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鄉鎮幼兒園豐富的自然資源特色,昆山市張浦中心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開展了一系列豐富的“親自然”課程,并得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本文從如何推動“親自然”課程誕生、多維度助推“親自然”課程的實施以及多樣化展示“親自然”課程的成果三方面來闡述“親自然”課程在鄉鎮幼兒園的實施。
【關鍵詞】“親自然”課程;鄉鎮幼兒園;課程實施
一、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推動“親自然”課程的誕生
“親自然”課程誕生的過程就是教師成長的過程,尤其是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課程意識、教師的專業水平、專業能力提升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需要找到一個小的切入點,作為推動“親自然”課程建設的基石。
(一)明確教育理念——領導小組帶頭分級加強師資培訓工作
在近年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筆者發現,在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城鎮幼兒園,幼兒與自然的聯系越來越少。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幼兒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專家提出要重視教育教學中自然資源的利用。因此,在幼兒園開展“親自然”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為此,幼兒園也做了許多園內外自然資源的研討工作,可以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
由我園發起的“總園—分園”相結合的分級、分期培訓方式,邀請專家來園開展對業務園長、一線骨干教師的“親自然”課程體系專項培訓,形成幼兒園“小領導”團隊,從上至下切實提高教師根據自己園所的特點進行“親自然”課程體系開發與實施的能力。
(二)強化課程意識——編制完善“親自然”課程方案
要把完善“親自然”課程方案作為課改的突破口,科學架構區域“親自然”科研機制,進一步強化“親自然”教育理念,用“自然”游戲精神改善不符合幼兒發展的課程實施和管理方式,不斷提高工作成效。基于我園現行的課程方案,從環境和區域的創設、活動的組織形式、一日生活的各環節及家園溝通等方面,根據省、市有關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結合幼兒園制訂我園“親自然”課程改革實施細則或方案,形成階段性目標及項目任務,循序漸進、有序實施。以“自然”潤童心、“自然”出精彩的課改主題為例,在內容方面,要統籌安排各園的領導和教師及時碰面,針對“親自然”課程展開討論,從課程的價值、實踐的方法、課程的內容、教師的指導策略、個案的發展等維度對課程進行細化,多角度、多層面提出前瞻性建議,從而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三)“分析—學習—研討”的循環支持模式促進教師專業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通過與“姐妹”幼兒園的園際聯系、主題沙龍、沉浸式課堂、參觀學習等方式,領導團隊切實扎根于幼兒教育的現場,與一線教師共同聚焦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進一步調查分析教師對“親自然”課程體系的理解和“親自然”課程方案的實踐能力。針對發現的問題,組織教師有計劃地學習有關理論,再進行實際應用,逐個突破疑難問題;對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召集大家集體研討,在研討過程中,大家暢所欲言,思維互相碰撞,要科學合理地利用辦學資金、專業資源,創設條件尋求市內外、省內外專家支持的發展理念。
我們利用“分析—學習—研討”的循環支持模式,領導團隊深入一線把脈問診、提高教師指導課程實施的能力,每個月深入一個幼兒園進行循環研討,發現問題,學習理論,最后討論解決問題,進而用更新、更適宜的教育教學方式支持幼兒的成長。
二、多維度助推“親自然”課程的實施,為教師指導提供必要的支持
“親自然”課程最核心的問題是讓幼兒園課程更加貼近大自然,讓幼兒在自然中生長、學習。結合鄉鎮幼兒園豐富的自然資源特色,以幼兒在教師的支持引導下圍繞某個感興趣的“親自然”活動開展研討,從“指引—評價—審議”多維度推進“親自然”課程的實施。
(一)制定幼兒園《自然資源的使用指引》,拓展“親自然”課程的廣度
要發揮教師在課程資源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和引導教師積極開發挖掘、篩選利用幼兒園內可利用的資源及幼兒園周邊的自然資源,以總園為例。
第一步,建設“親自然”園風園貌,創設具有濃郁自然氛圍的室外環境。教師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打造親自然、開放式、多元化的室外自然環境。在《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引領下,對室外活動進行探索與實踐,充分利用幼兒園里的沙池、草地、灌木叢等室外場地,將周圍環境和活動場地充分開發、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地進行劃分,在原有的涂鴉區、建構區、體能區等區域的基礎上再增設翻山越嶺、樹林挑戰、自然體驗、樂享農圃、萌寵之家等“親自然”課程區,并將這些室外自然活動區統稱為“蒲公英小鎮”,這些活動區域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感受風、土、沙、水、泥所帶來的不同體驗,讓幼兒充分親近大自然,一踏進幼兒園就能感受到濃濃的“親自然”
氛圍。
