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迎來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教師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還要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通過開展綜合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推動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接軌。本文結合課堂實踐,對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探討,希望為教師提供參考,發揮綜合與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數學教師要采用課堂活動、課外活動等形式,積極組織綜合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并在此過程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應用意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豐富的數學知識和實踐經驗。初中數學教師要深入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從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精心設計綜合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以此改變過去“高分低能”的現象,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
一、開發活動素材,豐富教學資源
在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的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興趣喜好,開發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盡可能同時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入的記憶。在開發活動素材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選擇他們熟悉的問題、場景和現象,引發學生內心的共鳴,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以積極踴躍的態度走入綜合與實踐活動。
例如,在教授《圖形的旋轉》的時候,本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在正確了解旋轉現象的基礎上,掌握旋轉中心、旋轉角等概念。教師可圍繞本課內容開發相關素材,選擇一些關于旋轉現象的照片,如摩天輪、鐘表等,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提煉出“旋轉”的現象,并總結旋轉的概念,即:“將圖形繞一個定點轉動一定的角度,這樣的圖形運動稱為圖形的旋轉。”接著,教師可提供一段花朵圖案緩緩旋轉的動畫,并提出問題:“花朵圖案旋轉多少度后,能夠與原來的圖案重合?”學生嘗試在紙上畫出相應的圖案,并通過觀察、旋轉、討論等方式,探究問題的答案。最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開發活動素材,讓學生先在紙上任意畫出一個圖形,然后依次畫出該圖形旋轉30°后的形狀,這樣重復下去,觀察最終能構成什么樣的圖案,并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在大屏幕上,師生共同欣賞和討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旋轉的認識。
二、設計實踐項目,鼓勵學生探究
近年來,項目式教學在我國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提供有力的支持。相比于傳統的講解教學法,綜合與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機會,讓數學課變得更加開放自由,但也容易出現學習過程混亂無序的現象。教師可根據教學主題與內容設計實踐項目,明確項目的各項任務和要求,讓學生“做數學”,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又能確保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和目標前進。
例如,在教授《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時,教師可設計實踐項目活動:“調查初中生的每周消費情況。”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一周的支出大概有多少呢?你們的零用錢主要花在什么地方?”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圍繞主題進行討論交流。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有效方法,并布置任務:
(1)設計一份關于初中生每周消費情況的調查問卷。
(2)在學校中發放問卷,并做好數據收集與整理工作。
(3)根據調查結果繪制統計圖,并客觀分析當前初中生的消費情況。
(4)梳理初中生消費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消費是一個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教師據此設計項目活動,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參與,體會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全過程,提升自身的數學實踐能力。
三、問題驅動引導,深化學生理解
綜合與實踐活動強調學生本身的體驗和參與,要求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但由于初中生本身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有限,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和阻礙,導致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停留在較淺顯的層面。因此,數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可以圍繞綜合與實踐活動設計一系列的問題,用問題驅動學生探究,啟迪他們的思維,確保學生沿著正確的軌道學習,并促使他們經歷深層次的思維過程,對數學知識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把原本復雜的活動分解成一個個子問題,從而降低學生探究學習的難度。
例如,在教授《確定事件與隨機事件》的時候,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猜撲克”的課堂活動,取出四張紙牌,學生隨機抽出一張,教師猜測紙牌上的數字,通過這個小游戲來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圍繞該活動設計多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情況討論:“已知四張牌上的數字都是2,但花色不同。
(1)抽出一張牌是2屬于什么事件?
(2)抽出一張牌是3屬于什么事件?
