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磊
(江蘇教育報刊總社 南京 210036)
近年來,伴隨《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2022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落地,圍繞學術期刊編輯人才轉型的研究備受關注,要求學術期刊編輯人才應掌握數字知識與技能,確保適應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全力推動學術期刊的融合式發展。為此,學術期刊編輯人才應明確信息時代下的前端流程,加強線上業務與傳統業務的協同,尋求學術期刊的信息化轉型升級,并致力于編輯人才轉型發展路徑的探索,契合復合型編輯人才的培養目標。
信息化時代掀起了新一輪技術浪潮,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語境中,適應線上資源的生產與獲取模式,突出信息時代學術期刊的新優勢,上述的需求和改變無疑對期刊編輯提出更高要求。根據行業調查數據顯示,學術期刊投稿途徑越來越多樣化,包括官方網站、官方郵箱、微信公眾號、官方QQ等方式,進一步拓展了信息化的應用維度。根據2022年底學術期刊各投稿渠道統計,各單獨渠道在投稿總量中的占比,如圖1所示。
圖1 學術期刊各投稿渠道占比
由圖1可知,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變化,學術期刊發展環境正處于變革之中,也使得期刊編輯不得不面臨工作場域和工作模式的變化。為此,期刊編輯的信息化轉型和發展,將有助于提升學術期刊的質量及效率,與數字化出版模式緊密契合,超前適應未來的發展業態,保持學術期刊與期刊編輯的同頻共振。
根據《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數字閱讀用戶規模急劇增加,其規模已經達到5.06億,手機用戶占據其中的99%以上,成為最為主流的上網工具。這種閱讀模式上的變革得益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實現了碎片化閱讀和便捷化閱讀,但這種閱讀的特點則呈現出片面化取向,這與學術期刊所需求的深度閱讀存在沖突[1]。為此,學術期刊要想吸引更多的讀者,無疑需要實現內容與需求的平衡,即要求期刊編輯加強內容的“短”加工、“碎”處理,與移動閱讀的特點和需求緊密契合。根據調查,讀者的期刊閱讀形式日益豐富,覆蓋數據庫、官網、微信公眾號、期刊App、應用推薦等,說明數字閱讀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根據2022年對讀者閱讀渠道的調查,在排除重復渠道的基礎上,讀者的閱讀渠道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
圖2 讀者閱讀渠道變化趨勢
在信息時代的影響下,快餐文化逐步成為社會主流,受快節奏生活的影響和干擾,讀者越來越在乎時間成本,在信息的獲取方面更是如此。學術期刊在全新的場景之中,必須要致力于智慧能力的轉型,根據讀者真實準確的需求提供精準服務,完成由“內容為中心”向“用戶為中心”的轉變[2]。比如,針對于不同專業、學科的用戶群體,應當從宏觀上把握用戶需求,為其提供更具針對性、個性化的內容服務,打破傳統學術期刊輻射性的傳播方式。
目前,信息時代呈現出信息的井噴式增長,基于場景理論的核心分析,學術期刊的閱讀場景正產生顯著變化,即由傳統的圖書館、辦公室、家庭等,向交通工具、休息空間等場景轉換,閱讀的時間也由以往的上下午時段,開始向休息時間、上下班、夜間等時段蔓延,預示著用戶的需求出現轉移。事實上,受這種閱讀時間和空間維度上的遷移影響,學術期刊編輯也應給予關注,并且積極適應這種快速的變化,嘗試將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技術,向學術期刊的創新上進行轉型,力求為用戶提供豐富的互動場景,并同步實現期刊編輯技術能力的跨越。
目前,我國正處于信息時代的轉型期,各類信息技術快速萌發和更新,“互聯網+”“智能+”“5G+”等創新模式相繼誕生,信息時代下的創新活力持續增強。
從現代媒體行業發展特點來看,學術期刊屬于技術驅動的領域,對于創新技術的依賴性較強,但受制于信息時代的技術革新,使學術期刊面臨著有別于傳統的挑戰,用戶對于碎片化閱讀的依賴性逐步增強,要求期刊編輯必須要適應用戶需求,利用技術能力的升級和創新思維的運用,完成對學術期刊內容創新的解構,以數據信息應用為前提提供服務,全方位展現學術期刊在新媒體中的優勢。目前,智能出版概念的提出和實踐,給期刊編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即在信息技術及數字技術的維度,落實全方位的思維轉變,通過對以往出版形式的重構,融入更豐富的信息化理念,依托人工智能、新媒體等新興技術,促進科研方式、學術內容、閱讀形態的創新,使學術期刊編輯、加工、閱讀、推送等,均呈現出高效化、智能化、多元化特點,大幅提升編輯人才的適應性和創新性,推動編輯人才實現自我突破。
