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以及高質量發展,水產養殖業的綠色發展模式已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趨勢。概述了綠色發展理念相關內容,分析了環境污染、疾病防控不足、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和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提出了推廣生態養殖模式、構建疾病防控體系、開發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等策略,旨在實現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升。
關鍵詞:綠色發展;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2–00-03
隨著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日益增強,低碳環保的發展觀念逐漸成為推進水產養殖行業改革提質的核心導向?;诖?,對綠色發展理念下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具體的優質發展策略,旨在推動該產業向生態友好型轉變,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1 綠色發展理念概述
水產養殖領域秉承綠色增長的核心意旨在于利用可持續的方法和技術,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促成自然生態安全與經濟收益的共贏格局形成。該觀點強調優先考慮生態環境,確保養殖過程不會影響水域生態系統平衡,維護物種多樣化;合理利用資源,依托科學運營和技術革新,提高飼養效率,縮減水和能源耗量;增強環保意識,應用綠色養殖技術,減少環境污染物的釋放,減緩其對水環境的不良影響。
進一步而言,綠色發展理念還力求使養殖行為對周邊群落及生態體系的影響降至最低,合理分配財富收益;激勵創新,倡導開發與采納新興科技手段,增強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吸引民眾參與,加深消費者對環保水產品的了解和認識,增強綠色消費意識;發揮政策作用,依托法律規章和獎勵政策,促進產業環保轉型;加強國際協作,強化世界各地的交流與協作,共同應對跨境水生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所面臨的問題。水產養殖業綠色成長的目標是構建一個生態可持續、經濟有益、社會平衡的行業框架,通過整合上述元素,助推全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實現[1]。
2 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現狀
2.1 環境污染問題
我國當前的水產養殖行業正面對嚴重的環境污染挑戰,養殖業規模的擴大進一步加劇了污染的問題。
首先,在沿海與內陸的部分水域,因養殖密集度過大,飼料的大量投放和廢棄物的排放使得水域營養物質過剩,進而引發水體富營養化問題,誘發赤潮和水華,嚴重擾亂水中生態系統的平衡。例如,沿海地帶的部分蝦養殖場缺乏高效的污水處理機制,污水被直接排入海中,造成水中氮、磷等成分激增,致使海水品質下降。
其次,部分畜牧業經營者在追逐即期收益時,過度應用抗菌藥物、激素等。這類化合物通過水環境傳播,不僅會增強飼養動植物對藥物的耐藥性,還可能通過生物鏈轉移至人的身上,影響人體健康。例如,一些地方的水產養殖業頻繁且大量地使用抗生素,造成水體內抗生素含量劇增,這對水質產生不良影響,導致水產品的品質下降。
最后,眾多內陸湖沼的漁養技術和監管效果欠佳,未能充分發揮水利資源的使用效能,導致水資源浪費問題嚴重。例如,在部分蓄水池與湖泊的圍網養魚作業中,缺乏高效的水循環利用方案,這不僅消耗了大量水資源,還使得水質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這種環境污染的問題不僅會制約水產業的長遠穩定發展,還會對自然生態與人類的健康安全構成深遠的影響。
2.2 疾病防控不足
在水產培育行業,防范傳染病的問題極為棘手且急迫。密集的飼養環境加上海產生物種群的高度擁擠,疾病散播的危險程度大大提高。疫病一旦暴發,可能彌漫至整個飼養場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養殖魚類中,部分地區缺少行之有效的疫癥監管與警報系統,一旦疾患暴發,難以及時發覺與有效遏制。草魚潰瘍病是典型的水族養殖病癥,能夠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草魚死亡。此外,養殖工人對病癥認知不足,且缺乏防疫手段,疫情一旦暴發,養殖者將遭受極大的損失。
在蝦類養殖中,白點病是引發蝦大規模死亡的重要病癥之一。鑒于養殖場所空間擁擠,水域環境質量較差,一旦病癥發作,會迅速在整個蝦群間擴散。在某些海濱地帶,因養殖者對疾病的預防和控制缺乏足夠的重視,白點病頻發已成為制約該區域蝦養殖業發展的關鍵障礙。部分養殖者試圖過量使用抗生素預防疾病,雖然此舉在短期內可降低病害發生率,但長遠來看會造成病原菌對藥物產生耐藥性,進而加大疾病控制的難度。例如,在部分地方的水產養殖行業,抗生素的長期過度使用導致多樣化的抗藥性病菌出現,這不但使得防治疾病變得更加困難,還會威脅人們的健康安全[2]。
