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萍/江蘇省宜興市農業農村局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重要保證,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江蘇省宜興市農業資源豐富、產業特色鮮明,是無錫最主要的“米袋子”“菜籃子”基地。先后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鄉村振興示范縣、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創建名單。
宜興立足區位優勢與資源稟賦,圍繞稻米、蔬菜等7個超10億元優勢主導產業,重點布局五大農業功能區,聚焦標準化、綠色化、設施化、智慧化、園區化、融合化建設,鄉村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標準化程度不斷提升。全面建設標準化體系,制定“陽羨雪芽”等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規程15個,累計培育省級園藝作物標準園22個,農產品可追溯率達100%。積極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宜興紅”“楊巷大米”等8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宜興紅”入選農業農村部首批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
綠色化發展持續推進。全面開展水產養殖綜合治理,完成5.5萬畝養殖池塘退養、3萬畝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持續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集成推廣水稻側深施肥等綠色種植技術模式,2022年化肥、農藥使用量較2020年分別削減3.13%、3.62%。積極探索秸稈多渠道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6.69%。
設施化建設全面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推進,全市53.39萬畝基本農田共建成高標準農田40.67萬畝,占比76.2%。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創建扎實推進,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96.5%,特色農業機械化水平70.52%。
智慧化發展實現突破。智能化裝備加快升級,建成全省首批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2家、“數字農場”1家,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全面深度融合。數字化應用場景全面覆蓋,建設數字鄉村宜興產地倉和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獲得“全國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等稱號。
園區化建設提檔升級。構建國家、省、市、鎮、村“五級聯動”園區體系,健全管理機制,提升基礎設施,強化項目招引,豐富業態內涵。推進“市農業科技園、鎮農業產業園、村農業特色園”建設行動,建成市域科技園1個、鎮域農業產業園10個、村域農業特色園98個,形成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農業園區格局,園區產值占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比重達到72.4%。
融合化發展再上臺階。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形成龍頭企業引領、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產業主體“雁陣”,累計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組建省級以上產業化聯合體5個。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建設2個百億級、15個超億元農文旅項目,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達15.6億元,打造“中國美麗休閑鄉村”6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精品路線4條。
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給宜興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面對目前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土地要素制約相對突出、全產業鏈建設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宜興須因地制宜,著力在“土”上做文章,在“特”上下功夫,在“產”上謀突破。
以“雙高項目”為龍頭工程,夯實產業發展設施基礎。一是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行動,通過土地規模流轉、土地綜合治理,“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實現土地面積增溢。統籌利用各級財政資金和相關部門項目資源,建設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生態美觀的高標準農田,有效保障糧食安全。二是大力推進高標準魚池建設。注重發揮市屬國有企業支撐引領作用,統籌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漁文旅融合發展,建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生態化水產養殖基地,助推現代漁業轉型升級,形成布局合理、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漁業產業格局。
以“全產業鏈”為重點工程,補齊產業振興“短板弱項”。一是做強內循環。繼續培強壯大一批骨干農業龍頭企業,圍繞稻米、茶葉、水產等優勢主導產業,拓展農產品初加工,推動加工企業智改數轉,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水平,實現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二是暢通外循環。重點圍繞預制菜、中央廚房等新業態和精深加工,加強招商引資,引育一批規模化優質經營主體,提高產業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三是拓展新業態。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做精“土特產”文章,挖掘傳統鄉土產業的產品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開發農耕體驗項目和創意休閑產品,實現“農業+”多種產業融合模式。
以“科技智慧”為賦能工程,提高農業綜合質量效益。一是加快科技推廣應用。深化農業政產學研合作,加強生物農業、智慧農業、農機裝備、精深加工等領域關鍵技術研發攻關、成果引進和轉化應用。加快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應用,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和能力建設,構建多元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二是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開展“河蕩三青”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中心建設,推進宜興青蝦產業園建設,打造全國青蝦“種源”中心;加快全國首個螺螄新品種環棱螺“蠡湖1號”的推廣和應用。借助全國農業微生物(食用菌)種質資源普查契機,加強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三是提升農業智慧化水平。統籌推進農業信息服務、農業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和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新增一批省級數字農業農村基地、智慧農業園區、數字農場等,推進全程貫通的特色產業鏈數字化試點縣建設。
以“創新改革”為突破工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創新,加快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進一步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一是穩慎推進農村土地改革,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推動集中連片流轉,提高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扎實推進省農村宅基地線上審批、閑置宅基地(住宅)線上流轉交易試點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充分盤活農村土地資源。二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產權賦能改革,健全股份經濟合作社收益分配機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積極推動鎮村聯合發展平臺項目建設,創新探索混合所有制、職業經理人、資金競爭性存放等運營機制,進一步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