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漢兵 袁明群 徐曉豐/江蘇省建湖縣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建湖縣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突出黨建引領,強化產業支撐,盤活土地資源,加大要素保障,跑出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加速度”。2023年,全縣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11億元,同比增幅15.3%,村均收入95萬元,所有村經營性收入均達4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上的村190個、占比85.6%。
經營模式更加多元。多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全縣涌現出一批不同類型的先進村(居)。高作鎮季墩村依托連片土地資源,與鄰村聯動發展萬畝稻田綜合種養項目,帶動鄉村旅游,2023年村級集體收入167.9萬元,被評為江蘇省美麗鄉村示范村莊,入選全省“共同富裕百村實踐”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上岡鎮樹新村和洋中村積極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增耕地1700多畝,2023年兩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分別達211.2萬元、214.6萬元。
改革創新成效顯著。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20年底全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全面完成,實現涉改村(居)股份經濟合作社全覆蓋,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8.6萬戶59.2萬人。出臺《關于開展村集體領辦新型農場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推行“集體領辦、干部種田”經營模式,2022年,全縣領辦新型農場試點村(居)78個,種植面積1.65萬畝,增加經營凈收入317萬元;2023年領辦新型農場試點村(居)145個,經營面積達3.19萬畝,村均220畝。整合中央和省、市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5387萬元,在縣城購置商業店鋪統一對外出租,近幾年63個項目村共收益1786萬元,村均增收28.4萬元。
空間布局不斷優化。順應城鎮化發展趨勢,全力做好農房改善,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農民搬遷退出宅基地后,積極爭取項目扶持或自主進行條田化改造,建設以排灌水系為主線、機耕道路為骨架、泵閘橋涵相配套的高標準農田。徹底治理鄉村公共空間,同時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健全長效管護機制,農村面貌顯著改善。
基層基礎不斷夯實。建立健全村干部“專業五星”管理制度,先后選聘138名退役士兵、415名興村特崗人員到村任職,被列為全省4個村黨組織書記縣鄉共管試點縣之一。從縣、鎮機關單位中選派108名優秀人員,掛任村第一書記,持續改善村干部隊伍結構。創新成立高作鎮西南片區黨委,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公共服務等各項農業農村重點工作。
城鄉差距逐步縮小。深入探索村(居)反哺農民的長期性、制度性安排,讓農民分享發展紅利,全縣30個村(居)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分紅。釋放集體經濟動能,深化與其他經營主體、小農戶的合作,多措并舉提高農民收入。2023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401.3元,同比增長7%,增速連續10年高于城鎮。
針對目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經營性收入總量不大、內生發展不足、新的發展模式落地難、村級組織帶富作用不夠明顯等弱項,建湖將按照強基層組織、強集體經濟及富農民“口袋”、富農民“腦袋”的“兩強兩富”要求,加強組織建設,“一村一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強村”“富民”同頻共振。
堅持黨建引領,激發村級組織新動能。建立健全“黨委抓支部、支部管黨員、黨員帶群眾”機制,通過實體化運作、規范化管理、個性化打造,切實推動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按照“選能人、用強人、推新人”的工作思路,把優秀合作社領辦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優秀合作社領辦人。持續推進村干部專業化建設,推進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結構不斷優化,積極開展村干部能力提升行動。堅持黨員干部帶頭、群眾參與,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堅持內生增長,打造村級發展新引擎。立足現有產業基礎,開展農產品加工項目招引,提升全縣鄉村產業層次,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資源發包、農事服務、物業出租、勞務派遣、工程建設等新型經濟業態,推動實體化運營和企業化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搭建產業化聯合體等平臺載體,村集體以股份合作、物業服務、合作經營等方式與新型主體開展合作,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將農民、村集體、平臺載體培養成產業鏈上的“合伙人”,形成鄉村振興利益共同體,加大聯農帶農力度,讓村集體和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堅持因地制宜,探索農村經營新模式。把握縣情鄉情,摸清村情,找對發展問題癥結,指導村(居)借鑒縣內外村集體經濟發展典型案例,宜統則統,宜包則包,一村一策選準發展路徑,科學制定增收措施,健全村集體經濟發展長效機制,確保2024年全縣村村突破50萬元。繼續擴大村集體領辦新型農場試點,2024年實現全覆蓋。繼續推進農房改善,引導農民集中居住、退宅還耕,增加耕地面積,同時開展“小田變大田”改革,將溢出面積作為集體留用地,或發包或由集體自營,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集體增收。
堅持聯農帶農,開辟農民增收新途徑。加強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運用,支持有條件的村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進行分紅,村集體領辦的合作社對社員支付土地租金后再進行二次分紅。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認定,落實產業、就業、政策兜底等多層次保障措施,實施防貧基金救助、鄉村公益醫療互助試點,同時對生活困難的農戶進行必要的救助。加大聯農帶農力度,釋放集體經濟動能,深化與其他經營主體、小農戶的合作,積極支持農民創業,引導發展現代農業,讓農民分享發展紅利。
堅持要素保障,釋放集體經濟新活力。深入實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持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安排專項扶持資金,支持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挖掘資源潛力、發展鄉村產業、興辦物業經濟和開展社會化服務等。積極發揮財稅金融、產業項目、土地資產等支持政策和相關措施的集成作用,持續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積極與農科院校開展校企、校地合作,聘用吸納各類農業專家,引進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到鄉村一線服務。健全完善村賬鎮記、村財鎮管、村務公開等農村財務管理制度,扎實做好相關管理和審計工作,切實保障農村“三資”安全。進一步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規范化建設,確保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出讓、發包、租賃等行為全部進入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線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