2.3 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在水產養殖領域,資源利用效率存在顯著瓶頸,具體表現在飼料轉換效率不高、對水資源的過度消耗、能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層面。這些狀況無疑會提升養殖的經濟成本,并對自然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首先,傳統水產養殖經常使用富含蛋白質的飼料,而這些飼料的生產會耗費大量農作物和能源資源,加上飼料配比的科學合理性不足,導致轉化效率不佳,大部分飼料未能被生物充分攝取而殘剩于水中,這無疑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并可能誘發水質惡化的問題。
其次,一些開敞式的水產養殖體系,由于缺乏高效的水循環使用技術,導致大量水資源被直接排入外部環境。例如,一些內陸地區的池塘養殖場由于缺少水循環使用意識與技術,經常更換養殖用水,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
最后,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是導致資源使用效率不高的關鍵因素之一。一些養殖基地缺少節能措施,能源消耗量大。例如,一些畜牧場在寒冬季節為保持溫度適宜,頻繁利用煤等舊式能源,這不僅增加了飼養成本,還使得環境遭受嚴重污染。在某些沿海區域開展的貝殼類養殖作業中,鑒于缺少合適的密度管理,濫養情況使得近海生態環境惡化,進而影響貝殼的健康成長,導致產量減少。
2.4 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出現
消費者對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質標準日益提高。在某些區域,由于監管不嚴和生產規范不一,水產品出現藥品殘留、含有超量重金屬等問題,這不僅危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還損害了整個行業的聲譽。以水產養殖業,尤其是魚類養殖為例,部分養殖者為了增產和控制疫病,存在濫用各種抗生素和激素的行為,或者長期使用含抗生素的飼料喂魚,使得魚體內的抗生素殘留量超標,通過食物鏈威脅消費者的健康。在蝦類養殖中,環境污染與飼料質量不佳容易導致蝦體內累積過量重金屬。例如,一些靠近海岸的養殖區域受到周圍工廠排放廢水的影響,使得養殖蝦中的鉛、鎘等有害金屬含量超出安全標準,這種情況不僅會對蝦的市場銷售造成負面影響,還會威脅消費者的健康[3]。
3 綠色發展理念下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的策略
3.1 推廣生態養殖模式
遵循綠色發展理念,水生態培育行業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舉措之一是倡導生態化培育方案。這一方案倡導與環境保持和衷共濟的關系,在模仿天然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的基礎上,旨在將養殖產生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資源,同時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
循環水培育系統(RAS)是一套閉合的培育體系,運用物理濾除和生物方法處理氮、磷等有害物質。在該RAS體系中,水產品排放的廢料能被轉換成植被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植被則向水中釋放氧氣,從而構建了一個微觀的生態循環系統。挪威養魚廣泛采用了循環水培育系統(RAS),這大幅降低了養殖活動對海洋生態的不良影響。
綜合多營養水平養殖法(IMTA)將不同營養等級的生物結合起來,將魚類放在貝類和海草養殖區的下層,將魚類的排泄物作為肥料,促進貝類與海草的生長,貝類和海草則可以凈化水質,為魚類提供良好的棲息條件。以加拿大的海帶與扇貝養殖成功案例為例,IMTA不僅提升了養殖產能,還豐富了生物多樣性。
稻田混養魚類這一生態農業法使水稻與魚類在同一農田里共存,通過魚類捕食昆蟲及除雜草,可以有效減少農藥使用量,而魚類的游動也有助于土壤耕犁,增加其透氣性,從而促進水稻生長。這種生態型農業模式轉變不僅環保,還能提升農產品利用的有效性,增強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環保食品的需求。在政府政策的鼎力支持、科技進步及范例的推廣下,生態農業模式將成為水產養殖行業向環保方向轉型的關鍵路徑[4]。
3.2 構建疾病防控體系
完備的疫病管理網絡以預防優先、多元化防治策略為核心,旨在降低疾病暴發的可能性,確保畜禽健康安全。
第一,構建此網絡需完善疫情監控及預警體制。對飼養水域及生物樣本進行常規致病菌檢測,有助于早期識別潛在疫病并實施預防對策。例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所屬東海水產品研究所研發的遠程水生動物病害診斷平臺,應用了移動通信與網絡技術,實現了病情信息的迅速搜集與判定,有效提升了疫情應對的及時性。
第二,普及先進的養殖方法是遏制病害的核心環節。其涵蓋改良飼養環境、凈化水源、適度調節養殖濃度,以及利用疫苗和生物藥品增強飼養動植物的疾病抵抗力。例如,中國部分區域已經推行生態友好型的養殖新模式,通過種養結合改善水環境,運用益生菌來平衡魚類腸內微生態,有效增強魚類的抗病力,降低疾病發作的概率。