由“大、智、移、云”為代表的諸多技術體系,不斷地為社會各領域提供著便利,學術期刊作為學術知識領域的代表,必須要優先順應時勢,及時做好自身發展模式及技術能力的調整,尤其是期刊編輯應革新思維,抓住技術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著力關注自身技術視角和能力的升級,始終圍繞內容質量、出版形式、傳播手段等維度的突破[3]。當然,學術期刊在行業中具備特殊性,不同于社會普通的傳媒形式,更不具備娛樂性和大眾性,而是需要保持較強的先進性、專業性和學理性,承擔起學術領域的發展使命及責任,旨在為公民素質的增強及國家學術水平的提升而服務。
從現階段學術期刊的需求看,期刊編輯的發展重心應當向技術聚焦,尤其是要適應好學術期刊發展的多個階段,包括創新編輯階段、智能出版階段和智慧推送階段。其中,創新編輯階段即期刊編輯應掌握豐富的媒體技術,致力于“三微一端”等創新平臺的利用,打通傳統傳播渠道及形式的限制,編輯出適應于平臺推廣的學術產品。智能出版階段即要依托全新的智能化技術,強化學術期刊的技術適應性,通過電子版、移動版等出版形態,適應用戶的多元化閱讀需求[4]。智慧推送階段則是要求期刊編輯能夠具備全新的推廣應用意識和能力,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數據處理平臺,及時掌握用戶個性化需求信息,為用戶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保證能夠以便捷化、新穎化、快速化的形式,滿足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專業方面的學術需求,具備綜合化的策劃、組稿、加工、出版、營銷、傳播等能力,保證期刊編輯人才實現向質的跨越。
根據《“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等政策要求,學術期刊編輯在適應時勢的過程中,必須要著眼于現階段的具體態勢,結合國家戰略落實頂層設計,切實落實信息化轉型的框架設計[5]。一方面,運用和構建數字化資源平臺,利用現階段的數字化信息普及特點,使學術期刊快速面向更大群體,轉變以往局限化、模式化的發展思路,讓學術期刊能夠契合于更多人群的信息需求,做好學術期刊內容的向下滲透。另一方面,應建立健全創新素養評估框架,結合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及特點,綜合評價期刊編輯的創新能力,及時進行培訓及目標調整,逐步形成編輯能力增長的長效機制,建立豐富的學習培訓渠道,幫助學術期刊編輯快速實現信息化轉型,并為其提供更廣闊的創新空間。
學術期刊編輯的轉型發展,不應囿于自己的小圈子,而是必須保持前瞻性眼光,結合新時代的發展特征,注重與行業精英的學習借鑒,廣泛參與學術期刊領域的論壇,關注同行業的信息發布、傳播及交流方式,逐步搭建起自主成長的優質平臺。結合《“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政策要求,期刊編輯要堅持政策導向和專業導向,始終發揮好編輯的主體性,充分挖掘自身潛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扮演好編輯過程中的編輯、作者、審稿、讀者等多重角色,從不同的維度進行感受和體悟,切實在轉型發展中把握根本問題,體現出編輯人才的創新意識和眼界格局,推動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
學術期刊在信息時代的發展,并非是依賴于個體而能夠實現的,在信息時代的多元化需求之下,期刊編輯應打破傳統的觀念,借道信息轉型的具體思路和方法,找準發展創新中的結構性問題,始終將編輯團隊打造視為關鍵要素,與新媒體發展模式的需求相契合。為此,期刊編輯人才的轉型發展,無疑要竭力突破在團隊上的限制,積極吸納更豐富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解決好專業度和創新性等非結構性問題,可見在信息時代的創新發展,解決團隊化問題仍然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學術期刊在適應時代方面,要圍繞“以人為本”的理念,積極加強內部編輯的培養與外部人才的引進,與新媒體蓬勃發展的趨勢保持一致,運用好高素質編輯人才打破傳統媒體發展遲緩的僵局,促進期刊編輯能力和素養的整體提升。尤其是身處信息時代浪潮下,期刊編輯應保持“技術為先”的認知,積極拓展自身的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將傳統優勢與創新思維相結合,形成不拘一格的優勢資源[6]。另一方面,注重期刊編輯人才的可持續發展,面對極具動態特征的信息時代,能力的重塑與創新任重道遠,絕不能止步于當前所需,而是應當保持戰略和前瞻意識,強化團隊整體的創新發展能力,即在關注于個體能力增長的同時,能夠產生積極的協同效應,跨越傳統編輯和現代編輯間的“數字鴻溝”。
綜上所述,信息時代改變了媒體產業鏈條,呈現出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風格。學術期刊的發展必須要以時勢為先,重視期刊編輯的轉型和發展,積極克服由傳統向創新轉換的困境,竭力彰顯學術期刊編輯的專業性優勢,充分挖掘信息時代的技術價值,通過專業能力、信息素養、傳播平臺及思維創新,不斷適應信息時代下的讀者需求,利用編輯人才的轉型、培養和發展,奠定學術期刊長遠發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