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高通脹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多重沖擊下,過去兩年全球藝術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藝術市場銷售額下降4%,降至約650億美元。盡管2024年的最終數據尚未出爐,但市場的艱難局面已顯而易見:總銷售額有所回落,尤其是高價位拍品市場的顯著下滑,整體交易愈發謹慎。
對于拍賣行而言,2024 年無疑是充滿挑戰和考驗的一年。即使是國際巨頭如蘇富比與佳士得,也不得不面對交易額的大幅下滑的形式。在此背景下,市場環境推動了整個行業形態的深度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拍賣會去場景化
曾幾何時,參與拍賣等同于奔赴一場隆重的文化盛宴。香港蘇富比、佳士得每逢拍賣季,總會租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隆重的拍賣預展與專場,而在同一時期,香港的其他中小型拍賣行則選擇租用五星級酒店,舉辦各自的拍賣專場。一時間,好不熱鬧。拍賣現場布置極盡講究,從古典藝術的亭臺樓閣、人工造景,到當代藝術的“聲、光、電”特效,每一場拍賣都致力于營造精致氛圍,所耗巨資恐怕超過部分博物館。連拍賣圖錄也格外精美和講究,媲美專業藝術書籍。
新常態下的輕裝上陣
拍賣期間,全球藏家和藝術愛好者齊聚一堂,從而形成一個“拍賣季”的熱鬧效果,不僅可以近距離地鑒賞與上手堪比博物館的精品,還有機會參與藝術品的競買。這段時間亦成為專業藏家和行家交換信息、買貨、賣貨、學習乃至聯絡感情的重要時機。周邊酒店也因為拍賣會的舉辦而一房難求。這種“拍賣季”的模式不僅曾在香港取得成功,在紐約、倫敦、北京也都形成類似氛圍。
然而,2024 年的拍賣市場氛圍顯然不如往昔。以蘇富比、佳士得為代表,兩大國際巨頭不再租用租金高昂的會展中心,而是將拍賣活動移至位于香港中環的新裝修辦公室,即“藝術空間”。這種模式不僅大幅削減了場地費用,還實現了空間的常設化。然而,新空間畢竟面積有限,無法一次呈現“大而全”的拍賣,因此不得不將秋拍按照不同類別,分成不同的專場。導致此次秋拍呈現“規模小、周期長”的特點。這一型態也逐漸被內地多家拍行效仿,例如中國嘉德。
小而精:日常零售模式在藝術市場的崛起
運作常設空間的目的:一者,削減拍賣期間租用會展中心或者酒店的費用,從而省下一筆可觀的運營成本;二者,比如蘇富比,利用新空間進一步強化其“旗艦店”的概念。除了傳統的拍賣會,日常零售,即“私洽”,逐漸成為重要的銷售渠道,亦成為拍賣行流水的重要組成部分。
“去場景化”和“小而精”的趨勢背后,是市場與消費習慣的雙重變化。一方面,反映市場經濟環境差,迫使拍賣行壓縮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反映買家非常理性,不再為“大場面、大制作”而買單。優美的展陳固然錦上添花,但已無法成為決定交易的核心因素。這種新常態下的調整,標志著拍賣行在經濟低迷中的靈活應對,也預示著藝術市場從浮華走向務實的未來。
2"網拍:從配角到主力
網拍的增長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自疫情倒逼行業轉型以來,現在幾乎沒有拍賣行不做線上拍賣。但人們曾一度認為,隨著疫情的結束,拍賣的重心將會回歸線下。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網拍正逐步成為拍賣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藝術市場的報告,盡管2023 年線上拍賣占總銷售額的比例略有下降,但81% 的拍賣行預計電子商務將在未來持續增長。雖然2024 年的具體數據尚未揭曉,但幾乎可以預見,網拍只會進一步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蘇富比、佳士得等大拍行都會在大拍的同時,組織多場網拍,而許多小拍行恐怕將直接摒棄了傳統線下拍賣,完全轉型為“純網拍公司”。
為何網拍持續升溫?
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反映了市場對靈活性和效率的需求,也是為了節約成本;第二,網拍更有利于獲取新興藏家。以剛落地深圳的國有老牌企業榮寶齋為例,新到一個地區,想要扎根,自然要拓寬市場。而對于傳統收藏品種,如古董瓷器,過往客人往往是四五十歲的男性。而來深圳后,新入場的藏家都是80 后、90 后群體,互聯網是該群體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們更青睞高效、便捷的在線交易,而且網拍也讓他們減除了面對面接觸的社交壓力。
線上與線下, 在虛擬與現實中找到新的平衡
盡管網拍在未來必定會持續增長,但短期內它并不會完全取代傳統線下拍賣,原因如下:一者是社交與體驗的不可替代性,線下拍賣不僅是交易場所,更是藏家和行家聚會與社交的平臺,在拍場可以認識很多志趣相投的人,為人生一大樂事,這是網拍提供不了的社交價值。再者藝術品實物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是屏幕或圖片所不能給予的。尤其對于高端藝術品來說,除了投資屬性,其本質還是能夠給予人們精神上的享受。
3"直播與自媒體的喧囂
近年來,直播電商掀起了一股熱潮。雖然藝術品行業對于新興事物,稍微慢熱一些,但這股直播和自媒體的風終究是刮進了藝術品收藏圈。
從邊緣到中心的直播拍
2024 年的發展過程格外典型。先說直播拍,各大拍行,除了蘇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榮寶齋尚未真正啟動直播拍賣,其他拍賣行基本都陸續在線上平臺試水直播拍賣。即便不直接進行線上直播拍賣的幾家拍行,或多或少,也紛紛通過短視頻等形式為宣傳增幅,探索新的受眾觸達方式。
圍繞網紅拍品展開的自媒體之戰
“自媒體之戰”在今年也備受關注。以剛剛落槌的蘇富比秋拍中的一件“乾隆琺瑯彩瓷宮碗”為例,這件起拍價高達2200 萬港元的拍品,因去年在香港嘉德秋拍中僅以60 多萬港元成交的背景,引發業內熱議,尚未開拍就成為網紅。盡管蘇富比試圖淡化其拍賣來源,但各方關注讓此事迅速發酵,導致未拍先紅,也未拍先“涼”。一方面,這件作品去年剛以60 多萬拍出,今年就要華麗轉身變成2000 多萬,即使是看好這件作品的藏家恐怕也不愿因此被貼上“冤大頭”的標簽。
另一個爭議的核心在于兩家拍行對其年代的認定不同,由于香港嘉德將其歸為民國時期作品,而蘇富比則認定是清乾隆時期,這種矛盾吸引了各路“專家”爭相在自媒體平臺上發表看法。
在古董瓷器領域,目前仍以眼學為主,科技為輔,這也導致爭議不斷。兩家大拍賣行的判斷不一致,正反映了這一問題。一件飽受爭議的拍品,在當前市場行情下,沒有買家有信心出如此高價??梢哉f這件拍品的流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媒體的過度曝光,這一事件也揭示了藝術品行業的主觀性與當代自媒體的深刻互動。
自媒體作為懸于市場上方的雙刃劍
藝術品市場本身就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行業,而今天的自媒體形態徹底將這種“主觀”放大,一方面,使得更多人通過自媒體窺見這個行業的面貌,打破了過去的信息壁壘;另一方面,自媒體也放大了業內爭議,使得原本隱秘的市場動態、各家的主觀爭議都暴露于大眾面前。對市場來說,這種透明度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促進行業信息流通,也對市場信心有一定影響。