第三,合理用藥也是控病的關鍵手段之一。制定嚴格的藥物使用規范,避免過度依賴抗生素,減少藥物遺留,有助于減輕疾病控制對環境與人體健康的不良影響[5]。
3.3 開發資源高效利用技術
水產養殖領域應著眼于提升資源使用的效能,減少資源耗損,并緩解其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這包括飼料開發、水資源調度、能源消耗等層面。在此過程中,飼料占據養殖成本的重要部分,因此提高飼料轉換效率顯得尤為關鍵。
第一,開發新型高效能飼料能夠減少水域因殘留未消化的飼料引起的污染。例如,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制的環保型飼料通過調配蛋白與脂肪的比例,達到了提高養殖魚類對飼料消化吸收率的效果,并顯著降低了排泄物的有機物濃度。
第二,在水資源高效利用方面,開發節約用水的養殖技術是提高水平的關鍵一環。例如,應用于水產培育領域的以色列滴水灌溉技術,通過精準操控水流量與分布,有效減少了水資源的無效消耗。循環利用水培育系統(RAS)融入了物理及生態過濾技術,促成了水資源的循環使用,極大降低了對新增水源的依賴。能源消耗在水產養殖領域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水體加溫或降溫環節中。例如,將地熱能源運用于水產養殖,借助地熱維持水體的恒溫條件,不僅可以節省能源,還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第三,借助智控系統,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益。置入感應裝置與自動化調控系統,以便實時追蹤及調整飼養環境的各項指標,如溶氧度、pH值及溫度等,保障飼養條件達至最優,且減少人工操作失誤與資源浪費問題。例如,挪威的鮭魚養殖場運用了智能化監控系統,精細操控生態環境,從而提高了養殖的功效與產品的品質。通過這些創新技術的廣泛運用,水產培育行業得以高效地運用資源,削減生產開銷,減輕其對自然環境的負荷,進而推動行業朝著綠色化、可持續性的方向發展[6]。
3.4 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第一,制定統一的生產準則。這些準則涉及養殖條件、飼料應用、疫病管理、捕魚作業及產品加工等內容。例如,歐洲聯盟為其成員國制定了一整套細致的水產培育規范,涵蓋對養殖環境、飼料配方、藥品使用等方面的嚴格控制。
第二,強化產品檢測是確保品質與安全的樞紐。通過建立完善的檢驗機制,定期跟蹤檢查水生產品中的有害物質殘余、微型生物的污染狀況。以美國為例,其食品藥品監管機構(FDA)對進口的海產品進行了嚴格的質量控制,確保產品滿足安全規范。
第三,構建產品追蹤體系有助于提升整體的透明度,從而提高消費者的信賴度。該系統通過詳細記錄海產品從養殖場到市場銷售的全過程,一旦檢出問題,便能夠快速溯源并實施相應的處置措施。例如,挪威的三文魚行業采用了區塊鏈技術,使產品全鏈路具備了可追溯的特性,消費者僅需掃描產品外包裝上的QR碼(快速響應碼),便可輕松獲悉相關的養殖、加工和運輸詳情。
第四,嚴格市場監督和嚴打非法添入及濫用藥品行徑,是維護水產品品質和安全的關鍵舉措[7]。例如,農業農村部推出的“三品一標”(指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及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機制,激勵并規范了水產品的安全生產行為。
4 結束語
落實綠色增長方針,推動水產業以優質的方式發展,能夠有效應對現存的問題,進一步增強該行業整體的市場競爭能力,激發其持久發展的潛力。展望未來,政府、各相關企業應不斷優化行業構成,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優化監管機制,共同推動水產養殖行業朝著綠色化和效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斐.全省加快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J].致富天地, 2022(8):48.
[2] 申玉軍,蘭淑芬,姜紅巖.關于推進生豬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與探討[J].中國動物保健,2023,25(3):73-74.
[3] 曲國欣,王幫高.漁業裝備數字化、智能化推動水產養殖高質量發展[J].當代農機,2024(1):9-10.
[4] 張翔,王祖峰,王虹人,等.發展綠色高質量水產養殖對助力糧食和營養安全的思考[J].河北漁業,2022(1):41-44.
[5] 徐碩,魯峰,方輝,等.漁業生產大數據助推漁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22,38(7):144-152.
[6] 郭欣碩.數字漁業裝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及推廣分析[J].今日畜牧獸醫,2020,36(12):58.
[7] 高曉霞.轉型升級 擎畫水產養殖綠色新畫卷[J].海洋與漁業,2022(5):31-33.
收稿日期:2024-08-17
作者簡介:李海濤(1980—),男,河南魯山人,農藝師,研究方向為畜牧、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