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體有著一套完善的溫度調節系統,使得體溫保持在36~37 ℃。這個溫度下,人體各個器官能夠正常運轉。然而在手術室里,很多因素會讓患者的體溫像坐滑梯一樣下降。如果體溫低于36℃,就屬于低體溫現象,可能引發一系列不良后果。
為什么手術患者會遭遇低體溫
手術室的低溫環境
手術室的溫度通常被設置得比較低,主要原因是低溫環境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減少手術感染的風險。對于躺在手術臺上的患者來說,就像被放在了一個大冰窖里;而且,手術室里的空氣是不斷流動的,不停帶走患者身上的熱量。
身體大面積暴露
手術的時候,為了方便醫生進行操作,患者身體的很大一部分需要暴露出來。比如做胸部手術,整個胸部都要袒露在外;做腿部手術,腿部就要暴露在空氣中。人體皮膚就像一層保暖的保鮮膜,平時把身體的熱量緊緊留住。可是當皮膚大面積暴露的時候,熱量就像開了閘的水一樣,迅速散發出去。
輸入液體的“冷沖擊”
在手術過程中,有時候可能需要為患者輸入大量的液體,如生理鹽水、葡萄糖溶液、血液制品。這些液體在儲存的時候通常是常溫或者冷藏保存的,當被輸入到患者體內時,就像往熱水里加冰塊,會讓患者的體溫迅速下降。而且輸入的量越多,對體溫的影響就越大。
麻醉藥的影響
麻醉能讓患者感覺不到疼痛,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但同時,麻醉藥也會對身體產生一些不良影響,其中就包括對體溫調節的干擾。人體有一個自動調節溫度的機制,當感覺到冷時,身體會不自覺地打哆嗦,這其實是肌肉在快速收縮和舒張,并產生熱量,就像身體內部的小火爐開始工作了。而麻醉藥會影響這個功能,讓身體不能很好地感知寒冷,也不能有效地通過打哆嗦來產生熱量。
低體溫對手術患者的影響
出血風險增加
人體血液里有很多凝血因子,當身體受傷出血的時候,會齊心協力地把血液凝固起來,起到止血作用。但是在低體溫的情況下,這些凝血因子就像被凍住了一樣,變得不那么活躍。這樣一來,血液就不容易凝固,患者在手術中的出血量可能就會增加。而且,手術后也更容易出現傷口血腫等問題,就像傷口下面積了一灘血水,不利于愈合。
感染風險增大
人體就像一個堅固的堡壘,里面有很多白細胞,負責抵御外來病菌的入侵。在正常體溫下,白細胞能夠迅速發現并消滅入侵的病菌。但是當體溫降低時,白細胞會變得“懶洋洋”,戰斗力大打折扣。同時,低體溫還會影響皮膚和組織的血液循環,這樣一來,病菌就更容易侵入人體,增加感染的風險。一旦感染,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熱、傷口化膿等問題,恢復的時間也會大大延長。
術后恢復變得緩慢
手術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創傷,要想術后盡快自我修復,需要加快新陳代謝速度,讓身體各個器官和組織獲取充足的能量。但是,低體溫會讓身體的新陳代謝慢下來,傷口愈合的速度就會減慢,患者從麻醉中蘇醒的時間也會延長,并且會感覺身體更加虛弱。
心血管系統壓力增大
心臟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水泵,每天不停地把血液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當體溫降低的時候,為了保持血液循環正常,心臟就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對于心血管系統比較脆弱的患者來說,就像在一輛已經有些破舊的汽車上加大油門,很容易出現問題,如導致心律失常、血壓劇烈波動等。
手術中低體溫的預防
手術前的保暖準備
在手術前,患者就要開始為保暖做準備。比如在去手術室的路上,要穿得暖和一些,可穿上厚毛衣、厚外套,最好再帶上一條毛毯,以便在進入手術室前盡量不讓身體的熱量流失。如果醫生允許的話,還可以喝一些溫熱的飲料,如溫開水。但注意不要喝太多,要按照醫生的囑咐飲用,以免影響手術進程。
手術室環境調節
雖然手術室需要保持較低的溫度來控制細菌生長,但可以在保證手術無菌要求的前提下,適當提高手術室的溫度。比如,可以將溫度控制在24~26 ℃,這樣既能減少患者熱量的散失,又不會對手術環境造成太大的影響。另外,還可以使用一些保暖設備,如利用暖風機向手術區域吹送暖風,提高患者周圍空氣的溫度,減少熱量散發。特別是對于一些身體暴露面積大、手術時間長的患者,暖風機的使用效果非常明顯。
液體和血液加溫
手術中使用的沖洗液和輸注的血液都應該進行加溫處理。有專門的液體加溫器,可以將生理鹽水、林格氏液等沖洗液加熱到合適的溫度(一般為37 ℃)。這樣在沖洗手術部位時,就不會因為低溫的液體而帶走患者身體的熱量。對于輸血,也有血液加溫裝置,確保輸入患者體內的血液溫度適宜。例如,在進行心臟手術時,需要大量的沖洗液和血液輸注,如果不進行加溫處理,患者很容易出現低體溫。
家屬的關懷
在手術前,家屬可以多和醫護人員溝通,了解關于手術中低體溫的情況以及醫院會采取哪些預防措施。如果醫生允許的話,家屬可以給患者準備一些保暖的物件,如保暖襪子、暖手寶等。家屬的關心就像冬日里的暖陽,能給患者帶來心理上的安慰和身體上的溫暖。
手術低體溫的術后預防
持續體溫監測
手術后,患者仍然需要持續監測體溫。因為即使手術結束,患者的體溫可能還沒有完全恢復正常,或者可能會因為手術的后續影響而再次出現體溫波動。一般會在術后的一段時間內,每隔一段時間就測量一次體溫,直到體溫穩定在正常范圍。如果發現體溫異常,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保暖與復溫措施
繼續為患者提供保暖措施,如保持病房的溫度適宜,一般在22~24 ℃。給患者蓋上足夠的被子,如果患者仍然感覺寒冷,可以使用熱水袋等保暖設備,但要注意防止燙傷。對于低體溫比較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更積極的復溫措施,如使用加溫毯進行全身復溫,或者通過靜脈輸注溫熱的液體提高體溫。但在復溫過程中,注意速度不能過快,因為過快的復溫可能會導致一些不良反應,如心律失常等。
營養支持與水分補充
術后患者需要充足的營養支持和水分補充,有助于身體恢復體溫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可以給患者提供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如瘦肉粥、雞蛋羹等,為身體提供能量,促進新陳代謝。同時,要保證患者攝入足夠的水分,一般每天的飲水量在1 500~2 000 mL,可以稀釋血液,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身體熱量的散發和體溫的恢復。
結束語
總而言之,低體溫現象會對手術患者造成非常嚴重影響,無論是患者、家屬,還是醫護人員,都應積極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希望通過對手術室里“冷”知識的介紹,讓更多的人關注手術患者的體溫問題,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