幼兒對自己的種植成果感到自豪和滿足。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評價時,也要結合種植微課程的教學目標,注重對幼兒的全面評估,在過程中,也要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注重客觀性、發展性和持續性。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班本種植微課程是一項回歸大自然的教育活動,其目的在于讓幼兒了解大自然規律和了解植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幼兒主體地位,注重引導,讓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未知世界展開探索,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生活教育理念下班本種植微課程應是具有魅力的課程。
【參考文獻】
[1]陳嘉宇.“生活即教育”理念下幼兒園種植課程資源探索[J].讀寫算,2022(7):43-45.
[2]徐秋娟.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幼兒田園種植活動[J].科學咨詢,2021(10):153-154.
[3]張榮.基于生活教育理論的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宜昌:三峽大學,2021.
[4]陸曉安.“生活教育”視角下的班本種植微課程實踐探究[J].考試周刊,2020(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