第二步,巧用天然材料讓室內環境回歸自然。首先,對室內的游戲柜、游戲桌等物品進行全面調整,將塑料類物品更換成原木材料,力求讓室內環境更加貼近自然,回歸本真。其次,各班根據班級特色選擇天然、原生態的材料對室內環境進行改造。幼兒用樹葉、樹枝、松果、貝殼、木材等材料制成美術作品,擺放、懸掛在活動室內,開展自然材料的微課程探索,將過程性資料展示在通道內,完成班級內外室內環境的“親自然”改造。室內區域游戲材料也盡量選擇自然材料,幼兒從海邊帶回來的貝殼、野餐挖到的小石頭、春天抽芽的柳枝、夏天盛開的花朵、秋天收獲的果實等都可以作為游戲材料,學習數的分合、植物的生長、種子的傳播等知識,在各個區域內靈活地利用起來,可使幼兒在室內活動中充分發揮想象力,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妙體驗。
第三步,就以上室內外的活動,每個班級固定先玩一段時間,充分開發每個區域的自然資源,完成《班級自然資源的使用指引》,最后整合起來就是整個幼兒園的《自然資源的使用指引》,可供以后選擇該游戲的班級參考、調整和補充,擴散到各個幼兒園就能形成本區域獨具特色的“親自然”課程。
(二)提升幼兒園課程評價工作的質量,發現幼兒“自然”的成長
幼兒園要以班級保育和教育活動過程的評價為核心,重點關注各類活動中的人際互動,聚焦課程支持每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有效性。為此,我們在原有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建立了完善的《“親自然”課程的評價體系》,其中包括《幼兒一對一傾聽表》《幼兒綜合能力發展評價表》《自然材料投放支持幼兒行為評價表》以及《“親自然”課程中教師支持策略的建議》。教師先對幼兒在課程實施中的情況進行觀察記錄,根據《自然材料投放幼兒行為評價表》進行分析,用《“親自然”課程中教師支持策略的建議》進行后續跟進,完成“親自然”活動觀察案例。通過這些多元化評價,認真分析評價信息,全面診斷問題,改進實施方案。同時,也提升了“領導團隊”對課程改革的領導力和一線教師課程實施能力,保障課程改革的實施質量。
(三)嚴格把關開展課程審議工作,支持幼兒綜合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升
幼兒園要成立課程審議委員會,在課程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認真做好對課程內容、課程資源等軟硬件的審議。結合“分析—學習—研討”的循環支持模式,針對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幼兒園構建了一套“親自然”課程的考核體系,包括《“親自然”環境創設與自然材料投放評分表》《“親自然”材料投放反饋表》《“親自然”課程實施審議表》。在我園,各年級教師走進平行班,共同根據班級情況對“親自然”環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探討,每個月形成一份年級組《自然材料投放反饋表》,記錄需要調整和改進的環節,各班教師完成“親自然”課程實施審議表。對于開展“親自然”課程比較困難的班級,可參考已經較好開展“親自然”課程班級的資料,循序漸進地形成適合本班的“親自然”課程,確保“親自然”課程項目的順利推進。
三、多樣化展示“親自然”課程的成果,為幼兒成長留下可循的足跡
(一)以“游戲故事”記錄幼兒的學習和成長
“游戲故事”是為記錄幼兒成長與發展中有游戲經歷的一種形式,用文字、照片、作品、對話等內容來呈現,也是為促進幼兒成長所做的極具針對性和真實性的過程性評價方式,體現了幼兒個體產生興趣和需要后不斷發展所獲得的經驗和力量。
例如,“游戲故事”(故事中涉及的幼兒姓名均為化名)中辰辰拿著生活區投放的水稻說:“水稻上面的稻谷就是我們吃的米,都掉下來了,我們可以先把上面的稻谷弄下來。”樂樂接著說:“甩一甩就掉下來了,早晨我帶來的袋子里面已經掉下來很多稻谷了!”諾諾說:“老師,我沒有帶,我可以來試一試嗎?”幼兒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開始了生活區的剝稻谷游戲。琳琳說:“我們已經剝完了,還有稻谷嗎?我們還可以剝完很多稻谷呢!”“你別剝了,我的手都痛了,我不想剝了!”多多說:“老師,我一粒一粒剝下來的,有一點少。我可以用一下那個貝殼嗎?”我將多多的好辦法分享給了不同組的幼兒,開始從教室里尋找可以用來刮稻谷的材料,有的用貝殼,有的用堅果殼,脫殼的速度大大提升,手也不痛了。于是引發教師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資源豐富幼兒的自然游戲內容,成為游戲發展的動力?教師應如何建立支持關系,讓孩子的游戲場成為主動、積極的學習源?我們決定把主導權交還給幼兒,通過游戲分享、討論,幼兒有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在這個簡單的“游戲故事”記錄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幼兒的成長。通過一個簡單游戲,呈現幼兒教幼兒、幼兒教老師的溫馨畫面,在游戲中幼兒可以找到不同的學習方式。幼兒的綜合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包括邏輯思考、人際交往、想象創造等能力,并且專注、抗挫、堅持、勇敢的學習品質在每個幼兒身上閃閃發光。
(二)以精準的平臺數據反映幼兒的發展軌跡
幼兒教師的日常工作非常充實,甚至非常辛苦,尤其在班級容量比較大的情況下,幼兒教師很難比較系統地呈現每個幼兒的成長動態。為此,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特邀制作團隊設計了一個符合我園實際的“幼兒成長評估平臺”。教師通過積極關注幼兒的行為活動、持續的觀察記錄、分析幼兒的發展狀況,利用評估工具進行科學的評估,從而為幼兒提供專業的引領,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增減評估項目,通過所有評估記錄的統計可以清晰地反映該幼兒的發展情況。此外,“幼兒成長評估平臺”的報告也極富多樣性,可以分為幼兒發展評估報告、班級發展評估報告、園級發展評估報告,從而幫助我們在橫向、縱向上了解“親自然”課程對幼兒成長的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園雖然在實施“親自然”課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親自然”課程的研究道路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如何將我們行之有效的經驗推廣出去、如何讓家長也能通過“親自然”課程更加關注到幼兒在游戲中的成長以及一些比較特殊的幼兒的成長評估應如何進行,這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