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農田建設,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連著農民增收,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舉措。江蘇省南通市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巴掌田”不斷減少,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連片成方的“大田”不斷涌現,曾經的低效田、撂荒田變成了穩產高產田。
南通自2016年起深化農田建設改革,突破“就田論田”思路,堅持開放式建設,最大限度滿足農業現代化對農產品產加銷的基礎設施需求,堅持系統化集成,把生態、智慧、美麗等元素疊加進來,踐行“建管用養”結合理念,走出了一條具有南通特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之路。2023年,南通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確定為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試點,成為全國整地市級6個試點之一。
2022年底,南通出臺《南通市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大力實施“十百千”示范工程,明確到2025年建成10個萬畝以上、100個千畝以上、1000個百畝以上的高標準農田示范方,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方案出臺后,各地紛紛行動起來。
南通市崇川區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十項工程”,建設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高產穩產、生態友好、美麗宜耕的高標準農田,積極探索都市里的“高標準農田+”模式,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打造集生態、智能、科研、旅游等于一體的特色示范區。
如皋依托城北街道萬頃良田的獨特優勢,打造以天河橋村為核心,輻射平園池、橋港、戴莊、雙龍4個相鄰村居的萬畝示范方。區內田塊集中連片,永久基本農田面積超萬畝,灌溉水源豐富,依托原有的基礎設施條件,突出農田智能化改造,在建設中融入科技元素,實施智慧農業工程,通過灌排設施自動化改造、搭建物聯網平臺、建立農田“四情”監測系統等方式,提升農田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通州對金沙街道萬畝示范方進行統籌規劃,結合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規劃,在環境提升、科技賦能、示范引領、產業升級4個方面發力,力爭將萬頃良田打造成“產業興、科技強、生態優、人文美”的農業強區精品工程。
高標準農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2011年,海門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圍繞快建、建好高標準農田,探索創新了先流轉后建設、先整治后配套,集中代建和標后管理等好經驗好做法。海門2023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達100%。
南通屬于長江下游平原地區,稻麥種植“一年兩熟”。過去,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一般在春節后獲批,施工設計、工程招投標完成時間與5月份水稻種植期交叉,開工時間往往在10月份以后,當年項目當年完工壓力巨大。2021年下半年,南通圍繞“當年項目、當年建成、當年發揮效益”總目標,積極開展“先建后補”試點,實現了早立項、早審批、早開工,所有工作均可提前半年開展,有效化解了農時與建設矛盾。
如東是農業大縣,全縣2023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9個,涉及7個鎮(街道)、11個村,建設面積6.89萬畝。為化解農時與建設矛盾,如東積極推行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先建后補”,早謀劃、強推進、嚴監管。2023年如東項目區水稻面積6萬多畝,為了在項目建設的同時確保灌溉,不誤農時,各項目區制定詳細施工計劃,優先實施土地平整及灌排工程。6月中旬,該縣各項目區全面完成農田平整及灌排工程,保證了所有水稻移栽。
打開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建管系統,海安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基本情況、施工進展、跟蹤審計資料等一應俱全,工作人員只需動動手指,就能掌握項目所有情況。
2023年6月,海安入選高標準農田全過程建管系統試點縣。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實際,海安從怎么建、如何管兩個方面去管理使用建管系統。通過建管平臺,可以實現從項目庫建設、項目申報、項目設計、項目招標到項目建設、資金使用、項目驗收等全過程全環節的工程流程數字化監管,該系統已在海安2023年度項目中常態運行。
高標準農田建得好不好、用得好不好、管得好不好、養得好不好,事關高標準農田作用發揮,也是老百姓的評價標準。
堅持“建”字當先。南通制定全國地級市首部高標準農田建設規程,在省定標準基礎上增加農業服務設施、土地流轉等內容,聚力實施模式創新、耕地提質、優質精品、生態優先、田美鄉村、高效節水、智慧農業、宜機化改造等“十項工程”。建立健全“農村出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城市出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的要素循環保障機制。南通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部按高于省定標準實施,畝均投入3000~4000元。
堅持“管”字從嚴。成立由南通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每年專題研究部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紀委監委巡察范圍。市級建立月通報、季點評、年考核的工作推進機制和例行督查制度,實現全年所有項目“四不兩直”督查全覆蓋,廣泛發動村民代表參與建設監管,壓緊壓實市縣鎮村四級責任。
堅持“用”字發力。鼓勵支持本地農民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南通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89萬畝,占全市耕地83%,流轉率超70%。通過配套建設烘干中心、倉庫曬場等經營性服務設施,進一步增加集體資產性收入;通過耕地連片整治,持續提升土地流轉收益,平均每畝租金增加300~400元,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堅持“養”字托底。積極推行農藥化肥減量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生態設施建設,將高標準農田與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融合建設。出臺《南通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試行辦法》,縣鎮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每畝20元的專項資金用于建后管護,確保有人管、有錢管。結合南通“鄉村振興百村示范、農村人居環境千村整治”工程,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一體推進田間建(構)筑物拆除、河道疏浚、水環境整治等工作,推動農田增綠增靚,不斷扮靚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