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不良習慣都可能引發慢性胃炎。比如,飲食不規律,經常過饑過飽;過食辛辣、油膩、刺激性的食物;長期喝酒、吸煙等。本文將帶我們走進慢性胃炎,去正確認識它,以便更好地守護胃健康。
慢性胃炎的常見癥狀
慢性胃炎的癥狀多種多樣,且缺乏特異性,部分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癥狀。一般來說,慢性胃炎的癥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胃痛
胃痛是慢性胃炎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疼痛的程度和性質因人而異,可能表現為隱痛、脹痛、灼痛或刺痛等。疼痛的部位一般在上腹部,即肚臍以上、胸骨以下的區域。疼痛可能在空腹時出現,也可能在進食后加重。例如,有些患者在饑餓時會感到胃部隱隱作痛,而吃點東西后疼痛會有所緩解;有些患者則在吃完飯后不久就會出現胃痛。
胃脹
慢性胃炎患者會感到胃部脹滿不適,好像有東西堵在里面一樣,導致食欲下降。引起胃脹的原因主要是胃的蠕動功能減弱,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發酵產生氣體,從而使胃內壓力增加。比如,一些患者在飯后會覺得胃部特別脹,甚至需要解開衣服扣子才能緩解不適。
反酸、噯氣
反酸是指胃內的酸性物質反流到食管或口腔,引起燒心、胸骨后疼痛等癥狀;噯氣是指胃內氣體從口腔排出,俗稱“打嗝”。這兩種癥狀通常是由于胃的排空功能障礙,胃酸分泌過多,或者食管下括約肌松弛等原因引起的。例如,有些患者在吃完飯后會經常反酸、噯氣,感覺嘴里有一股酸味,非常不舒服。
惡心、嘔吐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的癥狀,尤其是在進食不當或胃部受到刺激時。而頻繁的惡心、嘔吐,會影響其食欲和營養攝入,導致身體虛弱。
食欲不振
由于胃部不適,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會出現食欲不振的情況,對食物失去興趣,食量減少,甚至厭食。長期的食欲不振會導致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問題。
慢性胃炎的危害
營養不良
由于受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等影響,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如果不加以干預,會導致身體虛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各種疾病。比如,患者可能會出現面色蒼白、乏力、頭暈等貧血癥狀,或因為缺乏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而出現消瘦、肌肉萎縮等。
增加胃癌發病風險
慢性萎縮性胃炎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如果不及時治療和控制,有可能發展為胃癌。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的飲食習慣等也會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所以,慢性胃炎患者一定要重視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定期進行胃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和治療。
消化不良
慢性胃炎會導致胃黏膜分泌的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減少或者出現異常,食物不能得到充分分解,從而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患者可能會經常感到腹脹,尤其是在進食后,這是因為食物在胃內不能被及時消化排空,逐漸積聚并產生氣體;還會出現食欲不振,對食物缺乏興趣,進食量減少,這是由于胃部的炎癥刺激了神經末梢,向大腦傳遞抑制食欲的信號。
胃出血
慢性胃炎會使胃黏膜變得脆弱,容易出現糜爛和潰瘍。當胃黏膜糜爛或潰瘍較深時,就可能會破壞胃內的血管,導致出血。出血量的多少因病情而異。少量出血時,患者的大便可能會呈現黑色(潛血陽性);如果出血量較大,可能會出現嘔血現象,嚴重時會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上腹部疼痛
慢性胃炎患者常常會感到上腹部疼痛,可能是隱痛、脹痛、刺痛或灼痛。這種疼痛沒有明顯的規律,有時在空腹時出現,有時在進食后發作,會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例如,疼痛可能會在工作、學習或者睡眠過程中突然出現,從而影響患者的注意力和工作學習效率,干擾正常的睡眠,導致其精神狀態不佳,容易疲勞。
反酸、噯氣
由于胃黏膜的炎癥,胃部的正常蠕動和排空功能出現紊亂,胃酸可能會反流至食管,引起反酸癥狀。患者會感到食管和喉嚨有燒灼感,口腔內也會出現酸味。同時,還會頻繁噯氣,即胃內氣體向上涌出,帶有酸腐氣味。這不僅會讓患者感到不適,在社交場合也可能會造成尷尬,從而對其心理產生一定的壓力。
慢性胃炎的診斷
臨床表現
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的癥狀、病史等進行初步判斷。如果患者出現胃痛、胃脹、反酸、噯氣等胃部不適癥狀,且持續時間較長,就需要考慮慢性胃炎的可能。此外,醫生還會詢問患者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是否服用過對胃有刺激的藥物等,以了解可能的病因。
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最準確的方法之一。通過胃鏡,醫生可以直接觀察胃黏膜的情況,了解是否存在炎癥、糜爛、潰瘍等病變。同時,還可以在胃鏡下取胃黏膜組織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胃炎的類型和嚴重程度。胃鏡檢查雖然有些不舒服,但對于明確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非常重要。