(3)抽出一張紅桃牌屬于什么事件?”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作答,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整理和總結:
(1)抽出一張牌是2——確定事件、必然事件。
(2)抽出一張牌是3——確定事件、不可能事件。
(3)抽出一張紅桃牌——隨機事件。
教師借助這一活動,使學生理解了相關的數學概念。接著,教師可設計一些更具難度和挑戰性的問題,如:任意拋一枚硬幣,連續三次硬幣正面向上是否屬于不可能事件?一個三角形旋轉90°后與原來的圖形對稱,是否屬于必然事件?接著,學生通過做實驗、畫圖等方式,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教師以問題為導向,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能動性,也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使他們對相關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
四、突破學科界限,落實STEAM理念
數學是一門應用范圍十分廣泛的課程,它與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在綜合與實踐教學中,要樹立開放、包容的理念,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多學科知識整合起來,落實STEAM的教育理念,推動數學與科學、工程、技術等不同領域的有機融合,從而體現數學課程的綜合性,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授《反比例函數》的時候,教師可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為他們提供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導線等器材,并提出問題:“在某個電路中,電流I與電阻R成反比例,當電阻為5歐姆時,電流為2I。1.求I與R之間的函數關系式;2.當電流為0.5時,求電阻R的值。”接著,教師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連接電路,將電阻、電流等調整到合適的數值,然后通過計算得出函數關系式,即I=■。然后,教師讓學生多次調整滑動變阻器,記錄多組電阻和電流的數值,并將這些數據代入函數關系式,看結果是否成立。以此驗證函數關系式的正確性,進而利用該函數關系式解答第二個問題,當電流為0.5時,R=■=■=20(歐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繪制出相應的圖像。相比于理論講解的授課方式,這種活動不僅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小組合作探究,提升學習效率
綜合與實踐活動是一個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的過程,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發揮的空間,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個性。然而,有些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難度較大、內容較多,如果學生獨立完成,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效果也不夠理想。特別是對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他們很難僅靠自己的努力來完成活動任務。因此,教師要適時地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按照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特長、性格特點等,將學生劃分成一個個小組,讓學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綜合與實踐學習任務,發揮學生之間的互助、互促作用,以此提升數學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教授《矩形、菱形、正方形》時,教師可先講解本課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三種圖形的性質與判定方法,然后組織課堂測驗活動,從中選擇幾名成績較為優秀的學生,作為小組長,安排其他同學加入到不同的小組,并提出綜合與實踐活動“鋪地磚”,活動內容如下:
現打算在教室中鋪設地磚,有三種地磚可供選擇。
(1)邊長為0.8 m的正方形地磚,每塊25元。
(2)長0.3 m,寬0.6 m的矩形地磚,每塊10元。
(3)邊長為0.6 分米的菱形地磚,每塊15元。
請制訂出最劃算的鋪設方案。
接著,各個小組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任務,先測量出教室的長和寬,計算出需要鋪設地磚的面積,然后選擇地磚的類型,探討恰當的鋪設方法。最后,教師指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從中選擇出最劃算的方案。
六、評價實踐成果,激勵學生前進
評價是綜合與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理論成果或物質成果,他們渴望自己的成果得到他人的關注與認可。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展示活動成果的機會,并對他們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發掘他們在綜合與實踐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以此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使他們以更積極的態度投入數學學習活動。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引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以此培養學生評價反思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從多方面認識自己,明確自身的長處與不足,找到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打造“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體系。
例如,在“調查初中生的每周消費情況”的活動中,教師可讓學生對調查問卷、調查數據、圖表、結論、建議等進行整理和排序,制作成課件報告,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匯報,讓老師、同學看到自己的實踐成果。匯報結束后,教師可分發評價表,讓學生從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等多方面出發進行自評和互評,將這些信息與課后作業、課堂測驗成績結合起來,形成最終的評價結果。此外,教師可通過口頭評價、寫評語等方式,針對不同學生的優點進行表揚,以此來激勵學生不斷進步、提升自我,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持續發展。
七、結束語
綜合與實踐是初中數學課程的一個新板塊,也是師生面臨的新挑戰,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明確新課程標準對于綜合與實踐的相關要求,立足于數學教材內容和初中生的發展水平,精心設計綜合與實踐活動,將數學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高效化的綜合與實踐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盧彩.問題導向的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有效教學研究[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1):109-111.
(本文系2023年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五期立項課題“STEAM理念下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項目式學習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3JY15-L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