幽門螺桿菌檢測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及時進行檢測對于診斷和治療慢性胃炎非常重要。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呼氣試驗、血清學檢測、胃鏡下活檢等。其中,呼氣試驗是一種無創、簡便的檢測方法,患者只需要口服含有特定標記物的試劑,然后呼出氣體,通過檢測呼出氣體中的標記物含量就可判斷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
其他檢查
除了上述檢查方法,醫生還可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其他檢查,如血常規、大便常規、肝功能、腹部B超等,排除其他疾病。
慢性胃炎患者的自我護理
飲食方面
(1)規律飲食。一日三餐定時定量,忌暴飲暴食。盡量每天相同的時間吃飯,讓胃有一個規律的“工作節奏”。
(2)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柔軟、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條、饅頭等。避免吃辛辣、油膩、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濃茶等。
(3)細嚼慢咽。吃飯的時候要慢慢咀嚼,每一口食物都盡量嚼碎了再咽下去,有助減輕胃的負擔。充分咀嚼后會產生大量唾液,其所含的多種酶對食物的分解和消化起著一定作用,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殺滅細菌,保護胃黏膜。
(4)避免過冷過熱的食物。食物的溫度要適中,不要吃太燙或者太涼的食物。過冷過熱的食物都會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炎的癥狀。
生活習慣方面
(1)戒煙限酒。吸煙和飲酒都會對胃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慢性胃炎患者一定要戒煙限酒。
(2)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復。不要熬夜,每天盡量在相同的時間上床睡覺和起床。
(3)適當運動。適度運動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可以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但要注意運動強度不要過大,避免過度疲勞。
(4)保持心情舒暢。情緒對胃的影響也很大。長期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會加重慢性胃炎的癥狀。所以,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心情舒暢,可以通過聽音樂、看電影、與朋友聊天等方式放松心情。
其他方面
(1)遵醫囑用藥。要嚴格按照醫囑服藥,不要自行增減藥量或者停藥。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如出現不適癥狀,要及時就醫。
(2)定期復查。慢性胃炎患者要定期去醫院復查,了解病情的變化。醫生會根據復查結果調整治療方案,確保病情得到控制。
常見的慢性胃炎認知誤區
誤區一:癥狀不嚴重就無需治療
慢性胃炎初期大多僅表現出輕微的消化不良、偶爾的腹脹或隱痛等癥狀。由于這些癥狀并未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干擾,患者往往覺得這只是小毛病,從而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殊不知,長期的炎癥刺激會使胃黏膜受損加重,從淺表性胃炎發展為萎縮性胃炎,增加胃潰瘍、胃出血,甚至胃癌的風險。
誤區二:胃有不適就是慢性胃炎
一旦出現上腹部疼痛、飽脹、惡心等癥狀,很多人就會不假思索地認為是慢性胃炎復發或加重。實際上,除了慢性胃炎,還有很多其他疾病也會引起類似的胃部癥狀。例如,膽囊炎、膽結石可導致右上腹疼痛并放射至胃部區域,常被誤認為是胃炎疼痛;胰腺疾病如胰腺炎也會引起上腹部劇烈疼痛和嘔吐,容易與胃炎混淆。此外,心臟疾病如心肌梗死有時也會表現為上腹部的牽涉痛。所以,一旦出現胃不適,應及時就醫進行檢查。
誤區三:只要服藥就能根治慢性胃炎
患者在確診慢性胃炎后,通常會期望通過藥物治療迅速根治疾病。然而,慢性胃炎的治療是一個綜合且長期的過程。藥物治療雖然可以緩解癥狀、減輕炎癥,但如果患者不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長期酗酒、吸煙、暴飲暴食、過度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精神壓力過大等,胃炎很容易復發。所以,僅僅依賴藥物而忽視生活方式的調整,即使癥狀暫時得到控制,胃黏膜也難以徹底修復,也就無法得到真正根治。
誤區四:定期復查不重要
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癥狀減輕或消失,就認為疾病已經痊愈,不再需要復查。其實,慢性胃炎的病情變化往往是隱匿的,胃黏膜的修復情況、是否有萎縮或腸化生等病變進展需要通過胃鏡等檢查手段才能準確判斷。定期復查可以及時發現病情的變化,幫助醫生調整治療方案,對于預防胃癌等嚴重并發癥具有關鍵意義。
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正確的認識、積極的預防和治療,能夠有效控制慢性胃炎。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習慣,以健康的體魄和積極的心態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